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冲法在苏泗庄水闸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2020-06-29鲍文强
鲍文强
(鄄城县水务局苏泗庄引黄灌区管理处,山东 鄄城 274600)
苏泗庄引黄灌区位于山东省鄄城中南部,灌区总面积为 678.9km2,设计灌溉面积 3.07×104hm2,灌区内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等。拟建分水闸位于三干渠左岸,桩号8+650,水闸中线垂直干渠中线,与支渠中线一致。闸室主体段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沿水流方向闸室底板长为4.3m,垂直方向宽为3.2m,底板厚为0.6m。水闸仅设一个净宽为2.0m的闸孔,闸墩厚0.6m。
水闸地基以砂土为主,两岸存在少量淤泥、黏土,地基土主要问题是淤泥、黏土承载力较低以及砂土液化。
1 地基加固处理
1.1 处理方案
针对表层的淤泥、黏土采用挖掘机清理,换填为中粗砂,形成振冲施工面。设计振冲管径为377mm,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孔距为1.7m,沉管需进入砾石层,深度为6.0m,振动器功率为75kW。
设计沉管速度为1~2m/min,设计成孔水压为0.6MPa,当沉管达到6.0m时,需要停止振动1~2min。拔管速度应在1~1.5m/min范围内,拔管是利用人工将中粗砂回填至振冲孔内,回填料振实后,进行下一次上提振冲器,单次上提高度为0.4m,直至达到地面高度。
1.2 现场试验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可知,基础埋深范围内的砂土结构松散,标准贯入试验N’63.5不大于3,采用振冲挤密的方法加固地基。
试验前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对比见图1。从图1可知,加固后锤击数明显提升,达到了8~10次,大于锤击数大于6次的设计要求。
图1 加固前后锤击平均数对比
为研究地基处理后砂桩、桩间土以及复合地基的承载力,采用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结果可知,通过振冲处理,地基承载力提升较大,其中砂桩承载力为466kPa,桩间土在挤密作用力承载力也提高至178kPa,复合地基承载力为245kPa,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
2 加固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2.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根据现场勘察,水闸地基岩土体从上至下依次为:填砂土(1.0m)、中粗砂(2.0m)、夹砂淤泥(1.0m)、中粗砂(2.5m)。根据设计桩长6.0m,深入至从上至下第二层中粗砂层中。桩间距为1.7m,桩径为377mm,根据地层特征以及振冲桩特征,建立FLAC数值模拟模型,研究水闸施工及后期运行期间振冲桩、桩间土应力应变特征。
表1 载荷试验结果
2.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1)沉降变形分析。振冲桩和桩间土沉降变形结果见图2。从图2可知,在水闸施工及后期运行过程中,振冲桩和桩间土的沉降量逐渐增大,变形速度在施工完成后逐渐降低。在水闸施工初期,振冲桩和桩间土沉降差值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建设初期上部荷载较小,桩间土和振冲桩以相同的变形速率发生沉降变形。随着水闸的不断施工建设,上部荷载逐渐增大,大于桩间土承载力时,桩间土以较大的变形速度发生沉降,振冲桩与桩间土的沉降差值逐渐增大,在水闸施工完工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荷载的稳定,振冲桩与桩间土沉降差值减小,桩、土共同承担水闸在地基中形成的应力。
图2 沉降变形监测结果
2)桩土应力比分析。桩土应力比为振冲桩与桩间土所承受应力的比值。桩土应力比计算结果见图3。从图3可知,在水闸建设初期,荷载处于桩间土承载力范围,桩土应力比处于较小的水平,表明桩土所承受应力差值较小。在水闸的不断施工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大,直至桩间土所承担应力大于其承载力,此时,振冲桩承载主要的主应力,桩土应力比逐渐增大,在水闸完工时,桩土应力比达到最大值。当荷载稳定后,桩间土固结后承载力提升,此时,桩土应力比值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值。
图3 桩土应力比
3 结语
1)通过分析,振冲法加固松散砂土地基主要包括两方面作用:挤密效应、排水减压效应。
2)结合苏泗庄引黄灌区水闸建设工程实例,采用标贯试验、载荷试验研究振冲法加固地基效果,加固后地基密实度和承载力均得到提升。
3)通过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加固后地基沉降控制效果及桩土应力比。采用振冲法加固地基沉降变形量不大于35mm,且桩土沉降差值稳定后的数值小于2mm,桩土应力比也小于1.,加固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