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立纲及明代“台阁体”书法

2020-06-29李华皮建霞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3期

李华 皮建霞

摘 要:明代“台阁体”书法是明代皇权统治发展到极端情况下,一种专制统治的产物和特殊的文化现象。“台阁体”作为官方书法风格样式,虽然后世对其有失艺术个性而多存质疑,但客观上看它在明代书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姜立纲有别于其他泛化的“台阁体”诸家,不仅在書法的运笔、用墨和间架结构上建树很高,而且能将情感与书法融为一体,不断升华,逐渐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他还留有理论总结,理应在明代书坛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键词:台阁体;姜立纲;书法风格

明代书法的创新性不是很明显,虽然书家济济,但没有出现如晋唐时期领袖群伦的名家;虽然传世作品不计其数,却又未见划时代的大作。正如祝嘉先生所言:“是代书学,真可谓江河日下,不足观者矣。”但明代却是书法史上一个难以绕过的历史时期。“台阁体”书风的兴起体现了明代独特的时代社会特征,它虽然没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但以理想化、正统性以及精谨、端严为特点,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台阁体”作为明代威权政治的产物,成为官方书法风格样式,直接影响了明初书法的走向。明代“台阁体”书法主要代表人物有沈度、沈粲和姜立纲等人,他们比较注重书法的法度,力求遵守应规入矩的规范,同时也重视精心营造书法内在的静态之美和外在的端严之美。姜立纲的书法透露着一种尊严与高贵以及浑然天成的气势,有别于泛化的“台阁体”其他书家。

“台阁体”书法是明朝专制统治下的产物,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统治者的喜好是促成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台阁体”书法必然也要服务于当朝政治,因此,可以说明代政治是“台阁体”书法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从唐代之后,科举制度就作为一项选拔人才重要的制度,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书法这一科目是科举考试不可缺少的重要科目,能够书写精致的楷书甚至被当作任用官吏的先决条件。明代中书舍人一职设置始于洪武七年,永乐时中书舍人的选拔分别从举人和进士中两方面选拔。明代恢复了“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善书者皆能入仕的捷径大大刺激了明代书法的发展,热衷功名利禄的文人也开始狂热学习书法,科举制度深刻影响了明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明代许多统治者都喜爱书法,帝王将相审美趣味也影响着当朝的书法风格。明代王公大臣掌握着科举取士的大权,朝中重臣作为主考官,当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士子不得不遵循他们对书法风格的审美标准,读书人要想考取功名,其书写必须符合帝王大臣的审美和入仕考试要求。明成祖朱棣就酷爱书法,他统治时期曾下诏求四方能书之士,于是士子争相以擅书取幸,沈度和沈粲兄弟就以擅长工整婉丽的楷书备受皇帝恩宠。统治者的好恶对明代“台阁体”书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也导致了当时书法风格的个性缺失。

明初“台阁体”书法是皇权专制统治发展到极端状况下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台阁体”作为宫廷书风,肇于洪武年间,当时正处于元明过渡时期,宫廷书风介入之后,书法的抒情性逐渐呈现式微的形态,明初书坛出现了一种浓厚的应制色彩。詹希元、宋璲等中书舍人作为明初宫廷代表书家,继承发扬元代书风,其艺术风格端正谨致。被明成祖誉为“我朝王羲之”的沈度,书法端雅雍容,姿态婉丽,楷书笔画工稳,精谨细致,受到翰林院供职官吏、内阁官僚和科举之士的效法,以取帝王之悦。“台阁”书体一经形成便得到迅速发展,在永乐年间达到鼎盛。在仁宗、宣宗时代,又有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书家。直至成化年间,书史中可见其名的“台阁体”书家近百位。“台阁体”之名出自明代的馆阁文学,李贤时已有“台阁”之说,“台阁”一词本来和“中书舍人”这一职位相关,中书舍人是唐宋以来的官员名称,明代的中书省官员具备“台阁”职能,因为中书舍人书写公文的需要,其书法有着独特的特征和风貌,所以人们用他们所属的官署将其书法统称为“台阁体”。“台阁体”书法在当时书坛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书坛的日益变化,具有创新思想与精神的“吴门书风”开始显现,于是“台阁体”渐呈衰落的趋势,明代中期之后书法才渐渐摆脱了“台阁体”的影响。

中书舍人出身的姜立纲是成化年间书坛名家,也被认为是“台阁体”的代表书家之一。他天资聪颖过人,七岁就被朝廷破格录取为翰林秀才。他在书法的运笔、用墨和间架结构上建树很高,且能把书法作为一项自我修行,将情感与书法融为一体,不断升华,逐渐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他作为历经五朝的重臣,为官几十年一直为人谦恭谨慎,生活朴素,他的为人处世作风和品格深受朝野敬重。姜立纲书法呈现了稳重端正、刚劲浑厚的艺术特色,甚至被当时民间称为“姜字”,清代《三希堂法帖》都收有他的墨迹。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亲身经历融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艺术面貌,在当时获得很高的评价,以至于明成化和弘治年间的宫廷殿匾、碑文大多出自其笔下,他甚至被日本人称为“一代书宗”,就连日本的国门大字也是出自姜立纲之手。

他的小楷代表作《七言诗册》(图1)呈现出笔法精谨细致、构架稳重方正、点画精到的艺术特征,整幅作品完美雅致,点画平直,笔画弧形少,撇捺类笔画也尽量走直平势,强调骨力和锋芒。姜立纲小楷主要师承赵孟頫与沈度,但他把沈度圆润柔美的线条化为刚直劲力的点画,刚直、劲力成为姜氏书法的一大特色。姜立纲的楷书《节录张载东铭楷书册》(图2)体现了唐楷遗风,其横竖笔画大多借鉴于柳公权的楷书;而捺、横折等笔画多出自颜真卿的楷书,在结构上稳重端严,劲健精道。姜立纲的行书显得较为疏放,尤其是信札虽然随意写出,但生动流畅,摆脱了“台阁体”的各种规矩与限制,尽情挥洒笔墨,宣泄情怀。因而姜立纲身上出现了楷书之精谨与草书之狂逸并存的两种书法风貌和审美意趣。从他的代表作扇面《咏易诗》来看,其行笔潇洒自如,给人一种灵动飘逸之感,行款布局也十分自然随意。书作《与镇邦书》体现出晋唐行草笔意,该书作比较偏重于自然纤柔的艺术风格,但也开始强调力度,逐渐有了个性的显露。

明后期乃至清代,“馆阁体”都承姜立纲楷书一脉。姜氏的楷书不仅纠正了时人对沈度书法学习中多偏于柔弱无力的流弊,对当朝学书者来说大有裨益,而且其楷法端正严谨,对于后世人的楷书初学入门而言,具有较高价值和深远意义。姜立纲不但在书法创作上造诣深厚,而且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所著的《东溪书法》一书,汇集了他一生的创作经验。他还撰成了《中书楷诀》,该书不仅是一部实用法帖,对书法初学者提供了临摹范本,而且十分全面地介绍了汉字的构造及其组合规律,系统地总结了汉字的间架结构,并按照汉字的特征与属性列出了典型字例,在对楷书结构的研究上有着重要意义。

姜立纲的字具有雍容典雅之气韵,在笔墨运用方面呈现了紧凑简练、整洁与雅致清秀的特色,他的作品通常给人一种温润典雅、流畅婉丽的气息,其书法达到了明朝宫廷书法的一个新高度,有别于泛化的其他“台阁体”书家。他不张扬、不夸饰的书法营造出坚毅刚韧的艺术风格,且还能以柔和的笔调贯穿始末。他不求名利,虚怀若谷,为后世书家称道;他虽居庙堂之高却还能深居简出;他将书法与修为融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书法风格。

明代独特的“台阁体”书法风格,体现了明代的审美趋向。清代出现的“馆阁体”书法则是明代“台阁体”书法的传承与沿续。“台阁体”书法的出现顺应了明代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也是在继承传统与结合时代特点而不断形成的,这不仅值得我们深思,也为当今书法的创作提供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瀚.明代台阁体书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2]何鑫.明清时期的书法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03(6).

[3]陈佐.姜立纲生平及其书法艺术[J].书法,2015(8).

[4]何鑫.书法研究与创作[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5]王晓光.姜立纲与明前期“台阁体”书法略论[J].荣宝斋,2011(7).

[6]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7]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李华,泰州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齐齐哈尔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史论。

皮建霞,齐齐哈尔大学美术学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