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探究

2020-06-28籍忠华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6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学生

籍忠华

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要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其中,必须在公共参与中实现其他素养,着重从学生角度谈谈在新时代下如何提升自身的公共参与素养。

关键词: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公共参与是指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管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和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公共参与的意识,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规则和措施,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和国家治理,具备公众参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意识,二是能力。

一、学生为什么要公共参与

(一)學生公共参与现状

我们对高一、高二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782名学生参与,回收率100%。对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得出了相应的调查结果。

1.高中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普遍较强

2.高中生在公共参与能力上有待提高

仅40%的学生能够准确写出3种以上的公共参与途径,但不知如何参与,需具备哪些能力。

3.高中生实际公共参与情况不容乐观

从时间上分析,高中生用于社会实践和公共参与的时间有限。问卷显示,参加过公益性社会活动的学生有25%,其中68%的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从形式和范围分析,学生公共参与的范围较狭窄,形式较简单,基本以学校组织参与的形式为主,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发参与的较少。

(二)学生公共参与的社会价值

公共参与的最终追求指向普遍化的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参与实践可以促进公共生活本身的繁荣,并使共同生活的运转符合大多数人的真正利益。

(三)学生公共参与的个人价值

学生公共参与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与理解,增加对自身的价值认同。

同时,学生的公共参与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且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加了学生的自信,提升了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等。

二、学生公共参与的策略

针对高中生公共参与现状分析与价值分析,从学生出发,可以在如下几方面做出相应对策。

(一)利用课堂议题式活动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构建以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为主导的活动型课程,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议题式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深度融合,增强体验感、参与感、实用感、趣味感。如,老师可以在“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课中设计一个环节,模拟政府部门在公共卫生危机时的所为。学生可以按部门分组: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等,统筹相关人员应对,协调工作,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利用学校活动提升自身的公共参与素养

学校有一些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如国庆节活动、体育运动会、元旦会演等,学生要根据自身特长有选择性地参与其中,无论对学校、对班级,还是对个人都有极大的意义。学校还有一些日常活动,如各种社团,丰富的社团是学生公共参与的重要平台,还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募捐活动、敬老院活动……总之,只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有所感悟,提升素养。

(三)利用社区这一踏板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学生的生活空间无外乎学校和家庭,而家庭又是村或是社区的构成部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学生公共参与的最好制度保障之一,也是从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一跳板。既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就需要学生把自己当成当家人。社区经常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车辆混乱摆放、垃圾乱丢、不文明养狗、电梯不文明行为等,学生就可以根据本社区或村的实际情况,建言献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参与,对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意识与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利用大众传媒这一手段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的发展,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提升的途径很多,但都可借助大众传媒这一手段,它能够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实现信息的传递、沟通及共享。学生可利用手机、电脑、电视、报纸等了解社会信息,并对社会给予及时、便捷、针对性的回馈。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了解政府的动态,针对社会的问题,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进行举报或者建言献策等,这种方式成本低、人员受限低、灵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应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遵循规则,热心公益事业,践行公共道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课堂、学校、社区、大众传媒最终都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落实和检验。社会实践活动有很多,如,义工志愿者活动,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文明,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更能培养自身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

总之,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中学生公共参与,使自己成为国家的主人并具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冯俊苗.浅谈思政教学中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

[2]潘映珠.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8).

[3]杨晓娟.基于四种学校生活维度的公共精神培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5).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学生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