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语文知识内容的特性、研制与呈现

2020-06-28刘仁增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11期

刘仁增

知识内容是课程的基础和条件,“从形式上看,课程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课程研制的核心内容也就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选择与组织,因而,知识是课程的最直接的一级制约因素,而其他因素诸如社会或学生是通过赋予知识以某种价值取向及方法的方式来影响、制约课程的,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二级制约因素,抛脱了知识,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科学地研制、选用与呈现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个方面作了探索与努力。

一、凸显知识内容的语用特性

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教科书,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编写理念的统编教材,规定了只有有助于学生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语文知识,才能进入教材。这些语文知识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基础性。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如果把语文能力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语文知识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就小学语文而言,汉语拼音、标点符号、遣词造句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学生日常交流的“起跳板”。假如缺失了这些内容,能力大厦必将坍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统编教材中“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象形字”“学习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仿说、仿写句子”“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等诸多语文要素,就是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内容。

精要性。“精”者,浓缩、提炼也。之所以说“浓缩的都是精华”,是因为其经历过一番去芜存菁、去伪存真的过程。经过浓缩提炼的语文知识,也有这样的魔力,一旦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往往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要”者,重要也,居于枢纽地位,处于关节点;掌握它,可统筹全局,可把握整体。“精”是就某个知识内容的自身特性来说的,“要”是从“这一个”在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来说的。“精”与“要”相结合,支撑起语文知识的基础框架。像“理解”“体会”“感受”“把握”“运用”之类的知识内容大量分布在统编教材的各个年级、不同单元,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循序渐进,构成体系,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实用性。了解和掌握日常必备的听、说、读、写技能,是设置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之一,也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旨归的语文教学,不以掌握语言知识内容为直接目的。语言知识内容的选取要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服务,要有助于学生提高言语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材选取的语文知识要尽量适应学生的语言生活,与其日常言语实践活动有关,使语言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得更紧密,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知识的魅力。统编教材非常重视方法类知识和策略性、程序性知识的运用,不论是阅读单元的专门设置,还是习作例文的旁批设计,抑或是课后练习或语文园地中的读写支架安排,都赋予教材学习指导的功能,使学生通过对教材中知识内容的学习,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知识内容的研制策略

为了消除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无用知识大量充斥教材与课堂,用以指导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知识严重错位与缺席的弊端,统编教材在知识内容的研制上多策并举,精准施策,较好地改变了语文课程长期以来教学内容模糊、泛化的状况。

保留。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总结、积累了不少有效、好用的语文知识,自然要保留、继承与发展。比如,作为阅读重要技能之一的默读,其关系到阅读的速度和精细化程度,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学生来说,更具现实意义。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就提出默读要求,从“不指读、不出声读”,到“学习带着问题默读”,再到“学习带着问题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默读要求随年级升高而提高。又如,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宝贵经验,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安排了大量的经典诗词、名人格言、俗语等,让日积月累成为儿童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

恢复。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传统语文教育的精華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和遗忘了,统编教材择要恢复了一些内容。比如,早在几十年前复述就是重要的语文训练内容,被明确写入各个年级的目标要求之中,却很长一段时间淡出人们的视野,只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轻描淡写地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语文课堂上更是难觅其踪影。统编教材充分认识到复述对培养学生理解、记忆、思维、表达能力的独特价值,将之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各个年级加以安排。在二年级借助提示讲故事的基础上,形成了“三年级简要复述——四年级详细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的复述能力训练体系。又如,在段落训练中,“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借助关键词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概括段意成了中年级重要的语文训练内容,传统教学内容重现生机。

细化。有些语文知识对能力发展重要且必需,却有名无实,不具有操作性,难以落到实处。像“有感情地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等,早已写进课程标准中,但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呢?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朗读才能做到有感情?概括主要内容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对于这些问题,曾长时间无法达成共识,更无法将其转化为小学语文课程基本内容的教学策略。统编教材内容的细化,有效地解决了这些棘手的问题。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就细化为“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好长句子”“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读好多个角色的对话”“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等—个个小项内容,分布于一、二年级不同单元的课文中。项项过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自然就达到了。又如“概括主要内容”,统编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列小标题”“注意梳理信息”“抓住关键词”和“了解梗概”等切实有效的方法,特别具有可操作性。

借鉴。国际阅读素养观认为,阅读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在特定情境、语境中能够解决什么,如何解决,而不是已经理解并接受了什么,并把获取信息、直接推论、诠释并整合观点、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的能力作为阅读素养测评的重要依据。国际阅读素养观和测评框架对国际母语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成为统编教材语文知识选用的重要参考。以提取信息为例,低年级的“提取明显信息一寻找关键信息一整合简单信息一整合复杂信息”,有梯度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到了高年级,还要求“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整个训练从提取单一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信息到提取隐含信息,从信息提取到信息整合再到信息处理使用,从资料搜集到资料整理,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开发。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事业,既要立足当下更需面向未来,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研制上,就是不能故步自封、画地为牢,应该与时俱进,为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发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的语文知识。比如对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往教材鲜有涉及,如今已成为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将其分散进行教学的,如课文《小马过河》的“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琥珀》的“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下面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忆读书》的“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们讨论,说明理由”,口语交际的“商量”“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请你支持我”“同读一本书”,习作的“推荐一个好地方”“推荐一本书”等,要求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选择的事例要有说服力;有将其进行集中训练的,如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简单看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了解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等。六年级下册还专设议论文单元,安排了《两小儿辩日》《表里的生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课文,都是为了训练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培养其逻辑思维。

三、优化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材内容的有效选用与其平稳落地并不能画上等号。作为语文教材的核心教学内容,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仅是编制教材的技术问题,更与课程理念紧密相关,其产生的不同效能,将直接影响教与学。因此,优化语言知识的呈现方式,成了编写教材的重要原则。统编教材对语用化的語文知识的设计与呈现,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有力支撑。

情境化。在特定隋境中的特定话语,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是语用学的研究重点。目前,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无统一的见解,“但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是任何一种定义都无法不涉及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关于语境,有学者作了更清晰的阐述,“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语文内容情境化就是强调了语境对语言意义的价值和作用。统编教材的内容情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实性情境,二是虚拟性情境。如低年级的词语学习,二年级下册让学生选择“微笑”“狂笑”“傻笑”“笑呵呵”“眉开眼笑”“破涕为笑”“哈哈大笑”“捧腹大笑”中的一两个词语演一演,这是创设的真实性情境。再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转述”,课文提供了事情缘由,配上情境图,让学生以“我”的身份,把“明天参观博物馆需要注意:早上8点在学校北门集合”这件事向小军和小丽传达。这是虚拟性情境。

生活化。在所有基础f生学科中,语文是离生活最近、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尤其是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不用说写文章、作报告,即便是看一条新闻、听一则广播,甚至是与别人说一句话、写一条微信,没有相关的语文知识储备,不具有一定的语文经验和能力都难以顺畅进行。毫不夸张地说,离开语文,寸步难行。既然语文是为生活服务的,语文学习又如何能脱离生活?顾黄初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他又对如何“贴近生活”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让“生活语文”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内容,必须借助教材编写来实现。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要求按照时间顺序给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排序,“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三年级下册“生活中,你见过这些标牌吗?(税务局、档案馆、咖啡馆、阅览室、废品收购站、农贸市场)”;四年级下册的“下面这些词语,有的是近几十年出现的,有的是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意义。选一两个你知道的,和同学交流”;五年级上册的海报设计“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吧。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可以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吸引人”;六年级上册的选择乘车路线:“读材料,想一想:小林同学家住温泉镇,他希望早上9点以前赶到宋家洼的外婆家,好跟舅舅一起去爬山。他怎样乘车最合适?”等内容,都将知识融人生活,将语文学习置于具体的生活经验背景之中,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策略化。统编教材具备一定的学习指导功能,不但告诉学生学什么,还提示了怎么学,从而成为学生学习读法、掌握策略的抓手。统编教材练习系统就具有这样的“导读”“助学”功能。一是直白、示例式。如三年级上册明示了“带着问题默读”的具体步骤: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默读时随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它们的意思;没读懂的地方标记出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有了这样的阅读“拐杖”,学生的学习就容易多了。二是启发、参与式。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对于“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这个问题,在教科书只给出了“查字典”一个答案之外,提示学生分组总结其他办法。学生自主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回顾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将阅读方法进行梳理、归类、巩固的过程。

图像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不断冲击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频繁地通过简单易懂、新颖、形象、生动趣味、传播迅速的图像化方式来接受信息、了解信息、传达信息,而不是单纯地阅读文本。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从教科书、教辅书中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到以文本为基础创造的视频、动画,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作品、诗歌、散文……这些被图像化了的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统编教材顺应时代变化,也非常重视图像化的教材设计,不仅仅表现在插图上,更是借助情节图、曲线图、表格、批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来呈现。以二年级讲故事为例,十五次的“讲故事”练习,其图像化的呈现丰富多彩:《小蝌蚪找妈妈》的纯图画,《风娃娃》的图文结合,《开满鲜花的小路》的泡泡图,《大禹治水》的纲要式,《蜘蛛开店》的导图式,《羿射九日》的表格式,等等。这些形式从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为学生顺利讲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