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LL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
2020-06-29孔丽
孔丽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CALL和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且备受追捧。基于对CALL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本文分别探讨如何实现CALL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教师角色的融合创新,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教学设计的融合创新及教学评价的融合创新,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使其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关键词: CALL 大学英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 融合创新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辅助支持搭建的多姿多彩的网络学习环境与平台已经成为影响语言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自主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一种重要学习范式。语言教学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课堂,计算机等网络技术从简单的代替黑板发展为辅助教学,现已逐渐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流模式。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线上学习+课堂授课”的混合式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与要求。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基于CALL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角色、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进行融合创新,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
二、CALL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
(一)CALL。CALL是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的縮写,译成中文为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教育学家Levy(1997)将其简洁地定义为“在语言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进行研究或学习的行为”(袁新华,2014)。作为“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外语教学创新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CALL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起源于美国,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语言辅助教学”,历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内涵意义与应用深度皆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将以往的课堂授课与新型线上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混合式教学的核心是在多种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媒介与学习环境等,将课堂教学环境与网络学习资源有机整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角色和教学管理员、技术客服等重要辅助角色,注重学生的自主、协作与个性化学习(钟玉琴,2017)。通过整合课堂授课的交互式优势和线上学习的灵活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创造最有效的学习环境。
(三)二者深度融合,创新重构。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混合式教学自2013年被引介至国内以来,备受关注,研究领域更是不断深入。混合式教学不是课时的延长亦不是课本的代替更不是课堂与线上教学二者简单的加法混合,而是对教学的促进、提升与改进。基于CALL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置于瞬息万变的网络大环境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依托于迭代更新的各种教学平台的教学组织形式等需要不断地深度融合与创新重构,这是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三、教师角色的融合创新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组织者、控制者角色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厘清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及时整合、丰富、调整教师角色,是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探索,注重自身角色转变,围绕大学英语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以往角色与以下新型角色合理联系、相互配合,才能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主导者与引领者,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做教学改革的主动引领者。混合式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念与态度,教师要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主动及时更新适应混合式教学的教育观念,对混合式教学具有前瞻视野并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实施,逐步引领学生参与、熟悉、融入混合式学习。
(二)做教学能力的虚心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理论、信息技术运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等相关课程的专业培训,做好混合式教学的自我更新与能力准备(冯晓英等,2018),并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打磨、提升自我。
(三)做教学资源的整合设计者。将互联网中庞大的教学资源科学甄选、合理整合、意义建构、个性设计,达到与本堂授课内容主题契合、难度合适、数量恰当、质量优秀的标准,适时为学生的个性化与小组合作化学习提供优质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何克抗,2004)。
(四)做交互学习的引导参与者。教师除了单一传授知识外,还要善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基于教学平台与项目化任务共同讨论、探索知识,鼓励学生实时动态交流、互动合作,成为交互学习的引领带头者;教师要适时参与到学生讨论中,成为交互学习的一员,平等交流,互相促进。
四、教学设计的融合创新
教学设计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师生活动都要兼顾线上与课堂两种学习环境,使二者充分融合、相互影响,以建立最佳的教学生态系统。科学合理、平等交互、意义建构的三阶段课程设计是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课前支架导学。教师于学习平台上传经科学设计、意义整合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模态英语学习资源供学生下载学习,并配备导学任务单,坚持“一课一单”,基于学习设计,为学习者搭建学习支架,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个性化任务和小组合作项目,旨在创建高度参与、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状态与学习能力,保证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有效学习。导学任务单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放宽学习时间段,鼓励移动学习、个性化与碎片化学习,提高时间利用率与学习效率;2.预设任务完成时间,合理规划学习步调,过于琐碎繁杂的学习任务,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畏难倦怠等情绪,从而削弱学习效果。
学生根据个性化学习方式,遵从导学任务单,预习课程内容,了解课程知识,分别完成个人与小组合作任务,逐步熟知课程知识;积极参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在线课程讨论,以深化课程知识、改进思维方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中项目促学。教师在面对面的大学英语大班课程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类组合,完成对课前学习情况集中反馈和对学科基础知识补充强调、精讲训练之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布以“学生为中心”素养导向的主题或项目化学习任务;教师引導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适时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并给予及时的答疑解惑与总结评价。
学生以活动为中心,以项目化学习为基础,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其中,成为知识加工乃至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对课程知识进行持续探究并逐步内化,以达到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思考、主动研究,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与合作中,勇于分享学习成果并主动进行项目反思。
(三)课后实践固学。教师发布本次课程归纳总结材料和拓展学习材料供学生复习思考;批改反馈课后作业,做到及时化、个性化指导;在教学平台开展重难点知识延伸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分层设计实践性任务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话剧表演等英语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课下及时复习反思,总结本次课的英语语言知识点与技能,并实践升华课程内容;根据教师反馈,及时修正调整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将所学英语语言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以期达到拓展与拔高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的融合创新
自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规定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以来,以往的期末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不复存在,然而一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比重小且项目单一,不重视学生出勤率与作业完成情况,甚至还会有大班教学情况下无法将学生一一对应的模糊印象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忽视对学生线上学习的评价,导致无法保持学生线上学习的兴趣、热情与积极性,无法发挥线上教学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基于CALL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应遵循如下教学评价原则,这是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坚实保障。
(一)坚持评价主体多样性。综合考虑教师评价、学习平台的系统评价与小组合作化学习中同伴评价三个维度,三维评价体系各占比例有机结合。不可忽视所用学习平台大数据分析下完整、客观、精准的系统评分与项目化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同伴互评这两个维度的重要性。
(二)贯彻评价对象多元化。注重英语学习者核心素养培育,除英语语言知识外,还突出学习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考虑从横纵两方面进行评价比较,横向考虑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英语素养各个方面的优劣长短,纵向考虑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学习阶段学习的成功与不足,总体尊重差异,期待成长。
(三)实现评价过程动态化。教学评价应是实时分析、持续发展的完整过程,教师提前设置好量化标准,三维度评价主体共同实时精细记录每一次线上与课堂中学生学习情况,兼顾学习活动的历程与结果,最大限度地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四)做到评价反馈及时化。建立良好有效的课堂反馈评价机制,改进反馈通道,及时反馈。加强师生之间信息交流,使师生双方及时了解教学情况,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关注”,使教师意识到教学缺点与不足,督促学生及时修正与改进学习的同时帮助教师适时调整与改善教学。
(五)发挥评价结果导向化。善用激励性评价,捕捉亮点、学会赏识,不失时机地给予不同层次学生恰当的肯定、激励与赞扬,调动学生们不断进步成长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心理上自信与成功的体验,发挥正向评价在教学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六、结语
CALL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呈井喷式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大学英语教育的新常态。厘清CALL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系,达到二者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重构,是提高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整合、丰富、调整教师角色,是提高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科学合理、平等交互、意义建构的三阶段教学设计是提高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及时更新、高度契合的教学评价原则是提高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Michael Levy.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ontext and Conceptualiz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3):13-24.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4(04):10-15.
[4]袁新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历史发展与前景展望[J].泰山学院学报,2014,36(04):134-138.
[5]钟玉琴.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探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编号:2018jyxm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