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推介
2020-06-28
陈奉林教授,1962 年生,辽宁省朝阳市人,历史学博士,曾任外交学院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陈奉林教授1985 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学系,获学士学位;199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硕士学位;2002 年获博士学位。2002—2015 年在外交学院工作。2013 年、2017 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访学。主要研究领域:日本史、东亚史和东方外交史,以及战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研究、综合国力研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日本史》《日本史专题研究》《东方外交史》等课程。
长期以来,陈奉林教授从事东方外交史的教学与研究,研究领域广泛。在《世界历史》《史学集刊》《社会科学战线》《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外交学院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当代亚太》《台湾研究》《台湾研究辑刊》《人文杂志》《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太平洋学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东北亚论坛》《国际论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 余篇,出版专著《战后日台关系史》(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与魏楚雄教授合作主编《东方外交史之发展》《东方外交与台湾》《东方外交与朝鲜半岛问题》《东方外交史中的日本》《东西方文化与外交方略比较·理论篇》《东西方文化与外交方略比较·实践篇》《印度崛起与东方外交》《东方历史上的对外交流与互动》等。此外,他还主持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有关华侨华人问题的两项课题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项课题。
陈奉林教授的研究重点是东亚史和东方外交史,近年来以东方外交史学科的创立为主攻方向。他与他的合作团队致力于推动国内的东方外交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建立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先后发表了《东方外交史学科的创立与编纂实践》《东方外交史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东方外交史初探》等文章,对东方外交史研究的概念、体系、建设目标以及必要性与可能性作出了具体的、深入的论述。
新的学科与研究范式兴起是在原有的形式中酝酿新的重大变革的。十几年来,在中国国内兴起的以东方国家本土资源为构建材料、以中国人的史观为指导的外交史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蔚然形成一个庞大的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为此,陈奉林教授继续率领合作团队将东方外交史的研究引领向纵深发展,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力求在材料的分析与使用及体系的确立方面大胆探索,体现大变革时代东方社会的总体特征和东方国家外交的整体风貌。为中国外交史编纂进入大规模的总结阶段奠定基础。
胡志刚副教授,1976 年出生,江西上饶人。现任职(教)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成员。
胡志刚副教授2014 年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旷三平教授。2017 年6 月博士毕业,同年7 月进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工作。2018 年聘为副教授,2019 年聘为硕士生导师。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受到徐长福教授的启发和影响,胡志刚副教授开始对西方哲学中的主谓关系问题发生了浓厚兴趣并取得了一些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胡志刚副教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近年来,胡志刚副教授在形而上学、马克思与尼采哲学的比较研究、语言哲学中的主谓关系问题等研究领域有较深入研究,致力于将哲学的解释世界功能和改造世界功能结合起来。他主持和完成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和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一般课题各1 项;主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1 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各1 项。出版学术专著1 部,合著学术专著1 部;在《世界宗教文化》《现代哲学》《宁夏社会科学》《学术交流》等国家、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 余篇。代表性著作有:《马克思与尼采形而上学批判思想比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 年),该著作由广东省委宣传部资助出版,入选广东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代表性论文有:《高尔吉亚和公孙龙语言哲学的同异之辨》《马克思与尼采宗教批判思想比较探析》《“主谓颠倒”的颠倒——马克思对语言形而上学的批判》《语言逻辑、人学空场和终结——形而上学批判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康德主谓关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等等。以上学术著作和文章基本表明了胡志刚副教授对形而上学、马克思与尼采哲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主谓关系等所关注的主要问题的理解和诠释。目前,胡志刚副教授正在专注于对西方哲学中的主谓关系发展史的研究。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胡志刚副教授给研究生讲授“中外古典政治哲学原著选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等课程;给党校学员开设了“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提升”“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案例教学”等课程。在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始终坚持以学术讲政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