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对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2020-06-28冷彦飞
冷彦飞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人民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疼痛是围术期常见的情况,对于骨科手术患者来说,疼痛不仅会引起患者生理上的反应,更不利于心理层面,并且非常不利于术后活动,因此对于围术疼痛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1]。随着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围术期疼痛管理不足之处更加明显,为此我院针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本次研究以9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例,评价多模式镇痛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90例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45例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8.27±20.12)岁,其中骨折24例、腰椎手术21例;观察组45例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45.92±18.33)岁,其中脊柱手术18例、骨折手术27例。本研究上报我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利用统计学软件对各组病人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到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于手术前两日开始服用0.2 g西乐葆,2次/d,同时服用10 mg美施康定片,1次/d,手术结束前在切口内注射150 mg罗哌卡因、4 mg吗啡和40 mg甲基强的松、0.3 mL肾上腺素和100 mL生理盐水配置成的混合液,术后再每日按照术前口服药物治疗2日。对照组仅在术后口服与观察组相同剂量和时间的镇痛药物。
1.3 观察指标
采用5分制疼痛强度评估患者静息状态、活动状态的疼痛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镇痛药物应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对研究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以为n(%)表示,并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不同状态下患者疼痛评分
观察组患者静息状态、活动状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状态下患者疼痛评分(分,)
表1 不同状态下患者疼痛评分(分,)
组别 静息状态 活动状态观察组(n=45) 0.57±0.14 4.07±1.05对照组(n=45) 1.23±0.38 5.18±1.41 t 6.7214 5.5087 p 0.0000 0.0000
2.2 镇痛安全性对比
观察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4.44%少于对照组1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镇痛安全性对比[n(%)]
3 讨 论
骨科手术后一般会引起中、重度的疼痛,除了伤口引起的疼痛和引流物刺激引起的疼痛以外,患者咳嗽、活动等也会引起疼痛。对于骨科术后的疼痛,传统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口服阿片类药物来镇痛,但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大,有一定的依赖性,且对于不同的疼痛缓解效果也不同[2.3]。多模式镇痛是指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与不同的时间段用药,以起到相互补充,协同合作的目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静息状态、活动状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这也说明,相较于单纯于术后口服镇痛药物,多模式用药不仅能提高镇痛效果,更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轻其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骨科围术期疼痛情况复杂,不同状态下应采用多模式镇痛,以发挥不同药物相互作用的目的,提高镇痛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