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熏陶与知识提升

2020-06-28林海意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6期
关键词:熏陶课外阅读人文

摘 要: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受限于意识不足、可循方法欠缺等因素,课外阅读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不被重视。通过阐释地理课外阅读的意义与价值,探索性提出从人文熏陶和知识提升两个方向开展和推行地理课外阅读,是为借鉴。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外阅读;地理核心素养

课外阅读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被当作是语文、历史等学科的一部分。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鲜被提及和重视。地理课外阅读是以拓展地理知识、提升地理能力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外阅读。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它以不同形式服务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客观上,地理课本所承载的知识量是有限的,受限于文本篇幅和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无法在课堂上“事无巨细”广阔延伸,由此,通过课外拓展阅读来培养学习兴趣、拓展地理知识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立足地理学科自身的专业特点,探讨了以人文熏陶和知识技能提升为目标的两个课外阅读的拓展面向。

一、地理課外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课外读物在拓展知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主要优势在于没有明确的学习考核上的负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可以不局限于形式、种类,因而更能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地理课外读物也是如此。一个学生读《国家地理》杂志和地理课本的感受是有很大差异的。课外读物的学习过程相比之下具有更强的休闲娱乐性,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对这种体验加以系统的、积极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点。这种能在更大程度上俘获感官,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对人产生吸引力的形式,显然更能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拓宽学生的综合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地理是一门非常注重技能培养的学科,不论是辨识地图、地理标志,抑或是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地理技能来服务我们的生产生活,如寒潮来临时利用燃烧草木所形成的温室效应为作物御寒,就是地理实践技能应用的生动体现。在课本教学中传授的地理技能是有限的,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则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技能,一种是可以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分析地缘政治现象时如何剖析地理要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地理要素对事件发展的影响;另一种是解决问题的技能,如通过课外读物学习到如何通过合理利用容器在昼夜温差作用下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进而获取淡水。

科学系统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课外阅读通过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生态观、环境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对某一地区的深度了解,进而增强对该区域的认知;在广泛阅读中,将地理作为一个要素,去思考和分析其与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将地理与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形成综合性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也能更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或者正确客观地审视当下的生活现实,以便对未来作出更清晰、准确的预判。

二、人文熏陶与知识提升——地理课外阅读的两个面向

地理课外阅读的体系之所以难以像语文、历史等学科那样建构起来,是因为地理知识和所有理工科类的知识体系一样,具有知识的“不可折叠性”。知识的“折叠性”一词源于传播学者对受众接受知识的客观可能性的一种概括。举例来说,一个小学毕业的学生,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对古今中外名著、文言白话进行无障碍阅读,即使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稍稍查找资料弄懂其含义;初中生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对高中甚至更高层级的文本进行阅读,这就是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可折叠性。地理学科则不然,如果不了解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学生就无法理解近地面气流在从副热带高压带向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运动时为何会发生转向,进而也就无法进一步理解全球各个不同的气候带的成因以及各地气候之间的差异,教师如果在学生没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让学生去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的相关材料,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些知识之间存在严密的递进关系,相互耦合,难度和深度逐渐增加,即知识体系的“不可折叠性”。

地理学科的课外阅读不能像文史类学科那样跨越层叠,因此,不能忽视地理知识的系统性与递进性的特点。以服务地理教学为基础,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为目的,考虑到地理学科知识的“不可折叠性”,以人文熏陶为导向的课外阅读为横,以知识延伸为导向的课外阅读为纵是可供参考的方向与进路。

1.人文熏陶为主的地理课外阅读

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的阅读形式往往更能让人乐于接受。形式简洁、明了,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且不需要接收者动用大脑来进行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形式,比如通俗易懂的文字故事、声色诙谐的小视频等。文章所探讨的阅读不仅包含纸质阅读,还包括影音图画的阅读,这类阅读形式与趣味的故事案例结合,可以形成沉浸式的接受体验,使学生通过对故事和案例的接受和学习得到地理学习兴趣的熏陶,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兴趣、获取知识、提升素养,这种通过故事、案例型的阅读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课外阅读,即人文熏陶为主的课外阅读。

这类文学性、介绍性较强的阅读素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家国情怀、使命感,将学习目的从考试上升到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境界上来,以更长远的视野、更广阔的思域、更博大的胸怀投身到地理学习当中来,启迪学生思考现实、观照时代,让所学的知识不仅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更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服务。

2.知识提升:拓展视野,增强技能

知识性、技能性的材料阅读需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此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探究钻研的精神。地理学科之所以被划分为理学专业大类,在于其根本上是一门研究物质世界规律的科学,因此,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技能就成为系统深入地进行地理学习的充分条件。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后,进行更深入的知识拓展、技能提升的阅读,着重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的阅读能促进地理技能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课外阅读材料并没有明确的人文性或者知识性的区分边界,教师在选择和甄别时,可以借鉴的是,当学生接触新的知识之前,教师可以推荐趣味性较强、知识难度较低的案例型、故事型阅读材料;而当学生学完某一知识点以后,或者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教师可以推荐更深入的相关材料进行阅读。

三、地理课外阅读体系建构的展望

在当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开展地理课外阅读的意识淡薄。与此同时,地理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方向也不像语文、历史等学科那么明晰。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课外读物有相对明晰的分类,每一种分类也有丰富的内容。比如,语文学科的古代文学课外阅读会依据不同朝代、文学流派、国别等多种形式进行详尽的分类,学生有条可法、有章可循。在地理学科的课外阅读中,人们常常将其划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部分,以自然地理为例,其涵盖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土壤等不同类别的知识,虽然类别清晰,但地理学习需要很强的综合思维,教师若直接指定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在实施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以人文熏陶为导向和以知识技能提升为导向的课外阅读可为地理课外阅读的推行提供宏观方向上的参考。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包容万千,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地理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学科出现诸多交融共生的局面,如何在保留地理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立足本学科特色,开掘出科学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体系,进而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作者简介:林海意,女,自然地理学硕士,浙江省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地理教师,曾发表地理教学论文多篇,参编地理教参一部,获国家级、省级教学奖项多项。

编辑 常超波

猜你喜欢

熏陶课外阅读人文
用艺术熏陶家风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如此熏陶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