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究
2020-06-29李文
李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发展素养。笔者通过对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单调,从而对其不感兴趣。有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正确理解。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要求
道德与法治教材继承并发扬了思想品德教材的优点,并引入了法治观念。新教材围绕学生心理认知的基本特征,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对其中的许多内容进行了突破和创新,这就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与“法治”相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持和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具有基本的法律观念,能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德育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其次,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师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而不是单纯地将课本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本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把枯燥单调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的课件、视频、图片等,将形象的课件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及时获取热点问题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
最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了解外面的世界,把时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在讲授“战争与和平”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关于当前美国搞强权政治和霸权政治的事例。这样,不但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1.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
根据以往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经验,任课教师发现有些学生根本没兴趣学习其中的内容,总认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后,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悄悄变化的我”时,任课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变化、哪些身体部位发生了变化。再引导学生理解,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也要成长、成熟,然后把发展独立思维、培养批判精神、开发创造潜力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传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改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的现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效益。
2.创设情境。
初中生的年龄处于十四到十六周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及心理敏感时期,这时的学生注意力极其容易分散,一旦他们对所学内容失去了兴趣,就可能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坚持宪法至上》时,任课教师可以先列举一个违法案例,再将班级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辩论,明白在中国为什么坚持宪法至上,然后顺其自然地将法治精神传授给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情境,明显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将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讲授的课程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就会失去教学本身的意义,无法将教学内容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因此,任课教师要将课本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感受社会变迁》时,教师可以带领班级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社会发展,体验生活变化,明确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通过将过去与现在生活进行对比,就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从而以健康的心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综上所述,任课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新理念优化教学,让学生一边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一边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从而成长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