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深度学习的思考方向

2020-06-29王锐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热空气冷空气教具

王锐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一课为例,阐述了深度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具体体现。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具的改造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入手,反思原来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也给广大科学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三个思考方向,以期帮助教师们找到更多支持小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

深度学习是指基于理解的学习,是学生围绕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做出决策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深度学习在科学课堂上的体现则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通过阅读、手机资料获得丰富的间接认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找解释和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通过合作、发表、讨论、辩论获得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学生在这种认识与实践相互转化的经历中,从自己的经验走向科学,将科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概念层次上来说,深度学习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从实践操作来说,深度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老师们难以把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到支持学生“深度学习”的层次。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次或者只是给出了一些策略,然而我认为只有从案例角度进行研究,才能让老师们看到“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给老师们提供能直接借鉴的方法。可惜的是,目前关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还很少,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案例的更是寥寥无几。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这一课时获得了一些灵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深度学习”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因材施教,深度思考教学目标

在我还是实习生的时候,我就一直认为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前辈们的指点,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学目标的设置才是核心。目标对了,过程只是实现目标的载体,过程的好坏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而若目标定错了,也就是方向错了,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在走弯路。课标和教参上的教学目标不无道理,但它们都有普适性。换言之,就是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必须掌握的内容,是最低标准,盲目照搬不符合学生学情,而应深度加工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前概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制订目标,这就是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热空气与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这单元中的第二课。学生通过学习与实验知道了冷空气下降与热空气上升,并且知道了其中的原理。接着教师提问:

问:风是怎么形成的?

生1:我们周围的空气在流动。

追问:这节课学习了冷空气和热空气,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生2:有的地方空气是热的,往上流动,形成了向上的风。有的地方空气是冷的,空气往下流动,形成了向下的风。

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认为是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是不是答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我們来看看课标对此知识点的要求,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在物质世界3.3中提到“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通过课标我们发现,学生1的说法似乎没有错,如果出一道填空题他一定能写出是“空气流动形成风”,但是他的回答和本课内容无关。空气的流动在前一节课《空气的性质》中已经教过了,他是在用前一节课的内容回答这节课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可以不用学这一节课就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那这样的目标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仔细揣摩学生2的回答,不难发现,他对“风的形成”的解释是很表面的,他只关注到了冷热空气下降上升造成的纵向空气流动,但解释不了空气为什么会横向流动,学生2并没有将所学知识理解透彻。

为了让教学目标更准确,我先考查了同学们关于“风的形成”的前概念,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风形成和空气流动有关。学生的认知率如此之高,如果教学目标还是原封不动的话,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又何来效率,更不用提“深度学习”了。

其实风形成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冷热空气相互补充,空气的循环流动形成了风。这种描述是学生凭借自己前概念回答不出来的,但又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需要深度学习才能理解的。这是有必要并且有方法进行深度学习的点。

因此,鉴于以上思考和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为了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我因材施教,将此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提升了一个层次:通过对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降的深度思考,能说出冷热空气循环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通过使用并改进风的形成演示器,看见空气循环流动形成了风;能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冷热地区不同判断风向。

二、变中求立,深度研究教具改造

基于学生学情,我们将教学目标升华了一个层次,满足了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但是教材中提供的教具依然是支持原来的教学目标的,因此我们要对教具进行改造。在我校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支持小学生‘深度学习的学生盒开发研究”中指出,深度学习需要依赖实物作为载体;而小学生接触科学学科时间不长,且都处在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虽然他们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运算,但运算过程需要具体物体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物还不能进行思考。风是存在的且每天都在发生,但是风只能感受,看不见实体,所以针对本课新的教学目标“通过对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降的深度思考,能说出冷热空气循环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教具改造的方向就是让学生看见风的流动,且流动的原因是冷热空气下降和上升。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制作出这样一件教具,那他一定对风形成原因理解透彻,深度学习到的知识支持他做出新教具,新教具又能将深度学习的内容真实地反馈出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学生的学习又怎么能不深入呢?

凭空创造一件新教具是很有难度的,而改造教具则可以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了。我们来看原来的教具(如图1)。

此教具底部有一个蜡烛,旁边是不密封的,让外面的空气可以流进透明通道内。上面有一个轻质金属风扇,点燃蜡烛加热空气会发现叶片旋转。可是这个仪器最多说明热空气是往上的,看不出冷热空气的循环关系。我先把这个教具演示了一遍,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改造方案,于是有了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生1:我们觉得可以尝试把下面堵住,如果风扇不转就说明没有外部的冷空气补充过来,即使加热空气了,也不会形成风。

生2:那要怎么堵住呢?

生1:可以拿纸或者直接用手捂住。

师:这位同学提供了一种方案,我们来尝试一下好不好。

实际的实验中发现,有的学生捂得不严有缝隙,上面的风扇依然再转,且手和纸离蜡烛太近,会发烫,万一烧起来就是教学事故了。

生3:这种方法太不好了,感觉手忙脚乱,我刚才就差点被烫到了,而且我觉得我们这样根本不算改造教具。

生4:用手堵不行我们可以用硬纸壳做一个套子,可以套上去也可以拿下来,还解放了手。

绝大多数同学觉得可以尝试。

生5:我不同意刚才的方法。你们想热空气的上升可以通过风扇转动看出来,那么冷空气流动也应该可以通过风扇转动看出来,我们可以想办法在下面再装一个通道和风扇。(边说边拿两个教具做演示,老师画示意图)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有创意。我们说空气循环流动形成风。当A管道里的空气被加热后,空气上升,让风扇转动,形成了纵向的风。A里面的空气没了,需要补充,于是冷空气从外部进入B管道,引起空气流动,这就是横向的风。而风形成的完整过程如图。这个教具比较复杂,课堂上来不及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我,我们一起完成(如图2)。

虽然课上没有时间完成这个教具,但是学生经历了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他们此时对“风形成原因”的认识是原本所达不到的。改造教具是基于原来的教具,而不是凭空的想象,降低了难度,节省了材料,让学生更有参与感。这就是变中求立,变的是教具中支持不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地方,立的是教学目标和实物载体的有机结合。

三、知识应用,深度分析问题情境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对“风形成原因”的深度学习了,那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呢。我觉得是看学生能否在一个情境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关于认知领域的分类,应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属于第三级别的目标。

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情境:

海洋和陆地在早晚温度是不同的,白天陆地温度高,晚上海洋温度高,那沿海城市白天和晚上风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学生刚听到这个问题是毫无头绪的,明明我们刚才学的是风的形成,为什么和风向能扯上关系。

师:我们平时所说的风,是近地面的横向风。前面说到风的形成和冷热空气运动有关,这题中哪里体现了温度关系。

生1:白天陆地温度高,晚上海洋温度高。

師:同学们仔细想想风向和温度的关系,最好画个图。

生2:之前老师说风的形成时展示过一幅图,我把它记下来了,我发现在低处风总是从低温处流向高温处。所以这题答案是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师:这位同学很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他把老师的图记了下来。回答的没有问题。谁还能具体分析一下。

生3:白天陆地温度高,所以陆地上的空气上升了,留出缺口,海洋上相对冷的空气补充过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上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热空气上升,陆地上的冷空气补充过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师:同学们在学完科学知识后要学会把它用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关键点,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课堂上我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考查了学生深度学习程度,而学生也通过这个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加深了理解,促进了深度学习。

虽然深度学习目前理论层次的研究很丰富,但想将其用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难度,要走的路还很长。笔者通过对《热空气与冷空气》这节课的思考,为老师们提供了三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即从“教学目标”“教具改造”“情境创设”入手,找寻支持小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

猜你喜欢

热空气冷空气教具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关于冷空气的八个真相
冷空气从何而来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草酸复合热空气处理对生鲜甘薯贮藏品质的影响
热空气处理对西葫芦采后低温贮藏生理的影响
冷空气的故事
热空气处理提高白玉枇杷贮藏品质及抗冷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