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 自律能力培养研究
2020-06-29李洁吴乔张珊
李洁 吴乔 张珊
摘 要:学生自律能力培养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核心内容与终极目标,是将科学管理与道德涵育緊密结合的有益尝试,它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同辈群体及个体认知的影响。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培养需要从思想道德自律、行为操守自律、知识学习自律入手,通过树立自律观念、规范自律行为、健全自律公约、净化自律环境、营造自律氛围,促进学生自律能力与高校管理育人能力的“双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校;管理育人;自律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7-0089-04
高校学生自律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系统性工程,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管理育人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同时,学生自律能力培养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标,是将科学管理与道德内涵紧密结合的有益尝试。因此,如何将学生自律能力培养与高校管理育人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管理和自律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自律能力培养研究,既能科学界定管理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切实完成与“三全育人”的有效衔接,又能丰富“十大育人体系”的内涵,提高自律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细化其培养路径研究,从而深化和拓展自律能力培养研究内容,发挥“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效性,实现管理育人的本源性。
一、学生自律能力与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
(一)自律能力的内涵
教育界普遍认为自律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教育者通过自我管理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约束,受教育者主动地吸收到内心,形成自我认知,达到道德自律。自律能力首先作为一种能力,是个体达到某一目标状态所需要的一系列的心理特征。本文所研究的自律能力是指个体能够依据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通过理性思考和认知后自愿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等。高校学生自律能力指的是高校学生以社会所倡导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为基准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监督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他们自主、自发、自愿地去做必须或应该做的事,坚决不做不允许与不应该做的事。
(二)管理育人的内涵
管理活动是开展组织行为必不可少的要素,管理被定义为发挥某些职能,以便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精神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具备计划、组织、协调、决策、控制及创新等基本职能。管理学对“管理”的经典定义是将其看作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种,而文化内在本质天生就有教育意义,因此,广义上的管理本身就具有育人功能。高校育人是集多种育人方式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管理育人是高校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管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明确提出“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1]。在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管理育人就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为主体的高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制度开展管理活动,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管理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自律能力培养与管理育人功能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辅助,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为管理提供现实依据和发展条件,其主要内容与育人目标是管理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利于管理的实施。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更具实践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中,有利于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通过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结合的多种载体与方法,能够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价值观念传递,知识文化熏陶,思想道德渗透,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自律能力培养与管理育人功能的关系。自律能力培养与管理育人功能的关系从根本上揭示的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他律性规范为自律行为把握方向,同时自律是他律的终极目标。当道德教育达到一定程度,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得以升华,道德习惯得以养成,便逐步从他律转化为自律。管理作为他律的途径和育人的手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律能力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与管理育人功能的发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自律能力培养是管理育人的题中之义,通过管理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高校学生自律意识觉醒,自律行为突显,自律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培养高校学生自律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践行思想道德,增强管理育人的实效性,使管理育人的实施更加顺利,其功能发挥更加及时有效。
二、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的意义
(一)自律能力培养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要求
人才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步伐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青年大学生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人才强国的后备军。当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网络时代的影响,不良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不断涌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得道德失范行为屡屡出现,这实际上就是自律能力缺失的直接体现。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一旦失范,不仅无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反而还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破坏者和敌对者。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在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自律能力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圍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中不断提高其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受传统教育环境与管理约束的影响,高校学生群体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但仍存在信仰危机、学术失信、考试作弊、沉迷游戏、学业荒废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事关“成长成才”的关键问题,“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事关“立德树人”的目标问题。培养自律能力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自觉提高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坚决抵制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和行为,在道德约束和制度约束下不断自省和纠偏,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三)自律能力培养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教育大会将“德育”置于“五育并举”的首要位置,提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加强品德修养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要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需要具备自律能力,能够在他律的约束下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将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准则。然而,传统教育以他律性教育为主,学生主体性发展被忽视,道德行为的形成依靠外部力量,但是如果缺少外部力量的强化和固化,就难以形成持续的道德行为,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就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自律能力培养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三、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
自律能力培养与高校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时代特征息息相关。一方面,社会环境影响自律行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也随之提高,但与此同时,不良思潮的涌入使得高校学生在价值选择时容易陷入误区,产生一些背离道德的利己行为。另一方面,社会进步要求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其中自律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慎独、自主、自立、自强、自省等是社会进步迫切需要的品质。
(二)学校环境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2]。学校教育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形成自身道德自律品质的过程,高校教育阶段正处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学生在品格塑造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显性或隐性教育的影响。校园文化构成了高校的育人环境,具有导向、调试、凝聚的作用,校训、大学精神、学习氛围、科研氛围等都对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行为产生影响。
(三)家庭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稚幼,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教育,是真正性格养成、品性端立的根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将家庭环境因素作为影响个体自律能力形成和培养的首要因素。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起着启蒙作用,即使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其深远持久的影响仍然伴随着学生。
(四)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因内聚力强、关系平等、交流交往广泛且有自己的亚文化等特点,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3]相较于师生关系与家庭关系,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流更加直接与亲密,是社会信息获取、价值观塑造、生活目标树立、行为规范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学生自律行为及自律能力的形成,极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一个人的作息习惯会影响到整个宿舍,旷课、抄作业、拖延等行为也会互相效仿。可见,同辈群体接触更为密切,影响更为直接。
(五)个体认知
个体认知是指公共认知层面里由于个体差异而存在的认知不同。无论是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还是同辈群体,这些因素都是通过一定的条件对学生的自律行为产生影响的外因,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学生个体的认知才是影响其行为方式的内因。个体认知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其价值选择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自律如何看待,是否选择自律行为都是个体认知作用的结果,个体认知是影响自律行为及自律能力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
四、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维度
(一)思想道德自律
高校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思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培养入手,以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通过管理和教育的手段,不断训练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人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进行善恶判断、美丑评价、行为选择,在学生的内心确立自律的准则,并通过逐步强化将这些自律准则内化于自身的认知体系中,使自律成为一种必然的、自发的行为。进行思想道德自律培养,就是要在高校学生中全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道德理想教育、道德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道德传统教育,大力普及道德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行为操守自律
自律能力的培养需要内化于心,更需要外化于行,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培养行为操守上的自律是自律品质养成的最直接体现,具体包括行为选择自律、过程控制自律、结果反馈自律等,贯穿于自律行为发生和结束的全过程。这个自律过程的关键在于加强纪律建设和法治教育,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公民,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作为学生,什么行为是违纪行为,在思想上树起“警戒线”,避免做出考试作弊、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违纪违法行为。同时,从加强学生自控能力和责任心的管理着手,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反馈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纪律要求,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排除万难完成任务。
(三)知识学习自律
知识学习是学生的首要职责。与中学不同,大学的知识学习不能只依靠教師在课堂上的教学与管理,更要依靠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判断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唯分数论等因素造成的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使得对知识学习自律的认知产生偏差。因此,端正知识学习动机,明确知识学习目标,加强知识学习方面的自律对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技能及就业竞争力具有主导作用。就高校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而言,自律既包括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遵守课堂纪律等,也包括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觉践行学习任务,定期检视学习成果等。应从培养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营造浓郁向上的学习风气两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自觉地投入到不断地学习中。
五、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方法与路径
(一)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培养方法
1.内化法。内化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需要经历四个步骤:认识理解—评价选择—价值认同—信念确定[4]。内化法是自律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道德规范通过管理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其形成判断能力,进而选择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1)加强自律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点、思想观念,通过教学、宣传、活动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学生,使其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认知。(2)培养价值判断选择能
力。当前高校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多、渠道广、内容杂,各种思想的涌入易使其价值观念受到影响,培养其甄别能力,才能保证其思想不被误导。
2.外化法。外化指的是学生将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一种习惯的过程。外化一般包括依从和效仿两个阶段。外化法在自律能力培养语境下就是建立激励机制的过程。在内化阶段,学生通过判断甄别对价值观念进行吸收接纳和自我渗透,而如何将内化了的价值观念体现在行为阶段,就需要外化的过程,即需要激励机制引导行为。(1)通过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其行为有章可依;(2)设置学生行为规范的奖惩办法,通过正面刺激和负面刺激,帮助学生树立底线意识;(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自律的外化。
3.固化法。固化是对主体在内化和外化阶段形成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从而使得这种行为更具有稳定性和恒常性的过程。个人道德品格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内化、外化和强化的阶段,但由于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思想观念的反复性,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以形成固化的道德品格。固化法在自律能力培养中体现的是建立反馈机制的过程。通过意识的渗透内化,行为的实践外化,要能达到自发的行为,就必须不断反复内、外化过程,才能牢固行为习惯。而对于自律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使其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反馈、自我查验,从而将一系列的规章法则变为自己可自发产生的行为准则。
(二)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培养路径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自律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引导受教育者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换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自律意识的形成和自律观念的树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及人员的管理育人功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尽快学习大学严格的管理制度,适应大学紧张的学习状态,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自律意识;同时,利用各类特殊时间节点,如全国法制宣传日、公民道德宣传日、网络诚信宣传日等,开展多形式自律教育活动,增强自律能力培养的效果。
2.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自律行为。规章制度是管理育人的有效工具,是促进自律行为外化的重要载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将思想教育制度与各级管理制度相结合、相匹配,共同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作为学生日常行为的依据与准绳。(1)建立一套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发展需求,又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实现全面发展的规章制度;(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制度制定的讨论和决策中,保证各项制度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将外在制度压力转化为学生认同的内在自我约束的动力,从而更好地遵守与执行,使得内化与外化得到良性结合;(3)将制度的执行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渗透到各项学生管理工作中,在特定情境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更加柔性的方式来突出制度的先进性,让更多的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与遵从。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将这种外在的制度约束内化为内在自发的服从需求,自律意识逐渐养成,自律行为逐渐形成,自律能力逐渐提高。
3.强化科学管理,健全自律公约。科学管理包括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管理环境的科学性,它是自律能力培养的有效保证。(1)搭建好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联动体系,扮演好学校各部门作为管理规范制定者、学院作为管理活动推进者、班级作为具体要求落实者的角色,各自发挥其管理优势,形成育人合力,营造自律环境;(2)针对全体学生、团员青年、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毕业生等不同学生群体,围绕诚信考试、防范安全、践行承诺、文明离校等不同教育内容制定自律公约,形成一套完整的自律公约体系,引导学生在公约的倡导下,营造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进而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3)在做好网络监督管理的同时,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一支既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又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高素质队伍,把握舆论方向,传播正向能量,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用网、健康用网,牢牢占领校园网络这块重要的阵地。
4.发挥示范作用,净化自律环境。榜样示范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先进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能够净化学生的思想,鼓舞学生的斗志,激发学生的自律行为。(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宣传革命先烈、历史伟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突出贡献者等的先进事迹,挖掘他们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中展现出来的自律品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自律意识的内驱力;(2)在学生群体中树立道德模范和自律标杆,宣传学生中自律、自强的先进典型,通过同辈群体的感召力,激发广大学生向优秀学生对标看齐的意识,主动践行自律行为;(3)规范学生党员和班团干部的职责,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身份意识和担当意识,积极发挥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表率作用,用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5.弘扬大学文化,营造自律氛围。文化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以集体文化育人,以组织氛围化人。大学文化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上是以大学精神、大学使命为代表的大学文化的最髙层次;中观上是以大学社区文化、制度文化为代表的校园文化的衔接层次,是大学文化的中流砥柱,发挥着将高尚精神与个人道德相结合的中介作用;微观上是以班风、学风及个人的精神面貌代表的校园文化的基础环节。管理育人就是要通过管理手段与各层次的文化要素有效结合,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收获,形成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进而营造良好的自律氛围。
对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学生自律能力培养问题进行研究,既能帮助学生将消极被动的思想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意识和规范的言行举止,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又能发挥管理在自律能力培养中的育人功能,实现管理的理念科学化、内容条理化、方法现代化、载体丰满化、评价合理化,从而使学生自律能力与高校管理育人能力得到“双提升”,最终为学校培养“好学生”,为社会培养“好公民”,为国家培养“好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捍东,牟文谦.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机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2]郑富兴.论学校教育的计划性与不确定性[J].教育研究與 实验,2004,(4).
[3]刘丙元.当代青少年的话语模式及其发展特点[J].中国 青年研究,2015,(11).
[4]王晓燕.当代大学生自律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西安 工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