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院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2020-06-29朱卫卿
朱卫卿
摘 要:产教融合契合了新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结构转变升级的迫切需要,同时也给新工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与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实现传统知识传授向更高层次价值信仰转化的重要环节,通过创设对话情景,加强交流互动,开展课内实践;探寻理论契合,通联知识壁垒,开展校内实践;利用信息技术,引导主体参与,开展网络实践;对接产教融合,搭建校外平台,开展校外实践,以此打破新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隔阂与错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产教融合;新工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7-0009-03
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始终是新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在技术、实践、创新等方面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95号)提出“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1]。在此背景下,许多工科院校在不断探索创新“新工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增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产教融合为新工科“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提供的新契机
产教融合是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新工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现已经成为新工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为适应新工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新形势,更好发挥“思政课”教学实践育人这一重要功能,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当务之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教融合为新工科“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事实上,产教融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两者本身不但不矛盾,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相通性。
(一)理念的契合性
产教融合的提出是对新工科院校办学理念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改革。纵观近年来我国高校坚持以校企合作与校地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产教融合实践与探索,可以发现,通过推进产教融合许多新工科院校逐渐提升了辦学活力,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能力,这不仅改变了传统单一线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也实现了新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改善。在此背景下,积极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也就具有了基础性的参与条件和人文环境,“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就是实现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更高层次的价值信仰转化的重要环节,就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而言,产教融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致的。客观地说,笔者通过查询知网后发现,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鲜有关注到深化产教融合进程中新工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如何联动“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以发挥“思政课”的协同效应作用,更鲜有关注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新工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的互补性
新工科院校要找准自身定位,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了解国情、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社会进步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人才,需要大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这也是新时代新工科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毫无疑问,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新工科院校推进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新工科院校优质发展的一条关键路径。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尤其需要进一步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彻底改变工科院校“重理论知识灌输、轻职业技能培训”的传统培养模式,探索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培养机制,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对此,新工科院校应综合分析产教融合的发展战略环境以及产教融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影响、需求与趋势。
二、新工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
理念与目标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2]。该要求为当前推进新工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基本方向,也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契机建设推进新工科院校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一)整合各类平台资源,切实落实实践学分
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部分新工科院校一度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过分偏重专业技术类知识教育教学、忽视人文社科类知识及学科建设发展,甚至存在压缩“思政课”教学课时、减少甚至取消“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的现象。当前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新工科院校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明晰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同时为适应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新要求,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合理科学的课程组织规划,借助产教融合新机遇,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规划,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等网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等实体平台将“思政课”教学由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
(二)整合“思政课”教师资源,打造实践教学团队
产教融合强调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拥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类技术人才,为有效联动产与教的融合、校与企的合作,新工科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进一步整合教学师资资源,产教融合为新工科院校发展需要构建学科基础平台和实践能力训练平台课程,同时会聘请校外导师合作参与指导毕业论文,邀请校外导师开设专题讲座、共同编写教材甚至开发有关课程等等,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学可以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和教师共同承担的规划课程,与企业导师合作共同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内涵建设项目同步推进,与校内“思政课”教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打造一支理论素养高、动手能力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
(三)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为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符合新工科院校的基本定位、专业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要
求,尤其是产教融合所强调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分析研究、专业实践与团队协作应用沟通、人文素养与职业规范、终身学习与创新创业等方面做到有机统一,须从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首先要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强化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等方面做有益的尝试,其次要从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的队伍建设、确保联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学理论层次和实践教学水平,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即“三位一体”进行有机融合,打造新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新平台、新体系、新机制的新“三位一体”。
(四)融入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反向驱动理论教学
推动新工科建设,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高校、政府、企业多元协同创新发展,让大学生站在一定高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这就是产教融合的目标导向,概括起来即经济社会发展导向、职业规划导向和现实问题导向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产教融合的理念已经将新工科院校从原来的单一人才培养这一狭窄目标提升到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一更高目标要求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基础,更真切地感受社会变化,了解基本国情,逐渐培养学生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学生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时调整“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改进理论教学方法,从整体上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三、推进新工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
主要路径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这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产教融合着力提升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打破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隔阂,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综合分析产教融合的發展战略环境以及产教融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影响、需求与趋势,科学把握“思政课”教学的主客体关系,在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上下功夫,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以此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实指向。
(一)创设对话情景,加强交流互动,开展课内实践
为适应产教融合的发展需要,结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与融合,注重知识的学用结合,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采集产教融合中主要存在问题,比如克服“参与主体价值取向的差异”“从思想、精神层面确立参与合作,厘清利益关联等问题”将其与“思政课”教学的问题链相对接[4],不断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能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常见的教与学“两张皮”问题,科学有效运用“思政课”来解决此类问题,在课内与学生问答与对话,摈弃教与学的脱节,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分析问题、分享知识,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探寻理论契合,通联知识壁垒,开展校内实践
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高校“仅仅依靠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远远不够,价值引领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发挥各个学科优势,彰显各门课程的特色,实现全体教师、全课程、全课堂、全方位育人”[5]。产教融合中新工科专业课程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以改造大学生主观世界、优化其主体素质为终极目的,两者本质上并不矛盾,是相通相融、相辅相成的,构筑“思政课”与产教融合的互动机制、关联机制与协调机制,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科通用能力,开发校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资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文化,建立互动的知识传播方式,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校园各类活动
如校园学生党建、团日、社团活动等结合起来,有机植入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协作精神、集体观念,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行业对应岗位技能有效融合。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主体参与,开展网络实践
随着世界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为新工科院校推进产教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克服人才培养机制僵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习实训资源匮乏,互联网同样也是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充分利用“思政课”内容的渗透性与新媒体的时效性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借助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既能节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也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创新师生沟通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主观能动性融入学习中。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建设“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示范课,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熏陶青年大学生,提升其内在修养。
(四)对接产教融合,搭建校外平台,开展校外实践
为适应产教融合要求,不少新工科院校大力构建实践能力训练平台课程,推动综合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加强专业课程的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提升专业课的实践比重,并且“将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生产车间相互对接,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6]。通过依托高校与企业双方的优势资源,建立校外实践训练中心以完成专业实训,“思政课”实践教学则通过无缝对接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大大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空间,顺势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定期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构筑起“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共同体,让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行动起来置身于现实社会生活中,接触真实的企业与岗位,通过听、看、做直接地感受真实的工作流程,促进“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四、结论
产教融合已成为新工科院校实现转型升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产教融合的理念与实践开
创了新时代新工科院校建设的新局面,契合了新工科
院校人才培养结构转变升级的迫切需要,但同时也给
这类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既是深化新工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新工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95 号)[EB/OL].http://www.gov.cn/ xinwen/2017-12/19/content_5248592.htm,2017-12-1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http:// 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019-8-14.
[3]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 tent_5374831.htm,2019-3-18.
[4]賀书霞.产教融合与多元参与:职教共同体融合关系构建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8).
[5]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 江苏高教,2018,(12).
[6]王秋玉.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