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

2020-06-29龚紫斌

文教资料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传统课程

龚紫斌

摘    要: 本文以地域特色文化為切入点,把传统文化的地缘性和民族化有机融合,探究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中国传统文化课现有常规教学模式和大学生被动学习面临的问题,更可以在教学新内容、新方法与新途径的引导下,增强大学生对乡土地域特色文化的认知,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实现爱乡爱土与爱家爱国的有机统一,达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和德育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地域特色    教学改革

沅澧文化属于湖湘文化的一部分,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丰富的内容。将沅澧地域特色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与新途径,是我们自2017年开始进行的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以校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设置不稳定,教学课时量不足,导致专职教师队伍的不固定和随意性,教师致力于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热情与动力缺乏,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造成培养人才人文底蕴相对不足的事实。通过开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地域特色文化紧密联系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不变的情况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解决以往教学内容枯燥与方法单一问题,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与学习的兴趣,并逐步推动授课教师由传授者到引导者角色的转换,改变教与学的被动与主动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理想道德情怀的目的。

一、本土资源开发与课程教学内容创新

从课程体系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庞大、门类繁多、内容庞杂,不仅包括文、史、哲、教育、艺术,还包括科学技术等。如何在有限时间里精心选择设计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增强教学效果,是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分专题讲解是目前较为通行和有效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分为传统文化的生成与特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宗教、传统教育、传统文学、古代建筑、古代科学技术等单元,便于分门别类地介绍,突出重点。但以“教材”为主的知识偏于概念化与静态化,学生“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往往在感觉枯燥乏味中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针对以往授课的不足,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实验之路。沅澧地域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包含鲜活丰富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各专题内容在沅澧地域文化中都有体现,以地域文化作为专题内容进行讲解,再进一步挖掘与阐释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的鲜活与生动,让学生具体可观可感可触,降低理解的难度,又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地理环境与沅澧地域文化生成”是我们利用本土资源开发的专题教学内容。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地理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弗·拉策尔就把社会看成如同生物一样的有机体,从地理环境方面描绘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分布。紧随其后的埃伦·塞珀尔则把地理环境与气候视为文化生成的先决条件。从地理环境分析,沅澧文化地域上位居长江中游,东临洞庭湖,南抵资水流域,西枕湘西群山,北接江汉平原,自古为南北通道,“八省通衢”“荆湖之唇齿,云贵之咽喉”。湖南境内四大水系之沅、澧二水流经全境,培育出了物产丰饶的澧水平原。沅、澧二水流域自古就是中华民族融合成形的汇聚之地,古云贵高原、巴蜀盆地的苗人、巴人、黎人经沅澧咽喉之地不断东出,与南扩的炎黄部落相遇,在相互争斗中最终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蚩尤与炎黄二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夏、商、周三代,越人、闽南人开始陆续迁居于此。至春秋,楚国从澧水流域大量进入常德地区,开发沅水流域以汉寿为中心的濮地,筑皇城,“大启群蛮”,进一步加速了沅澧流域民族融合进程。

沅、澧二水流域的彭头山和城头山两处遗址是中华远古文明的两盏明灯。从距今9000多年的彭头山遗址发掘出的大量碳化粳稻稻谷,比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的粳稻至少早两三千年,也把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三千年,从而推翻了国际学术关于东南亚最早种植水稻的考古结论,“为在中国和世界找到水稻农业文明最早的源头,树起了最早的历史丰碑”[1]。城头山遗址是世界迄今最早的古城城址,距今约六千年,中日联合考古团队在此挖掘出了堆积13层的夯土城墙、30米—50米的护城河、城门、桥头堡、城中大道、制陶作坊、居住区、墓葬区等。彻底改变了氏族社会不筑城的考古认知,至少把中华文明提前了1000多年,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首。

在课程讲解之前,我们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行了解目前沅澧地域的民族组成成分、各种地理名称及由来,现场观摩彭头山和城头山遗址。在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文化生成的影响。特定的地域环境既造成汉、苗、土家、客家、回、维吾尔族多民族杂居的现状,固定水源与土地生成的以农耕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又成就了文明的持续性与延续性,锻造出了沅澧地域民众重实际轻幻想、重实干轻言论的典型性格特点,沅澧人被戏称为湖湘大地的“德国人”,就是对这种性格特征的戏谑式认可。沅澧地域文化的生成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成的一个缩影,从对地域文化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生成与特点的认识。对地理环境的分析,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地巫医一体的三苗部族习俗遗存、抗多雾瘴高湿度气候的食补同源饮食习惯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神话与传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沅澧大地流传着善卷让王而乐于山林、桃花源秦人传说、屈原问道隐者“渔夫”“刘海砍樵”狐人相恋的传说与故事。我们利用这些本土资源开发出了“善德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专题教学内容,以本土神话与传说为导引,对沅澧善德文化进行解读,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天人感应”和“厚德载物”内容。

“五帝”时代,与尧舜齐名的善卷在此播撒道德文明的种子。二水流域原是以蚩尤为首领的苗蛮部落属地,蚩尤战败被杀后,善卷作为蚩尤的直系子孙,被推举为蚩尤三苗部族首领。善卷率部族退过长江,到达沅、澧二水流域的武陵德山,开拓蛮荒,教化“枉人”,躬耕播德,实现了三苗部族由“尚武”向“善德”的文治转化。传说尧以善卷为师,舜南巡途中让王于善卷多次被拒,善卷因而名闻天下。“善卷开创之德,既是德山、常德的源头活水,又是德山、常德名称的由来,更含有中华民族尚德的普遍价值”[2]。以善卷让王为首的众多神话与传说集中表现了沅澧地域独特的“隐逸文化”。“隐逸文化”的内核为善德,德是反映于个体的,它在自觉遵循天道自然的基础上,寻求一种内向超越性,即在关注人自身之际,期望通过内在力量实现天人共通的契合,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圆融谐和。春秋以后以沅澧兰芷香草为隐喻的“君子品格”,是善德文化的新发展,君子品格既要求修缮其身,又同时兼具家国情怀。在善德文化的哺育下,形成了沅澧大地“惟楚有才”的格局,屈原、宋玉、黄歇、周行逢、钟相、冷谦、杨嗣昌、髡残、阴铿、车胤、江盈科、宋教仁、翦伯赞、林伯渠、丁玲等古今名仕均出于此。善德既是沅澧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转化,传统文化较为抽象化、概念化、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与喜闻乐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与提高,主动帮助寻找沅澧大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及历史名人,踊跃参与课堂话题讨论。

沅澧地域文化还有很多丰富的资源,都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完美融合。如开发的“沅澧地域的传统宗教信仰”专题,解释了本地普通民众家中供奉祖宗灵牌的原始祖先崇拜信仰,以及普通民众鬼神祈祷所蕴含的功利性、重实际、轻来生的思想特征。学生在调研过程中还将湘西北独特的巫觋活动与本土宗教活动进行比较认识,达到了学习自主思考与独立创新的效果。

二、地域文化实践与教学方法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内容庞杂,仅凭教师单一地“讲授”,无法解决学生学习的“复杂性”问题。复杂理论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复杂系统,具有内在控制性与我组织能力,当大脑面临外界新异刺激时,就会引发系统内的认知冲突,随着外界刺激增强与思维扰动不断放大,大脑系统开始自我组织,变混沌为清晰,从无序到有序,导致新认知结构的产生。

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接受外界新异刺激—引发系统内部冲突—自我控制与组织—产生新认知的循环往复过程。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组织性,就要不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确保课堂教学的动态化实施,以持续地为学生提供新异刺激,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因偶然顿悟而产生机智,以及增加其他随机创新生成的可能性。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范式仍以单一“讲授法”居多,单一讲授法无法解决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复杂性”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认为:“‘讲授法是对‘复杂性的逃避与摧毁,‘讲授教育学坚守控制取向的价值论,秉持‘反智主义或‘反映论的认识论,信奉普遍主义方法论,遮蔽和异化了教育的本质。”[3]它使课堂缺乏生机,变得压抑与沉闷。学生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个体,学生学习不是他组织性的,教师的讲授不是往学生头脑中强制灌注知识的过程,单一讲授法造成的课堂静态化,只能使学生思维由无序变得更无序,“在那里没有变化,没有革新,没有创造……因此将不能保持新生事物,从而也不适于进化和发展”[4](159)。

为了避免教学中讲授单一性对“复杂性”的遮蔽和摧毁,我们尝试了多种基于沅澧地域文化实践的教学方法改革。尽量避免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以学生为主加以引导,尽量通过教学方法拓展与创新,为学生持续提供新鲜可感的刺激,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产生认识,教师通过导向与互动引出学生不甚明了的见解,达到助产式“引出”教学愿景。

“文献检索”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最基本与最简捷有效的方法。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沅澧文化散记于《史记》《左传》《汉书》《常德府志》《华阳国志》《湘山野录》《沅湘耆旧集》等诸多古典文集。现当代学者对沅澧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很丰富,如《芷兰春秋-沅澧流域古文化研究》(应国斌)、《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石泉)、《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陶用舒)、《汉寿屈原故里考》(徐铁军)、《常德古代历史研究》(陈致远)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湖南文理学院研究基地、历史文化研究所、常德市图书馆等机构查阅古籍资料,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检索系统寻找相关资源,并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和小论文的撰写,既能转变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中被动学习的局面,又能锻炼学生正确获取研究资源和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能力。

“田野调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方法,最能通过加强感官刺激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沅澧大地遍布着考古挖掘遗址、历史遗迹、道观庙宇及民风民俗遗存等,利用有限课内时间或闲暇时段带领学生就近进行田野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明显得到提升。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建筑”专题时,带领学生围绕学校旁边公园内仿古民居进行观察与调研,让学生了解沅澧古民居的“木构梁柱式”结构特点,认识悬山顶与硬山顶风格的屋顶造型,抬梁与穿斗两种结构方式,以及以立柱、横梁及顺檩为构件的房屋内在组成。引导学生对房屋的空间布局、阴阳五行、数字与色彩的运用进行理解,分析其中蕴含的传统思想观念与艺术审美倾向。再与课堂进行比较,学生表现出了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与老师交流的话题明显增多,许多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与家乡的建筑风格进行比较,形成新的认识。

“案例分析”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改变课堂单一呈现的方法。老师围绕某专题设计一个案例,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指派一定的任务,课前通过组内合作形式完成。课间分小组指派一名代表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然后组织小组展开讨论,形成基本的认识,老师进行引导、组织与总结。如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学”专题的诗歌部分时,我们就将屈原、宋玉、李白、杜甫、刘禹锡、王守仁等居沅澧留下的诗篇,按照诗歌中表现的楚语楚音、兰芷风物、民间习俗、隐逸精神等内容,分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将小组研修成果在课堂上呈现。对比传统讲授方法,以任务形式开展的课堂教学,虽然学生每次课堂最终成果呈现不一定完全令人满意,但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切实的锻炼与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更轻松,学生反而参与度更高,很少游移在课堂之外。

此外,还有音视频视听欣赏等多种多样的方法打破现有的常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格兰布斯曾说:“教师是学习指导者,也是文化传播者。”[5](629-693)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授课教师不应是“讲授型”的,而应该是“倾听型”的指导者,只有建立在倾听与导引基础上的传统文化课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传统课堂教学反转,让学生在实用性与趣味性中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切实培养出人文精神和促进人文底蕴提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文化传播者。

三、立足于地域文化特色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程教学改革两年以来,取得的效果还是较明显的。选修人数由原来1学年开设1次,增加到1学期开设1次,且选修人数逐学期攀增,出现了未选修本门课而与同学一起旁听的现象。由于出于兴趣,除因其他事情偶然请假之外,基本没有缺课现象发生,课堂秩序良好。2019年上学期,我们发起了一项学生对课改后教学内容与效果的满意度测评,在课堂现场累计发放问卷117张,回收113张有效问卷,学生满意度达到了91.7%,表明学生对这种形式的改革是肯定的。在连续2年的教学测评中,学生给授课教师测评打分都保持在93分左右,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

但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首先本改革是基于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不变的情况实施的,课时量的不足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许多内容無法往纵深开拓,也无法在课堂内完美呈现,需要更深一步的改革扭转不利局面;其次,由于做了很多全新尝试,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与课堂设计,还未来得及进行系统整理与归纳,在下一步持续改革中将继续开发本土资源课程,并结集出版以此为内容的地方特色性教材;再次,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也给授课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教师知识结构、授课方式及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新要求,挑选与培养合适的优秀师资还需要认真斟酌。

参考文献:

[1]韩隆福.关于常德经济文化带的思考[J].武陵学刊,1994(2).

[2]韩隆福.德是善卷文化的核心[J],德之源,2003(1).

[3]韦冬余等.理解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中国传统文化、复杂理论与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0(12).

[4]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2.

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8-561)。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传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