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共同体幸福教育生活的德与道

2020-06-29杨倬东蒲慧

文教资料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

杨倬东 蒲慧

摘    要: 师生共同体,在学校场域中,内发地追寻幸福的教育生活。此幸福生活,包含丰富的德性意蕴,即植根于善美的学校生态圈层,且鲜活于师生共同体内在的唤醒融通。基于其德性内核,构建出师生共同体幸福教育生活的践行之道:拥有健康完善的身心状态,畅游优雅闲暇的生活流域,锤炼高效优质的教学常态,迸发高雅的精神文化。

关键词: 师生共同体    幸福生活    教育理念    实践理路

幸福生活與学校世界的复杂关联体现在师生共同体自主自觉、自由自择地关心自我、关注他者,理解及创生世界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人类不断觉醒与升华的幸福智慧正如头顶璀璨的星月光芒,照亮了“教育人”幸福地奔向幸福未来生活的真理大道。师生共同体在学校教育的科学与艺术世界中躬行幸福的学校生活,即追问体悟幸福,创造享受幸福。

一、师生共同体幸福教育生活的德性意蕴

师生共同体蕴含了“学生、教师、学校是命运、利益、学习、价值、幸福生活共同体……”[1](14)的本真意味。换言之,各生态主体在本源命运共同体与后天之运势相联结的前提下,将利益共赢作为自身发展的一种共同追求,在共同绘景与归属感的指引下,通过共同学习而获得各自的成长。师生共同体在美好的校园里相互关爱,开发潜能,从德顺道,切身享受充满创造生机的幸福生活。

(一)师生共同体幸福教育生活扎根于善美的学校生态圈

师生共同体的幸福教育生活不是悬空的彼岸花,而是在学校生态圈中春风雨露的滋养浸润下酝酿浓郁生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长,那么其他一切,如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都是为“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工作服务的。学校内涵式的发展内在要求充分关怀师生共同体的生命需要,并促进师生间“休戚与共、教学相长、生活融通和幸福相生”的生态网络形成。既然学校是帮助置身其中的生态共同体获得幸福生活,那么幸福学校有机体所闪耀的“灵魂”则是牵引构成其体的师生共同体不断地追寻真善美事物,以共同体心灵中不断萌生的对美好事物的本能需要实现自我的持续成长。学校生态域在把共同体引向善美人生之路途中,让每个奔跑者在旅途的任何地方,都能不断地回过头来看看来时之路,进而在回望反思中体悟幸福的无限韵味。

(二)师生共同体幸福教育生活绽放于师生主体交流融通

师生共同体在学校世界里相互碰撞交流,“以生命唤醒生命,以生命温暖生命,以生命培育生命,以生命发展生命”[2],在鲜活生命的交互舞动中共同创造幸福生活。此喧闹的生活是各生态主体自由且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合乎理性道德的复杂生态状态。师生共同体置身于师生共存的组织,即学校空间、课堂教学等领域内,通过“德智体美劳及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途径而进行“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那么,师生共同体幸福生活的理想诉求必然体现在且经由课堂内外的教育生活、闲暇生活。此生活愿景简言之就是:释放了师生“自主自觉、自由自为”的生命精神潜能;实现了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生态位的协调平衡;涌现了师生间“差异而共生”的主体间性之“转化生成”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师生共同体幸福教育生活的实践理路

学校在社会生态大系统里自主演化成为具有开放性的自洽生态圈。学校植根于社会丰富的生态网络,其繁荣兴盛、危机隐忧都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师生共同体要过上幸福学校教育生活必然需要社会环境诸多因素为其创新“物流、能量、信息、生态”[3]之网群。

(一)健康完善的身心

师生共同体创造享受优良的生活需通过三项善德的道路:“健康的体魄,中等的财富,宁静的心灵。健康是幸福的客观前提,完满的人生应有健康的体魄,没有健康的人生总是有缺憾的人生。”[4]和谐平衡的生态圈体现在各个生态主体对环境的适应,即人的机体生理系统协调运化,以饱满的精神能量,积极投身于对象物的实践创造,如此才有了幸福生活的根基。通常而言,“身心健康的人,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5]。也就是说,人的身心应当和谐统一、知行合一且充满阳光,倘若心底冷酷阴暗,则更多投射出生活中的丑恶。虚弱的身心无法闪耀理性道德的光辉,也难以产生健康的社会人际关系,更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幸福发展。师生共同体的幸福生活建基于各生态体的健康身体,需要良好心理调适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因此,学校生态圈应为师生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营造让人身心强健的舒适环境。同时,师生更应该摆脱落后的“身心二元论”,不再忽视“身体”,不能将体育仅仅理解为“育体”,而是要“解放身体枷锁”和“释放心灵压力”,打破身心被囚禁的局面,让身体和心灵合二为一地向健康、自由、幸福迈进。

(二)优雅闲暇的生活

幸福生活以健康的身心为起点,身心健康需要师生共同体通过适当的闲暇生活维护和调节。闲暇是整全人生的必要部分,是人沉浸当下情境的心理预备,体现着人的生命品质。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创生需要”驱使着个体不断向前奔跑,生存是机体活着之基,而享受和超越的愿望则是人之为人的内在升华。师生共同体在学校场域里自由而全面地成长,让精神世界绽放美善之花,那么“闲暇生活”是必然的选择。教育生活包含适度的闲暇,是离不开设计之外的自由而优雅的畅游。师生共同体的闲暇生活就是师生高效理智地享受闲暇时间,学会生活,从而有意义地、有收获地度过休闲时光。

教育生活的闲暇至少包括:“减少外在的强迫,减轻过度的身心负担,促成个体在当下教育情境中的适度自由;学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增强教育过程的审美性,孕育教育过程中的闲暇心态;加强体育、文学艺术教育、增强闲暇素养。”[6](35-36)因此,闲暇生活应该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如旨在培养学生个体爱好、文艺创作、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专门活动。同时,闲暇的氛围应融通在课程教学内外,学校各类文化课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有效的闲暇教育途径。总之,在大众生活模式更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复杂化和审美化”的新时代里,教育更应关注和重视师生的完整幸福生活,为他们现实生活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比如在各种大小假期里过上自律多彩的美好时光,而不是陷入混乱无序抑或另一种场景的紧张劳碌。

(三)高效优质的教学

高效优质的教学“能长久地停留在一个人的记忆之中,并且在不断地回味之中,依然能感到心底愉悦的教学片段,此教学给人以美好幸福的经历”[7](33-38),是师生共同体达成的“教真知”“训学习”“育学生”的“教学做”合一境界。

1.教学预设基源于师生共同体的碰撞对话

教学离不开师生交互性主体的共建,需要师生有充分的主体自信,增强行为的执行力。师生一体共同课前备课和预习愈加主动,愈加严谨,愈加周详,实际遭遇的困境才会愈容易被合情合理地化解,否則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生态体将会陷入混乱的“生态位”,进而产出苦涩的果子。教师应加强同学生的多渠道沟通交流,比如课堂的个别辅导、小组交流、课前或课后雨课堂、对分易等互联平台上的答疑解惑,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教学氛围。

2.教学实施绽放出过程生成的多姿色彩

教学预设的漏洞将导致过程的意外,实施前缺少优化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必然荡起混乱的涟漪。所谓的“意外”不过是本来就存在生态圈层环境中,却偏离生态主体心理蓝图的随机事件。对此,课堂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已有的资源,与师生共同体现实生活相结合,将各类相关评价中包含的庞大知识体系切分成有机的链条,即化整为零,进而全面融入每个课时教学活动中,如习题操练、视频精析,当然在进度上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流程。同时,师生应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理论系统化、理实一体化、过程—生成化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反思应推进教科研的内涵式发展

课程教学是一个兼具基础性、实践性、开放性与循环性的动态活动。在这一教学生活中不乏新奇浪漫,其中的成长机遇除了需要机智敏捷地挖掘外,更需要长期系统地进行回归性的探究琢磨。教学活动要实现内涵品质的提升,必离不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实事求是态度与执着求真能力。教学研是教师自我专业化的必经之途,提供了教师自我成长的通道。倘若钻研的整个过程注入了懈怠、倦怠的水分,少了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与务实拼搏,那么,缺少了“身正学高、独具匠心”的“新手”将迷失在日常的混沌生活里碌碌无为而难成“专家”。此难题的解决除了积极寻求“硬环境”的支撑外,更多在于生态主体不断将旁落的探究意识唤醒并在每个沉思践行中锤炼研究能力。总之,高效优质的教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即科学与艺术的融会贯通;既是具身的实践劳动又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共同体要走上获得感与幸福感浓郁的发展之路,必然离不开高效优质的教学活动,为师生美好幸福生活点亮了愿望,开掘了源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航道,鼓动了创生。

(四)高雅的精神文化

文化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师生共生共长于校园,彼此生命碰撞,心灵交融,互为对方人生旅途中的靓丽风景,共同营造学校文化环境。高雅善美的校园文化如同一泓清泉滋养着师生的身心,引领师生开展理想优质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幸福生活的生成。因此,学校生态圈层要积极地致力于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为师生幸福生活的创造和享受点亮精神的明灯。

学校精神文化基于并超越物质文化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全部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8](163)。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体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诉求、生活模式,是学校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可持续性生态发展的精神内核”[9](4-6)。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人文精神、学校品牌形象”等实在的样态。那么,师生共同体依托共同的校园精神文化载体而开拓创新,奔向幸福的学校教育生活。

首先,学校应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实践教育,在中国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中,树立起生活于校园中的师生共同认可和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纽带中枢,形成师生共生共长、共创共享的内生动力。其次,学校人文精神是一种学校实然历史与应然潮流的统合,学校应立足于所在地方的社会特色及自身办学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时代未来的愿景,正确定位学校的理想追求,塑造学校精神的人文共振效应场,从而让师生在共同的学校教育生活中自主自觉地培育生命、锤炼意志、熏陶情操、完善自我。再次,学校形象乃是学校对自身物质文化、价值追求、人文精神的一种外显展示的整体风貌,体现了学校的总体内在涵养。因而,学校生态网群应在充分交融师生生态群体的基础上,创新宏观的顶层设计,以内涵式的绿色发展涌现出特色风景,让学校成为社会、家庭、师生都真诚信赖的理想家园,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盒子。总之,学校生态圈通过“引导、示范、陶冶”等方式塑造优良的学校精神文化,使师生共同体真切地体味学校世界中的自信与尊严、生机与活力,从而在学校世界中获得完整幸福的生活。

三、结语

师生共同体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网络机体。幸福就是这个充满鲜活生命世界里普照的阳光、沁润的甘泉,倘若阳光因乌云而遮蔽、甘泉因干涸而断流,那么学校世界将丧失花草的芳香。教师与学生因缘和合而生成“生命实践”的共同体,就是学校世界里光芒闪耀的灵魂,这一跳动不息的生命精灵本真自然地追逐着生存的阳光、生活的甘露。师生共同体这一有界的实体要畅游于幸福的海洋,必须融通于无限发展的社会,即遵循人类社会的道与德。虽然师生共同体是在自主自觉、自由自为地进行着生命实践活动,但自身却一直植根于整个社会生态圈层的生长进程中。因此,学校教育世界中的师生共同体必须在人类社会生态网络各主体的协同合力作用下才能真正不断地在有限的幸福过程中趋向无限的完整幸福。

参考文献:

[1]王学军.走向师生生命共同体的学校:上海市竹园中学的教育学与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袁丹,田慧生.有效教学的生命向度[J].中国教育学刊,2013(8).

[3]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王传金.教师职业幸福研究——以C市的小学教师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5]熊钰.基层部队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6]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刘铁芳.教学何以成为美好事物的经历[J].中国教育学刊,2014(7).

[8]王传金.教师幸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9]向华.文化引领师生成长[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1).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
关于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