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绘画中透视运用重难点解析
2020-06-29吴珊张啸风
吴珊 张啸风
摘 要:透视现象是人眼观察物体所呈现的基本生理现象。在艺术绘画场景表现中,透视是影响画面的核心因素之一。透视现象基于原始理论被划分为不同的认知类别,重点影响因素是被观察对象的形状与空间排列。绘图实际应用中,在明确认识透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更要根据表现目的与现实情况,综合视角范围等因素,适度控制变化,获得最佳表现效果。
关键词:场景绘画;透视原理;运用难点
空间透视现象缘于人眼观察对象的固有生理规律。在艺术绘画当中,特别是对空间场景的表现中,透视是画面表现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数千年的艺术绘画发展史中,透视也被总结为成熟的认识与学习类别,透视规律不仅是准确表达场景空间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绘画者表达目的的核心因素。区别于设计类建筑制图对透视的量化机械表达,偏重艺术表现的场景绘画在透视层面更偏重主观感受与写生经验,在“法”与“度”之间根据需求寻找最佳体现方式。本文将从透视本质规律与运用难点两方面分析透视在场景绘画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透视原理、规律与本质
透视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眼观察物体呈现近大远小。基于这一特征,结合观察对象的形状、排列、空间位置等因素,藝术绘画等相关学科将透视现象划分为平行透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空间透视(三点透视)三大类别。应当明确的是,三类透视中,人眼视物的生理机能是不变的,其类别典型示例由观察对象的形状、排列、位置决定,换言之,只有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方体)或规整的空间排列(如规范矩阵),才能通过变化视角位置体验上述不同的透视类别。过于不规则的形状及散乱无规律的排列,只能在视野里呈现近大远小的基本透视规律。所以,认识透视规律,重点在于审视对象的形状和排列规律。以最典型的方体为例,平行透视为视线垂直于其中一个面;成角透视为视线垂直于一条边;空间透视为空间内一般位置不垂直于任何边。较复杂的绘画场景中,由于物体排列多样,可能在同一画面的不同局部呈现不同的透视规律。
二、透视应用难点
透视问题在原理方面容易理解,故经常被认为是场景绘画中最简单的基础。然而在真实运用层面,透视变化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准”与“不准”的问题,亦非画几根直线检查一下就可以解决所有疑问。
(一)透视夸张“度”的掌握
透视运用的水平高低,除了基本性的“准确”,还牵扯更考验经验与主观能动性的“度”的把握。
透视中“度”的把握上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人眼本身的“焦距”,二是人眼的视觉范围。
与一些视觉功能强大的动物不同,人眼对视觉的调节能力有限。如果用摄影镜头中的焦距概念类比,人眼的“变焦”能力不强,更像一个定焦镜头,对相同尺度的空间,人眼的“画面”感是比较固定的。普通人通常通过焦距来判断实际空间尺度的大小,掌握正确的人眼“焦距”是在手绘图中体现正确空间尺度感的关键。
场景绘画的应用范畴很广,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采取有别于人眼的透视构图是常见现象,如广角镜头中把更多角度展开的透视夸张处理方法,可以展示更多的场景信息,是空间场景表现图的常用方法(图1)。但对于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来说,夸张的透视效果容易造成对方对实际空间尺度的误判,需要格外注意并谨慎选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二)人的视觉范围对画面的制约
人的双眼观察的视觉范围略大于120度,可获得的清晰影像的最佳视觉角度不超过60度。60度以外、120度以内的对象,如果不转动眼球改变视点位置,只能感觉到大致的形状与颜色,越接近120度边缘感觉越模糊。所以人在固定观察点获取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把超出视觉范围的区域强行画入画面而又机械地使用简单透视原理,明明用连接灭点法检查过,没有明显错误,但仍感觉画面很不舒服,这类问题多数由忽略人眼视觉范围造成。表现图目的是空间方案,与真实人眼视物有所区别,但也应尽量考虑人眼的生理极限,一般来讲,使用简单透视原理画图,取景范围尽量不要超过90度,以60度左右为宜。
对视角范围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画面的视觉舒适效果,以目前场景表现图中常见的所谓“一点斜视”视角为例(图2),此种视角实际为成角透视的一种,因为视线角度与目标平面近似垂直,比较接近平行透视的视觉景象,在一些空间中,视野里可同时出现三个立面。在此类透视的实际运用中,应重视“度”的把握,目前的常见问题是视角过于向广角型扩张,此类做法广泛用于空间类商业宣传册,能夸大场所面积感受,但容易使边缘物体透视明显失真、阅图不适感增强,运用于场景绘画时应注意主观合理控制。
实际设计手绘中,超过视觉范围的横向空间较多以两点透视表达,如果需要以一点透视表达,常采取增加灭点的方法获得透视平衡,大尺度竖向空间如不采取三点透视,也可用此种方式表达。
三、结语
透视运用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明晰产生理论基础及熟知各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磨练实现“度”的合理把握。场景绘画中透视的运用,应结合表达对象的形状、空间位置、视角选择等多种因素,服务于绘画表达目的,合理发挥,取得最佳表现效果。
作者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