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书法的内涵研究

2020-06-29罗念刘大龙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内涵

罗念 刘大龙

摘 要:在新时代,传统书法艺术需要在继承已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发展成为新时代书法。定义新时代书法需要清楚界定这个概念的内涵:从创作主体上看,新时代书法的创作者首先是新时代的人;从创作目的上看,新时代书法的创作目的在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创作客体上看,新时代书法需要融入新时代,为新时代放歌;从创作形式上看,新时代书法需要立足新技术,拓展新形式。

关键词:新时代书法;书法创作;内涵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旅游职业学院2019年度课题“新时代书法艺术生产机制研究”(19ZX02)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书法的概念应运而生。不过,当前对新时代书法概念的表述还比较含混:有人认为新时代书法是时间概念,有人认为新时代书法是风格概念,有人认为新时代书法是文本概念,有人认为新时代书法是技法概念,等等。要想准确认识新时代书法,必须从内涵上进行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已经有部分文章谈及新时代书法这个概念,如果以“新时代书法”在知网中按照“主题”进行搜索,可以得到43条结果。其中小部分,如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屹先生的《在“源流·时代”暨“绍兴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吴振锋先生的《新时代书法审美的文化向度》、天津大学副教授周小兵先生的《新时代国家文字体系与话语体系的融合重构——兼论中国书法在其体系建构中的核心价值》、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振濂先生的《书法“新时代”和新思想(上、下)》、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陈洪武先生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开创新时代书法事业新篇章》等几篇文章不同程度地涉及新时代书法的内涵,约占搜索结果总数的11.62%。其余多篇,诸如《从“鉴古开今”书展看新时代军旅书法》《书写新时代 万福进万家——“同心同书·祖国新春好”书法文化惠民公益活动走进唐山侧记》等文章多从外延的角度对新时代书法进行了说明,约占搜索结果总数的88.3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思想深邃、高屋建瓴的理论体系,遵从理论指导实践的一般规律,我们有必要逐层级,自上而下地开展新时代文艺,包括新时代书法的研究。

二、新时代书法的内涵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反比关系,因此定义概念的首要任务是厘清概念的内涵。新时代书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创作主体——新时代书法家必定是新时代的人

书法创作的主体无疑是人,不过新时代书法对于创作主体有更高的要求——书写者是中国梦的追梦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应该对新时代的文艺事业有更大的贡献,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一分子,新时代的书法家肩负着神圣的职责和使命。书法史上历来有“书如其人”的说法,要想创作新时代的书法,必然要求书写者是新时代的人,是有梦想的人,是有力量、有担当、有温度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用心去感受我们所处的时代,用情用力去表现新时代。

从创作主体这个角度来看,新时代书法与以往的书法艺术有本质性的区别:在传统书法中,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具备足够的文化涵养和书写技巧,皆可位列书法家群体。然而,新时代书法已经不仅仅是创作主体个人技法的淬炼与表达了,更多的是通过书写表达书法家对新时代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因此新时代书法对创作主体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创作目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新时代书法与传统书法在创作目的上有着鲜明的差异。在传统书法中,书法家只注重对自我情感的表达,创作是服务于书法家本人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再次明确:“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3]在新时代书法中,创作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法家抒发个人情感,应有更加高远的目标:在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中,书法家的中心任务是创作优秀作品,努力培养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艺素养和审美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文艺与人民群众的优质互动,实现文艺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新时代书法的创作目的在于服务人民,那么书法家们如何为人民服务呢?

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创作态度。社会主义的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书法家的创作,只要公之于众,就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书法家的创作不仅要服从个人意愿,更要遵循艺术规律,并且坚持为人民负责。这就需要书法家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理念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摒弃哗众取宠,拒绝故作高深。

其次,要苦练基本功,确保作品质量。习近平总書记曾对宣传思想干部提出增强“四力”的殷切希望,其对书法家们同样有指导意义:增强脚力,要求书法家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真实感受社会现实;增强眼力,要求书法家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明辨是非,对社会现实做到眼明心亮;增强脑力,要求书法家们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行提取和转化,形成创作的养分给作品提供不断的滋养;增强笔力,要求书法家们努力提高书写技巧,努力攀登书法艺术高峰。

最后,文艺家要与社会生活保持紧密结合。从文学、艺术的发展史上看,优秀的文艺家从未远离社会生活,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富国强民为使命,如此种种都是前人树立的优秀榜样。当代书法家应该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深入社会、了解生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这个时代的理解。

(三)创作客体——融入新时代,为新时代放歌

书法艺术的创作客体,即书法创作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书法是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道:“……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4]

在书法史上,还有不少与孙过庭的理论相类似的观点,普遍认为书法创作指向的是书写者的情绪、情感。然而,有部分文艺工作者对艺术创作的客体有误解。比较典型的是有部分人认为,创作过程中秉承何种理念,采取哪种方式,呈现什么作品,表现什么情感,完全是文艺家个人的事情,把文艺创作的特殊性绝对化。一部分人为求“火一把”,在公众面前出洋相、怪相,不惜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甚至打法律的擦边球。比如某位教授在书法创作中眼睛不注视纸面,与女性合作的时候,要女性移动纸张,自己只是被动书写,因为他“放弃控制性,追求纯粹的写作”,以求实现“真正的乱”。这种“别具一格、独出心裁”的创作尚有不少,在此不一一赘述。事实上,书法艺术创作的客体在于表达情感,“盲书”创作实现“真正的乱”,与书法家情感表达并没有必然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已经批评部分文艺工作者:“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新时代书法的创作也应该指向情感——除个人情感外,更多的是对人民的情感、对社会的情感、对时代的情感。有人认为新时代书法是时间概念,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即2017年10月以后的书法作品都称为新时代书法。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因为即便是当前的创作,如果创作者还停留在一己悲欢、杯水风波上,那么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能称为新时代书法。只有那些在作品中为人民放歌,为时代抒情,有温度、有力度的作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新时代书法。

(四)创作形式——立足新技术,拓展新形式

近年来,新技术、新设备、新媒介的发展给书法艺术带来严重的危机,同时也给书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时代书法要充分认识、接受、利用当代技术和设备的便利,与时俱进,使其为自身服务。

在传统书法中,书法学习依靠师徒相传,书法作品来自亲笔挥毫且无法复制,书法传播仅限于人际交流,这些条件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本雅明曾提出,技术是构成艺术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的发展解放了艺术生产力。新时代书法可以借助当代物质技术条件,使艺术生产力得到提升。

借助信息技术,书法资源可以实现电子化,过去各种珍本法帖可以“化身千万”,通过网络高效传播。书法学习可以借助视频技术,实现远观近看、重复观看。对于书法作品的应用,可以尝试在动漫设计、字库制作、影视作品、网络网站等载体上进行创新应用。新时代书法家也要根据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立足于艺术生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种属性,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书法生产如何走向市场,并且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而超越市场,完成和实现书法的使命和责任。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物质生产条件的发展,书法的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条件更加纷繁复杂,书法艺术生产的环节、产品、传播也更为丰富多样。明确界定新时代书法的内涵,可以清晰、高效地推动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让书法艺术更好地肩负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27.

[2]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領风尚[N].人民日报,2019-03-05(1).

[3]习近平文艺“为谁服务”指向“两个幸福”[EB/OL].[2020-01-05]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1016/c241220-25849924.html.

[4]马国权.书谱译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56.

作者单位: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内涵
党内法规研究中的概念:内涵辨析、体系构建与重要价值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落实路径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人体大探索
实施和雅教育 深耕内涵发展——以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为例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旧书里的创意世界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