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的事件要素推进及信息驱动的句式选择
2020-06-28张大强
张大强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一、引言
篇章推进是从动态的视角对篇章内部结构的考察,揭示了篇章形成的动因、机制和模型。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篇章推进问题:
第一,话题和谓述成分的互动。陈平(1987)通过话语结构对零形回指在篇章中出现的制约构建了一个话题推进模型〔1〕;朱永生(1995)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述位”理论分析篇章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具体考察了篇章中话题的发展方式〔2〕;徐赳赳(2010)认为启承结构是现代汉语篇章中的重要推进方式〔3〕。
第二,时间推进。饶宏泉(2011、2012、2015)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叙事篇章中时间推进结构,考察每个层面的时间推进手段、功能〔4〕〔5〕〔6〕。
第三,篇章推进的动力来源。题元结构和物性结构给篇章中的事件演化提供语义动力。陈禹、萧国政(2017)认为篇章中的事件演化是篇章推进的动力,并从题元结构和物性结构两个方面描述事件演化的模型〔7〕。
总的来说,以往研究是从形式、意义以及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角度来研究篇章动态结构的内部规律。同时也表明,篇章推进的动力和模式是多角度、多层次的。那么,此前研究是否已经穷尽篇章推进的所有动力要素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以语言为交际工具的行为中所实际交换的内容是“信息”。言者在用语言传递“信息”之前已经根据自己的言语行为目标确立了“信息”的具体内容,句式、篇章架构是言者依据信息传递的要求作出的选择。本文从交际信息传递的角度,以事件框架为着力点审视篇章推进。
对话是典型的交际形式,体现为确定的交谈双方或多方的实时互动。篇章也是一种交际形式,只是听者不在现场,不能进行实时互动。但言者在生成篇章时,一定对该篇章的听者有某种预期,并且把这种预期内化到篇章中。
本文具体以新闻突发事件为例来说明相关问题。面对客观世界发生的突发事件,当言者想以新闻的方式来传递突发事件的信息时,言者一定已经掌握了部分信息,并对自己传递信息(言语行为)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篇章的生成就是言者依据言语行为目标,对已知信息进行言语编码,达到言者预定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篇章生成要受三个方面的制约:言者所知信息本身的特点,与客观世界的突发事件相关;言者的表达目标和听者的理解规律,与篇章言语编码有关;语言本身的特点。
事件框架内部要素的篇章推进是完成交际的达义传息的手段,信息驱动的句式选择是完成篇章的构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互相制约。
二、事件框架及脚本
(一)事件框架
Fillmore(1975)把“框架”理论引入语言学〔8〕。框架理论的基本精神表明,对于客观世界中的同一个事件,不同认知视角在语言上有不同的投射。Fillmore 的经典“商务框架”例示了商务事件的认知视角和言语表现。
在客观世界的商务活动中,存在一个人A 有钱,另一个人或公司D 有A 想要的商品,A 把相应数量的钱付给D,D 把商品给A,D 拥有钱,A 拥有商品。这个buy(购买)的活动涉及四个范畴:buyer(买者)、seller(卖者)、goods(商品)、money(钱)。这个活动存在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A 拥有钱,想购买商品。D 拥有A 需要的商品,并想出售自己的商品;
第二阶段:A 和D 进行商品交易;
第三阶段:A 得到商品,D 得到钱。
Fillmore(1977)把上述互动阶段描述为图1([]表示框架)〔9〕:
这个购买(buy)框架就可以用来解释句型中不同角色的指派,例如,在“David bought an old shirt from John for ten pounds.”这个句子中,David 被指派为主语,an old shirt 被指派为宾语,John 和ten pounds 被指派为状语。这些句法角色的指派都是以动词buy 作为视角来进行的,Ungerer&Schmid 把这种buy 的决定作用称之为句法视角(Syntactic Perspective)〔10〕,这是认知视角在句法中的体现。这种分析路径是从客观事件经由认知到言语句法的投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句式形成的动因和交际中句式选择的动因。但仍有两个问题待解决,一是有些句法表现与框架无关,如定冠词the 的使用有时在篇章中找不到先行词;二是对于一个复杂事件如何分析其总体框架的问题不能解释,即篇章是如何形成的,篇章句式如何选择。
(二)脚本
针对第一个问题,Ungerer&Schmid(1996:211)举了一个定冠词the 使用的例子〔11〕:
Sue caught a plane from London to Mandrid. After she had found her seat she checked whether the life vest was beneath it,but she could not find it. So she asked the flight attendant to find one for her.
在这个篇章中,定冠词the 出现两次用来定指life vest 和flight attendant,但前文并没有出现过这两个词,后文也没有对这两个词进行说明,按语法规则应该用a(像第一句中的a plane 那样)。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无法理解这样的语法规则。事实上,这种用法之所以对人来说是自然的,是因为人类理解语句不仅根据内化的语法规则理解句子,还根据外部世界知识进行推理(inferences)。对飞机有了解的人都知道life vest 在飞机座椅下,飞机上有专门为乘客服务的flight attendant。当第一句话出现a plane,关于life vest 和flight attendant 的知识就已经纳入对当前语句的理解中,所以当这两个词用the 定指出现时,人们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计算机科学家Minsky(1975)把框架定义为“表征模式化情境的数据结构”进而引入人工智能领域,并指出我们的知识应该在复杂的框架系统中被表现〔12〕。
在认知语言学中,“我们的知识”和上文中理解the life vest,the flight attendant 的知识就是脚本(scripts),即为经常发生的事件序列(event sequences)所特别设计的知识结构。Ungerer&Schmid(1996)描述了一个“乘飞机飞行”的脚本〔13〕:
[乘飞机飞行]脚本的粗略概要
登机前阶段:到飞机场 找检票口 检票 过海关(乘国际航班) 找入口 等待通知登机
飞机上:
起飞前:登机 找座位 放随带行李 坐下并系安全带 听安全须知 起飞
飞行中:喝饮料 用餐 与邻座聊天 睡觉 阅读 看电影等 上洗手间 系安全带 降落
降落后:解开安全带 站起来 拿随带行李
下飞机后:下飞机 取行李 过海关(乘国际航班) 出飞机场
“乘飞机飞行”脚本的粗略概要大体上描述了人们理解乘飞机事件的背景知识,人们在交际时言语单位具体表现除遵循语法规则外,还受这些背景知识的影响。事件框架和脚本是人们普遍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共识框架和知识,当然人们获得某事件的关键词(触发词,比如上文篇章中的a plane)时,会自动激活框架内的相关要素及情景。脚本理论的建立就解决了前文提到的第一个问题(与框架无关的句法表现为什么会出现),同时结构化的脚本知识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法规则描述对自然语言理解的缺陷。但第二个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即复杂事件的框架构成、篇章的形成以及篇章中的句式选择问题。我们以新闻突发事件为例,解决这一问题。
三、事件框架内部要素的篇章推进
(一)事件框架内部要素
语言中的事件是信息的载体,人们叙述一个客观世界的事件,其实质就是用语言事件描述客观世界事件各要素的存在和变化,以及在客观世界事件基础上的主观判断。在这里,事件要素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事件发生序列的主观分类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例如,新闻对突发事件“爆炸”的报道:
(1)(越通社)12 月25 日,泰国南部那拉提瓦府发生一起爆炸袭击,致使1 名警察死亡,其他5 人受伤。地方消息称,爆炸在该省一个派出所对面的地方发生,其后一些武装分子向一辆警察车开枪。受伤者已被送往医院。警察还找到多把M16 步枪和20 公斤炸药。有关力量正对这起爆炸进一步调查。
(2)(新华社)据来自阿富汗内政部的消息,31 日上午在首都喀布尔发生的巨大爆炸袭击已造成64 人死亡、320 人受伤。爆炸发生在瓦济尔阿克巴汗区,该区内分布着多个国际机构、外国使馆和阿政府部门。目击者法希姆说,炸弹放置在一辆运水车上,爆炸造成多辆汽车、多处建筑物受损。
(3)(环球网)据巴基斯坦媒体报道,当地时间8 号上午,在该国东部城市拉合尔闹市区,一辆警车遭炸弹袭击,已经造成包括3 名警察在内的至少5 人死亡,另有18 人受伤,其中8 人伤势较重。爆炸发生后,警察立即封锁了爆炸发生地并展开调查,据初步分析,这是一起有目的针对当地警察车辆的袭击。
这些是新闻语体的突发事件报道。在客观世界中存在一起爆炸事件,现在看到的篇章是语言事件对爆炸事件的描述。客观世界中爆炸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原因—突发—结果—处置”,在语言事件对这个突发爆炸事件叙述时并不一定要出现“原因、突发、结果、处置”这些词,但却传递了这些概念信息。此外,在语言传递这些事件信息时还会介绍与事件相关的现场情况、背景信息等。在爆炸突发事件中,原因、突发、结果、处置、现场、背景等即为事件要素。很明显,这些事件要素是不同的认知视角在概念、语义和词语上的表现,同时也影响语言中其他词语角色的指派,也就是说,这些事件要素处于事件框架内,故也可称之为“事件内部框架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要素内部都是一个系统,其中包含该要素成立的“语义—句法”成分。例如,在第一篇语料中,“突发”要素就包括触发词(爆炸)、时间(12 月25 日)、地点(泰国南部那拉提瓦府)、性质(袭击)、句式(时间状语+存现句);“结果”要素包括触发词(死亡)、受事(警察)、数量(1 名)、句式(承前关系词+动词谓语句)。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原因”要素一般在第一时间报道时不常出现。“突发”要素是必有要素,一定会出现,其他要素是可选要素。
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无论是言者生成突发事件篇章还是受者(听者、读者)理解这类篇章都会调动自己的框架和脚本知识参与进来。这种框架和脚本知识不仅包含像上文中“商务事件”框架和“乘飞机飞行”的脚本知识这种客观物理活动,还包括言者和受者对突发事件的主观加工的认知活动,例如,看到突发事件发生,人们就想知道事件的结果、原因、现场情况等等。正是这种客观物理活动和在客观物理活动基础上的主观认知活动的综合构成此类事件的篇章推进动力。
(二)事件内部框架要素的篇章推进
本研究选取的突发爆炸事件,其话题是爆炸,内部要素结构为:必有要素(突发)+可选要素(结果、处置、现场等)。根据上述三篇语料的行文顺序,篇章内部各要素的推进见下表:
表1 篇章要素推进表
首先,三篇语料均为爆炸事件,“突发”要素都叙述了“爆炸”的发生,以“爆炸发生”为话题激活听者关于“爆炸”的框架和脚本知识。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突发”所带来的结果,所以诸多学者认为在篇章的这个部分存在潜势(Halliday1978)〔14〕或信息缺口(华晓宇、徐玉臣2018)〔15〕,其实质就是某一事件激活了人们想要了解与这一事件密切关联的其他事件。这种潜势和信息缺口在言语形式上可表现为语气(用于口语)、标点符号(用于书面语)、句法(口语和书面语均可)等。例如,篇章1 和篇章3 中“突发”语段后用“,”,篇章2 直接把“突发”语段编码为主语使“突发”和“结果”处在一个主谓结构中。这些都是显示“突发”语段的潜势和信息缺口的形式,符合人们对信息的一般认知。
其次,尽管三篇语料是三个不同的爆炸事件,但却表现出了规律性的特征。第一个要素都是“突发”要素,这是由篇章主题决定的,言者想要传递突发爆炸事件的相关信息,就要先破题点明“爆炸”事件;第二个要素都是结果,并且与第一个要素结合紧密。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爆炸事件的“突发”“结果”要素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高频要素,这也是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的;处置要素均出现,并处于篇章的末尾。这是因为对突发事件及其结果的处置也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重要信息,同时把“处置”要素置后既符合客观世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也符合行文的信息要求(先叙述突发事件及其结果,再叙述对这两者的处置情况);事件发生时“现场”情况要素可不出现(篇章3),如果出现,置于“结果”要素后,“处置”要素前(篇章1、2)。“现场”情况信息通常是对“突发”“结果”两要素的进一步细化,同时为“处置”提供相关信息。
再次,每个要素都是由若干子要素组成的系统。上述三篇文章的“突发”要素的内部系统可列表如下:
表2 突发(T)要素内部子系统
表2 表明时间、地点和触发词是必有成分,消息来源是可选成分。因为相比于“爆炸”事件的时间和地点,“消息来源”并不十分重要。
表3 结果(R)要素内部子系统
表3 表明“爆炸”突发事件常常带来“死伤”的结果。时体词(已、已经)的出现并不仅仅是标示事件完成,还强调“截至目前”的情况。
表4 现场(S)要素内部子系统
表4 表明现场要素并不是必有要素,例(3)并没有出现“现场”要素。在出现“现场”要素的前两篇语料中,都指示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所以,从突发要素中的“地点”子要素到“现场”要素中的“具体地点”子要素存在着一个包含关系,即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所以后者的句子中可以出现指代前者的代词(该)。“事件细节”的子要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袭击的具体细节(篇章1),可以是炸弹的放置方式(篇章2)等。
表5 处置(D)要素内部子系统
表5 表明处置也是可选要素,例(2)中并未出现处置要素。处置是多方面的,可以针对突发要素进行处置,如例(1)的处置2;可以针对结果要素进行处置,例(1)的处置1;可以针对整体事件进行处置,例(1)的处置3 和例(3)的处置1。
综上所述,事件框架内部要素是先于具体的篇章存在于了解该类事件的人们的共识之中的,正如life vest、flight attendant 以及“乘飞机飞行”的脚本知识一样。当“突发”要素作为篇章的话题在第一部分出现时,人们就按照框架内部要素和脚本知识对下文的知识形成期待,从而在信息上形成潜势或信息缺口。在每个要素向前推进时,要素内部系统的子要素为下文信息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具体来说,“突发”作为话题激活人们的框架和脚本知识,各种言语形式以此为动力在篇章中延展开来,各部分语义和概念的传递要符合内部框架要素。事件要素推进模型可描述如图2。
把事件框架内部要素作为篇章推进的动力离析出来,这就解决了篇章推进的外部语义关系的连贯、复杂事件框架及脚本构成,以及篇章语义形成问题。但具体到个体语篇,仍需回答事件信息是如何布局的,句式是如何选择的。
四、信息驱动的句式选择
Halliday&Matthiessen(2008)从句子的“主位—述位”结构揭示了篇章“已知信息—新信息”的推进模式,他们认为“主位—述位”是从言者的角度,“已知信息—新信息”是从听者的角度〔16〕。我们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主位—述位”和“已知信息—新信息”都是从言者的角度。因为所谓的对听者的“已知信息—新信息”,也是言者认为听者所知道的(已知信息)和不知道的信息(新信息)。陆俭明(2014)指出,“句子的意思并不等于句子所传递的信息,句子的信息大于句子的意义”〔17〕。所以,句子的信息来源于句子的意义(命题意义)、句子的命题意义与语境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句式决定句子信息的配置,不同的句式凸显了言者对于信息的安排。
篇章中每个句子都有一个相应的命题意义,这个命题意义是固定的,选择什么句式来表达取决于信息的传递,及信息在篇章中信息流的前后衔接。这部分主要回答,在篇章中,同一个命题意义有多种句式可以表示,为什么选择这个,而不是别的。根据事件框架内部要素,分解上文的例(1)来具体分析这一问题:
a.12 月25 日,泰国南部那拉提瓦府发生一起爆炸袭击
这是篇章的第一句,“12 月25 日”作为事件时间的背景信息单独存在于句首。“泰国南部那拉提瓦府发生一起爆炸袭击”是一个存在事件。陆俭明(2017)认为汉语“存在”事件的表达一定包含处所、链接成分、存在物三个部分。现代汉语里典型存在句的句式为,“表处所的词语NPL—有—表存在物的词语(A式)”〔18〕。我们认为,“表处所的词语NPL—发生—表事件的词语(B 式)”是典型存在句句式的变体。A 式是“存在”事件的原型,表具体空间存在某事物及相应的隐喻用法。B 式是变体,表具体空间存在(发生)某种事件。在B 式存在句中,地点位于句首充当话题,将发生的事件作为传递的主要信息。这也符合汉语认知的“参照物—目的物”顺序(刘宁生1995)〔19〕和Halliday 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20〕。因为“泰国南部那拉提瓦府”作为地点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可能知道这个地方,即使不知道这个地方,也会根据自己关于“国家—区域—行省”等框架和脚本知识进行解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泰国南部那拉提瓦府”是已知信息。“发生一起爆炸袭击”是新信息,是言者认为听者此前不知道的信息,置于谓语部分。这个事件存在句(B 式)既符合认知的规律,又符合言语信息的传递需求,最适合作为爆炸事件框架中的突发要素置于句首,从而为后面信息的出现提供条件。
b.致使1 名警察死亡,其他5 人受伤
在结果要素中,该句是紧承上个“突发”要素事件的,句首存在一个事件零形回指。完整的语义应为“这次爆炸致使1 名警察死亡,其他5 人受伤”。零形主语来源于上文的触发词“爆炸”。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里选择“1 名警察死亡,其他5 人受伤”这个句式,而不是跟它命题意义相同的“死亡1 名警察,受伤5 人”。
首先,“致使”一定要出现,以凸显前后两事件的因果关系。“致使”后的“结果”要素的动词(触发词“死亡”)的主语与零形回指主语不一致,并且这个主语也是新信息,需要在句中出现。那么,就要求该句式既能容纳“致使”的主语,也要容纳“死亡”的主语,并且二者不能造成混淆。
其次,“致使”强调前一事件给后边事件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致使”应首先连接结果事件的主体,即结果事件的主语。“死亡”和“受伤”作为焦点信息置于句尾。
c.地方消息称,爆炸在该省一个派出所对面的地方发生,其后一些武装分子向一辆警察车开枪
消息来源作为背景信息置于句外,前文出现过的“爆炸”为话题表示已知信息,突出事件发生的详细地点。在这句话中“爆炸在该省一个派出所对面的地方发生”与篇章第一句“泰国南部那拉提瓦府发生一起爆炸袭击”命题意义相似,但句型完全不一致。萧国政(1994)关于传息语法的研究认为,信息入句是遵循一定顺序的(息序),主语、谓语、宾语依次入句,修饰成分(定状补)居后,信息焦点是最后入句的〔21〕。在“爆炸在该省一个派出所对面的地方发生”中,“在该省一个派出所对面的地方”是地点状语,最后入句,是该句的信息焦点。“爆炸……发生”在前文已经详述是旧信息。所以,“事件+在+地点+发生”这一句型完全符合篇章对信息的要求。同时,“其后”是以前一事件作为时间标记点,引出现场情况的事件“一些武装分子向一辆警察车开枪。”
值得注意的是,“泰国南部那拉提瓦府”和“该省一个派出所对面的地方”存在回指和包含关系,“该省”回指“那拉提瓦府”,“派出所对面的地方”隶属于“那拉提瓦府”。这样的关系既是篇章信息的表达形式,也是篇章推进的语义手段。
d.受伤者已被送往医院。警察还找到多把M16 步枪和20 公斤炸药。有关力量正对这起爆炸进一步调查
在处置部分,前文已经提到“其他5 人受伤”,所以“受伤者”是已知信息作为话题进入被动句。被动句具有突出对主语处置的作用,符合“处置”要素部分的信息需求;“警察”和“有关力量”作主语对相关事件的处置则突出了“警察”和“有关力量”的能动作用。
例(1)的篇章信息推进可图示如下:
综上所述,篇章中各个句子的信息布局既为凸显本句的焦点,又为后文信息出现提供条件。篇章中的信息是有层次的,信息来源、背景信息与前景信息并不处在一个层次,但是处在一个线条中,在编码为篇章单位时都是以线条的形式在文本上或声波上延展开来,所以这种层次性隐含在线条性中。
五、结语
篇章推进的动力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本研究根据事件框架理论、脚本理论构建了事件框架内部要素的推进模型,并认为事件框架内部要素也是篇章推进动力之一。这就从言者和受者(听者、读者)结合的角度对篇章推进提供解释,弥补了此前篇章推进研究中只关注句法形式、句子语义的不足。
从交际角度看篇章,篇章是信息交际单位,“传递信息”是篇章最重要的功能。篇章中的句式选择是由传递信息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的。篇章中的每一个句式既要满足其本身信息结构的要求,又要兼顾篇章中信息流的前后衔接。
以新闻突发事件研究为例,文章揭示了“爆炸”类突发事件的事件框架及其内部要素系统,分析了这类篇章在信息驱动下句式选择的特征。在人工智能研究迫切需要语言学突破的今天,各种事件类型的框架、脚本,及相关信息结构、句式选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