简析在科学课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
2020-06-29段俊辉
段俊辉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学生不仅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掌握专业的知识,同时也要通过日常的学习活动提升综合素养。因此,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体现。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强化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探索精神等,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科学探究式的教学和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针对一个问题自发性地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研究和探究,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来总结结论,找出答案,而学生主要通过这个探究的过程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利用科学探究教学的这些特点,将其与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无论从目的上来说,还是从教学实践的过程来说,都是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的关键,就在于充分激发学生对课堂上的活动以及教材中的知识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是科学这一门学科还是小学的教学形式,都是首次接触。如果教师仅仅关注课堂教学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在讲课时从植物动物的定义特点等理论性的知识入手,那么学生很快就会因为内容太过于晦涩和抽象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形下,即便教师采用科学探究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学生也没有兴趣和意愿参与探究的活动,这就会使科学探究式教学无法进行,或者仅表现为一个形式而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可以先通过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开始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并且借助情境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进行指导,确保探究的正确方向。例如,在教学“动物”这一单元中《蚂蚁》一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活动时,就可以把“下雨之前在公园里玩耍”这一场景作为背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在开始这一单元的学习时,先通过图片、音频或运用3D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个乌云密布的天气状况,然后展示出一张公园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场景。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如“大家观察公园的小路上会出现什么小动物呢?”或是更换图片,如一幅在石子路上有蚂蚁搬家的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主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正蹲在公园的石子路上观察这一群搬家的蚂蚁,探究蚂蚁的特点。当学生基本进入教师设计的情境时,教师就可以开始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如“蚂蚁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不同的蚂蚁有什么区别?”学生沉浸在想象中的情境时,自然而然会根据教师的问题开始探究蚂蚁这种动物。而当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无法找到答案时,他们自己就会选择在课下通过亲自观察或网上查资料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得到答案时,也就意味着探究过程的结束。而通过这一探究的过程,学生自然能够掌握蚂蚁的特征等知识,实现对教材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记忆。因此,创设情境不仅是教师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关键和前提,更能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组织体验式探究活动
虽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但其实现的关键还在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是教师组织的探究活动。基于掌握知识这一基本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核心来展开。探究活动的主题必须结合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来确定。例如,在开展“触摸生活中的材料”这一探究活动时,就是基于“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的内容来确定主题和展开过程的。而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教学目标出发,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要带有极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也就是说,要组织体验式的探究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亲自接触,亲身体验的活动和知识才能让他们产生立体的印象,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性记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体验为主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让科学探究发挥其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能力的作用。
三、结语
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课因其内容的抽象性,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而這也就成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通过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亲自探索、亲自接触的基础上学习科学课的相关知识,就能让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可知可感的事物和现象,从而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