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支架指导学生创意表达的教学策略
2020-06-28梅艳王成
梅艳 王成
统编教材每次习作的编排内容一般由“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评”四部分组成,较以往版本有了一定突破,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就是设置了各种习作支架。支架,是指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教师为帮助学生而搭建的“脚手架”,其在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一头通向写作知识,另一头通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支架的种类很多,按表现形式可分为:问题支架、表格支架、图文支架、视频支架、范例支架等;按在习作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可分为:情境支架、建议支架、解释支架、比较支架、评价支架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其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教师如何借助这些支架指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呢?本文作了以下尝试。
一、立足教材,充分运用支架
对于统编教材中设置的习作支架,教师应紧扣教材,首先能识别这些支架,再充分运用支架,发挥支架的最佳效能。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的习作导语中,第一段话是这样表述的:“‘有你,真好是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话。凝视着它,那人、那事、那场景……就会慢慢浮现在眼前。”这段话试图唤醒学生的温暖记忆,营造习作的情境。这是一个情境支架,运用这个支架能唤醒学生的回忆,在脑海中搜索、比较、分析,最终确定习作素材。为了运用好这个隋境支架,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教学的: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人。我来了解一下,如果是,就高高地举起手。
有人和你一起看过书、听过音乐吗?
有人和你一起玩过落叶吗?
有人和你一起看过四季的云吗?
在你快乐时,有人和你一起高兴吗?
当你难过时,有人安慰过你吗?
有人和你一起聊过远方吗?
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人(板书:人),有的人时常陪伴着你,有的人是你偶尔遇到的,有的人和你嬉笑打闹,有的人和你分享过小秘密……现在请把你刚才脑海中浮现出来的那些人的名字告诉同桌,互相交流。
在这些人中,谁让你最难忘呢?(生答)
如果此刻请你从他们中选择最让你难忘的一个,你会选谁呢?请将那个人的身份写在练习纸上,比如妈妈、朋友、老师,或是其他什么人。(生写)
上述教学片段,教师没有直接出示教材的第一段话,而是创设了一个隋境。学生看着精美的画面,听着提问,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中用举手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这样更有利于思维的发散与聚焦,自然而然地确定写准,并在纸上写下其身份,水到渠成。
“有你,真好”的习作导语在情境支架之后,又设置了问题支架,一连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教师如果直接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容易受到阅读理解式答题思路的干扰,反而不利于捕捉典型事例。怎样用好这个问题支架呢?请看笔者的课堂教学片段:
其实在本学期所学的课文中,也有很多人和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是《盼》中的小女孩,她可能对妈妈说?(生:有您,真好,谢谢您给我买了这件淡绿色的雨衣,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
如果是《少年闰土》中的少年鲁迅对少年闫土说“有你,真好”,会是因为什么?(生:有你,真好,是你让我看不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如果是《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她会对贝多芬说?(生:有你,真好,你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如果是《伯牙鼓琴》中的伯牙,他会对锺子期说?(生:有你,真好,你让我找到了知音,我原以为我这一辈子都不会遇到知音的)
请大家看看自己刚才写的那个名字,如果他此刻就在你面前,你想用“有你,真好”开头对他说一句什么呢?请你在练习纸上写一句话。(生写后朗读交流)
为什么要写某个人,觉得有他“真好”?其实这个理由就是文章的中心,全文将围绕这个理由选择合适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们没有直接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借助刚学的课文,启发学生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体悟他们心中觉得有谁真好以及相关理由。教师引导时,选择哪几篇课文中的人物呢?最好是有大人,有小孩,有男性,有女性,有古人,有今人,有中国人,有外国人。这样才能使学生考虑问题时思维活跃,表达积极。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同样的句式写下自己最想对心目中的“他”说的一句话,学生情动而辞发,提笔一蹴而就。
使用教材中的习作支架进行教学,不能直接把支架抛给学生。只有学生学,缺乏教师教的习作教学是不成立的。教师在认真研讨习作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教材中的习作支架,须要借助多种手段以及多个阅读材料,让学生换个角度回顾旧知,联系生活,整合思考,以降低表达难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使其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二、围绕目标,适当补充支架
统编教材尽管重视习作支架,然而囿于每次习作只有一页的篇幅,没有提供足够数量的支架。习作教学中,学生在构思选材、动笔成文、评价修改等各环节往往都需要支架,尤其是习作中的新要求。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心愿”,教材提供了思维导图,希望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分别从“对自己”“对社会”“对别人”三个维度思考,每个维度又提供了几个具体的心愿内容,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选择一种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写好后再认真读一读,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教材中,思维导图占了大半页,为学生思路的打开提供了支架,而具体怎么写,是写一个心愿,还是写三个心愿;是写一个维度的心愿,还是写三个维度的心愿,“一种适合的方式”具体有哪些形式等,习作要求中都没有提及。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围绕习作目标,适当补充习作支架。
综观教材中的习作,有两类支架有所缺失:一是指向怎么写的支架,二是指向怎么评的支架。教师补充这两类支架的基础是要有明晰的习作教学目标。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我想对您说”,要求从自己想对父母说的很多话中选出几句写成一封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把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有你,真好”与前两篇习作一样,都要求写事情,融入自己的情感。那么,这三篇习作除了写作对象不同,写作知识方面的差别在哪儿呢?倘若这个问题搞不清,习作教学目标的确定则可能过于随意、主观。笔者仔细推敲,认为五年级上册习作“我想对您说”中的事情要写清楚,对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要多说几句。五年級下册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中的事情要能抓住一个画面定格,写出自己的想法。六年级上册习作“有你,真好”要能抓住最感人的一个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笔者在教学“有你,真好”时补充了三个支架:导图支架、例文支架和评价支架。具体操作如下:
在学生确定写谁,为什么写之后,教师先出示导图支架——气泡图,中间大气泡是写选择这个人的理由,周围的小气泡是学生所选事例的关键词,可以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事、最能打动人心的事、最有说服力的事来写。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即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此刻再出示例文支架,给学生比较两个片段。
片段一:我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快要睡着了,这时感觉有人为我盖被子,然后又转身离开。我睁眼一看,那个背影是您,妈妈!我顿时热泪盈眶,被子的一角都浸湿了。
片段二:我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快要睡着了,这时感觉有人为我盖被子,然后又转身离开。我睁眼一看,那个背影是您,妈妈!我心里暖暖的,整个人正好又被暖暖的被子包围,感觉好幸福啊。
这里的例文同时又构成了比较支架。通过比较,学生要清楚隋感的抒发一定要真实自然,不能过于夸大情感,否则会让读者觉得不真实,甚至闹笑话。待学生动笔写好作文后再出示评价支架,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除字迹清楚、语句通顺等常规要求外,应该扣住习作主题中的“真”字,要求真人、真事、真情。在评价环节,全班分享交流的习作亦是一种例文支架,此时例文可能是正例,也可能是反例。
在《认知技能迁移》一书中,作者西格勒和安德森认为,单个的样例阅读不及多个相同或相似的样例,只有在对比强化中才更有利于学习者领悟个中奥妙,实现有效迁移。上述教学案例就是借助例文让学生反复对比阅读,在读中学写,形成知识迁移,写后再读,提升阅读认识,进而提升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
三、根据学情,精心创设支架
统编教材中有的习作支架过于简单,无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习作。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漫画老师”中,要求选一位老师用文字“画”出来,先想想你的老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再选择一两件能突出其特点的事情来写。其实就是用一两件事写一个人,不同的是,要突显人物身上的“漫画”特征,倘若没有相关支架,学生将无从下笔。再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我的心爱之物”,要求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的心爱之物,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该单元交流平台总结了三种写法:一是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二是琦君笔下的桂花雨,不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回忆,也寄托了她浓浓的思乡之情,使人很受感动;三是《落花生》中,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看似顺利总结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以为学生能在阅读教学中自然运用这些方法。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具体又是怎样用的,如何提炼出合适的模仿支架,很少有教师去进一步探究。以这种用传授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来教学程序性知识,最终使学生只能模模糊糊地记得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抽象概念。哪怕能脱口而出,学生仍然不会巧妙运用相关写作知识。
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应根据学情,精心设计习作支架,给学生提供用得上、带得走的写作知识。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分层设计个性化支架;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生活,借助支架指导学生进行符合具体交际语境的创意表达。还是以六年级上册习作“有你,真好”教学为例,笔者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我读你猜”的游戏支架,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写作思路。
师:文中的“你”是谁?看哪个同学善于思考,最先猜出来。
师:(出示)有你陪我,我不再感到害怕,非常有安全感。
(再出示全段)还有一次,其他人都不在家,只有我和你。我在写作业,感到十分孤单,一转头看见你,心里顿时觉得轻松了,还好有你这个小家伙在。你正在香甜地睡觉,我顿时踏实多了。有你陪我,我不再感到害怕,非常有安全感。
师:(出示)当我站在微风中,欣赏你时,心里满是自豪。
(再出示全段)你的景色美。说到景色,最美的要数东钱湖了。清晨,雾气还不曾散去,东钱湖就像被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白纱,若隐若现,格外美丽。湖面绿得清爽,绿得透亮,如同一块玉佩。当我站在微风中,欣赏你时,心里满是自豪。
师:(出示)金橘的香味在你的上空飘荡,你一定很开心吧?
(再出示全段)一走近你的世界,就看见教学楼前的小广场两旁,整齐地摆放着几十盆金橘。每棵树上都结满了果实,枝丫弯垂着,那些可爱的橘子,仿佛一个个金黄色的小精灵正顽皮地在枝头上荡秋千。金橘的香味在你的上空飘荡,你一定很开心吧?从教学楼出来,就是葡萄长廊,只见两旁的葡萄藤像蛇一样盘旋,顺着竹竿爬上红褐色的木架。长长的葡萄藤上,点缀着褐色的小点,那肯定是明年春天长出嫩芽的地方。你一定也格外喜欢这儿,因为在这儿不时有可爱的孩子来做游戏、看书,甚至不久前在葡萄架附近还出现一个可爱的小雪人。有小雪人陪着,即使是夜晚,你也不会太寂寞吧?(师生配合读)
这个“我读你猜”的小游戏不仅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还明白了原来这个“你”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动物、植物,还可以是家乡、校园,甚至可以是某种精神品质,比如自信、诚实、真诚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支架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是直觉,源泉是想象,核心是顿悟。课堂上,教师先出示一句话,引起学生的好奇,唤醒他们的直觉思维。当学生处于想猜又不确定的“欲言又止”状态时,教师再出示一段话,让学生通过文字放飞想象,丰富他们的形象思维。最终,师生共同揭示答案,学生顿悟,问题得以解决,为后续学生佳作的呈现作了铺垫。此外,支架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与场景,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直指学生的创意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创意表达的美妙。课后学生跃跃欲试,特意选择自己的心爱之物作为创作对象,佳作频现。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材,充分用好习作支架,适当补充习作支架,精心创设习作支架。须要强调的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支架,背后都应有相关的习作知识。有专家从写作功能这个维度把习作支架分为“概念支架”“程序支架”“策略支架”“元認知支架”,正对应着习作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教师借助习作支架进行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运用习作知识,进而实现有创意的表达,但相应的教学范式还须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