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读文本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2020-06-28万雯雯
万雯雯
沈大安指出,教师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
深入解读文本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前提。立足于单元整体,阅读教材、解读教材、用活教材,教师要经历“读者——教者——师者”三重身份,反复研读教材,进而紧扣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点,抓住语文要素的学习,借助人文主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一、潜心领会文本,把握人文主题
教师要潜心领会文本,披文以人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有《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和《黄继光》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古今中外人物的品格。《古诗三首》选取了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边塞诗《塞下曲》和王冕的题画诗《墨梅》;《文言文二则》由《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两篇小古文构成;《“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黄继光》是根据《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改写的,原文刊载于1952年12月21日的《人民日报》。阅读本组课文及本单元的单元导语页,我们可了解每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得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大的品格”。
二、匠心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
作为读者,阅读文本是一种体验;而作为教者,解读文本是一种功底,只有研究透了教材,才能确定精准适切的学习目标。
1.立足单元,系统梳理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页的上方是罗曼·罗兰的名言,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罗曼·罗兰名言的内涵。在单元导语页的右下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是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基础上的提升。具体到本单元的课文,教学《古诗三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文言文二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用组词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理解人物的品格;《“诺曼底号”遇难记》着重描写了船长指挥救援时的动作、语言等,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船长的动作、语言,感受他临危不惧、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黄继光》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即抓住描写黄继光动作、语言的词句,感受其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语文要素的梯度安排也体现在习作练习中,本单元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就开始安排写人的文章,从三年级上册“猜猜他是谁”体会习作的乐趣,到三年级下册“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到四年级上册“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再到本单元的“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训练点由易到难,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向班主任介绍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外貌、性格、爱好等方面给自己“画像”,并能够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概括人物特点。
总之,这些语文要素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发展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前后联系,选准起点,突出发展。
2.基于单元,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单元,整合教学其实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教师要通过研读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题,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内容,来确定教什么、怎么教。依据课标,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我们确定了以下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课文中出现的30个生字,会写32个生字。识记“单”“晕”这两个多音字。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精神品格。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够借助注释或运用组词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4)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等感受人物品质。
(5)自我介绍时,能根据对象和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内容。
(6)能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等方面,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等,概括人物特点。
(7)体会连续动作描写的好处,并能运用连续的动作来描写情境。
(8)积累关于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背诵关于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格言。
三、换位阅读文本,授之以渔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是读者、教者,更是一位师者,要以仁爱之心与学生互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文本。在对文本“熟读精思,虚心涵咏”的基础上,思考学生的兴趣点、学习的难点和生长点,做到大胆取舍,精准施教。
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来看看确定的本单元教学目标。其中,前三点是基础性目标,后五点是发展性目标。学生可以借助以前的学习经验或老师点拨自主完成前三点、第五点和第八点,老师可以选择不讲或少讲。所以,基于单元整体的课型,立足学生学习的角度,我们将本单元的核心目标聚焦为以下两点:“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等感受人物品质”和“体会连续动作描写的好处,并能运用连续的动作来描写情境”。如果将这两点目标再聚焦成几个关键词,我们还可以将目光落在这几个关键词上:语言、动作、连续动作描写、人物品质、描写情境。
让学生找到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是很简单的事,难点是引发其共鸣,“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是其个性、品格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感悟人物的形象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我们如何给予学生方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呢?例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師要抓住课后练习题,找准教学要点。当学生找到描写哈尔威船长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后,让其品读一处对话,初得感悟方法。然后让学生小试牛刀用法,品读其他对话。学生在一遍遍的品读中,发现哈尔威船长更加丰富的品质,这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个探索的学习过程,最后放手阅读链接的篇目,自主感受人物品质。我们期望在一抓一放之间,看见学生的生长点。在教学略读课文《黄继光》时,教师要通过“找、比、拓、练、评”几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连续的动作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找”是找到描写黄继光连续动作的句子;“比”是指简化描写黄继光连续动作的句子,将多个关键动词删去比较读,通过比较,思考连续的动作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拓”即拓展阅读丛书篇目,聚焦连续动作的描写,品析人物;“练”即学以致用,尝试运用连续的动作来描写情境;“评”即在交流中品析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
语文学习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站在不同的阅读视角,感悟不同的教育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