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2020-06-29林旻
林旻
史料实证指的是对自己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尝试运用可信的史料展开历史分析,并且努力还原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史料实证,并遵循若干原则,让学生史料实证方面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一、合理取舍,讲究适切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史料实证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不知道怎样获取史料,而是获取的史料太多,不知道怎样取舍。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合理取舍,尝试注重史料实证的适切性。首先,鼓励学生思考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的核心是什么,然后思考要从哪些角度入手搜索史料。这样就能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史料。
在教学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内容时,我鼓励学生收集史料,并利用史料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学生一开始不懂得怎样收集史料。此时,我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是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么,农民的生存状态是不是我们首先要关心的问题呢?”这给了学生一定的启发。因此,学生去掉了一些和主题无关的内容,留下了表现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等有关的信息。学生发现,在经过了合理取舍之后,留下来的史料更为精炼了,而且也能更好地揭示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史料实证,其主题探究的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除了引导学生关注史料和主题之间的密切性外,我还鼓励学生思考哪些史料具有同质的特点、哪些史料是边缘性的史料,在分析时也要尝试将这些史料去掉,这样才能找到更合适的史料。
二、问题引领,捕捉生成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避免进行直接的知识灌输,而是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尝试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更合理地展开历史解释。我尝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用有层次的、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深层动机,提升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有关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时,我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各种史料,尝试分析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安史之乱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李林甫嫉贤妒能,提出选用胡人将帅。”针对学生的想法,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李林甫一个人真的能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吗?”我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收集史料。学生最终发现,安史之乱的形成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农民四处逃亡、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这动摇了唐朝统治的基础,再加上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中央统治阶级腐朽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我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还常常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或者围绕学生的思维困惑设置问题。这样,能更好地把握课堂生成资料,找到学生迫切想要了解的地方,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解决问题。
三、动手操作,要有实践性
不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历史学习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较大。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时尝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有实践性的操作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史料,在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教學与抗战有关的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大家参观一下周边的抗日纪念馆,并和你的小组同伴一起收集与抗日战争有关的信息,然后分析抗日战争获胜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鼓励学生设计一张与抗战胜利有关的报纸,介绍抗日战争的出现原因、发展过程,介绍其中的英雄人物,最后还要分析抗日战争获胜的原因。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收集了各种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资料,分析了抗日战争获胜的原因,并将自己的理解写成文章。
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我还鼓励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实践成果。除了提交调查报告这种常规的方法以外,我还鼓励学生用自摄短视频、组织辩论活动、展开角色扮演等方式呈现自己的探究结果,这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时,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材料的适切性,并着重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注意把握好课堂的生成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实践。这样,就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史料实证方面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