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2020-06-29刘晨彭凡思
刘晨 彭凡思
摘 要: 随着国家对资助政策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目前高校已普遍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的资助模式;高校资助政策涉及面广,影响力度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方面的需求。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一方面要提升执行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另一方面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切实将资助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事。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资助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讲话精神,结合现阶段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要求,高校需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大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力度,切实让学生资助政策扎根于高校工作中,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资助育人,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助育人目标,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让他们对国家、社会怀揣感恩之心,以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个人,还影响整个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除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注重提高资助管理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很多时候,不是政策下达不及时、不完善,而是政策的传达者没有完全领会这项政策,政策的实施者又没有精准落实到位,以至于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与成效。在资助工作中,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资助与政治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资助工作实施过程的思想融入,将感恩教育、责任意识等以一种更好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受助大学生,让他们能沐资助之风,修勤学之身。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且思想、心理等各方面尚未成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学生资助方面,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类学生因家庭原因可能本身会有自卑心理,自我意识较强,且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如何解决他们的资助情况与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贯彻高校资助育人政策的一大难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问题、物质扶助相结合,通过心理疏导及人文关怀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新时代下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不确定因素。
通常来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俗称贫困生入库)的一般步骤有如下几点:第一,按照省教育厅颁布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其中涵盖了认定的对象、认定的基本条件及认定的名额等,由学校资助中心根据各个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制定认定工作细则,落实好名额分配,既统筹全局,又不能有失公允;第二,符合认定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规定期限内向所在学校(或学院)提交申请,提供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在内的相关证明材料;第三,由学院成立的认定工作小组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困难程度初步认定,相关证明材料审核无异议后由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签署意见后上报学校,由学校资助部门最终认定。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划分为特困类别和一般困难类别,其中特困学生认定标准有几大类,包括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孤残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烈士子女、家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本人或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遭受重大事故等[2]。因特困类学生认定手续颇为烦琐,且需要提供各类证明材料原件,比如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扶贫部门认定的,对贫困户建立相关档案,把贫困户的困难程度记录在案,并分发相应的贫困卡(即建档立卡贫困户手册),以上是建档立卡户学生在申请特困时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往年除提供材料原件以外,还需要开具相关证明并加盖县级以上相关部门公章等,所以一些学生在申请特困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甚至产生了自卑、抗拒的心理;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及时提供证明材料,但依旧存在少数学生家庭经济现状已达到特困认定条件,甚至困难程度远高于某些材料齐整的学生,但每次认定都因材料不全或无法提供相应的貧困证明及盖章级别达不到要求等诸多因素,只能退而求其次申请一般贫困类别。高校资助工作的践行者深谙特困类别与一般类别的资助金额差距甚大,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依照教育部、学校下发的文件要求严格执行,但偶尔难免提出质疑,尤其当你了解到某些学生家庭条件十分贫困,仅仅因无法提供相关材料证明其家庭状况而丧失申请特困资格时,你也会深感无力;毕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旨在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客观地评选。
我在从事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期间,曾经接触过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不乏“特殊”学生,如李某,其家中有父母、弟弟、妹妹在内五口人,父母双方皆为普通劳动力,父亲以采摘茶叶或做散工维持生计,母亲因腰肌劳损担不起重活,弟弟高位截瘫,已丧失自理能力,妹妹本应读高中,却因身患皮肤疾病辍学在家。根据相关资助政策此家庭状况已达到了贫困户认定标准,或者具备申请低保户等特困类别的资格,却因一些外在可不控因素迟迟无法办理相关贫困认定手续,甚至无法及时开具一份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当然经历几番周折后,还是如愿申请到了低保户,符合所谓的“七大类”。举此案例旨在表明,即便国家的资助政策已日趋完善,但仍有不足,仍需改进,很多资助政策仍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实情综合考量,一种政策、一个标准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二)受助学生缺乏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
据统计,中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约占在校学生人数的20%,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8%。国家为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资助力度逐年加大[3]。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逐渐完善,资助育人已成为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一大亮点,反观受助学生,大部分以受助为动力,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自立自强,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但就现状来看,依然有少数受助学生不以为然,认为资助金是他们理所应得的,受之无愧,毫无感恩之心,领到资助金的那一刻,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把钱用于完成学业、补贴日常生活开支,而是肆意购买一些不必要的电子产品甚至奢侈品。此类行为既违背了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让高校资助工作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就高校资助工作现状而言,国家资助政策日趋成熟,社会资助范围逐步扩大,学校资助能力有序提高。换言之,高校的资助政策辐射了所有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要你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条件,能够提供后续证明材料,那么一定会获得相应的助学金补贴,我们这里提到的助学金包括国助和校助两部分。据了解,某些省份高校的国助标准每年都会上调,如2019年湖南省国助标准,一等:4400元/生/年;二等:3300元/生/年;三等:2200元/生/年。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国家资助政策的优越性与系统化;反观,由于政策的优化普及程度,也让一些贫困大学生某种意义上丧失拼搏精神,自我主观意识模糊,无意识中产生了盲从的报复性消费心理等诸多心理问题,他们完全没有因为政策性资助而奋发图强,回报社会,善待他人,反而与政策颁布时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我们需要谈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端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意识。
(三)偏重经济扶助,忽视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简而言之,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即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4]。近年来国家对教育帮扶加大投入力度,学生资助金额不断增长,各项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反观这些受助学生,却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信心缺乏、丧失进取心、生活学习懈怠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利于资助政策的积极推进,又不利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加强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和服务理念,在资助工作中,用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用科学的文化培育人、用热血的典型教育人、用丰富的实践锻炼人,全面增强受助学生的自信心、自强心、自尊心。具体而言,高校資助部门应定期举办资助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如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开展诚信、感恩、励志类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海报设计大赛、演讲比赛等;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宣传、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宣传等,争取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切实有效地做好资助政策宣传,让资助育人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三、结语
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直接关系到学生资助工作目标价值的落实情况,对国家、高校的未来人才培养计划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针对一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匮乏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与深刻反思,根据政策宣传实施情况积极采取有关举措,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和诚信感恩教育等方面着手,真正做到“济困”与“育人”目标相结合,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良性发展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李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
[2]乔春华.脱贫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继续资助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7(6).
[3]王晓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
[4]陈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高校资助育人[J].教育财会研究,2017(10).
[5]贺宇姣.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德育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