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对话中“立德树人”

2020-06-27王丽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内化对话立德树人

王丽

摘  要:鉴于当前部分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脱离实际、简答说教”而排斥这门课的现状,旨在从教法上探索一种能走进学生心里的“对话式”教学,以期通过心灵交流实现道法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空洞枯燥;对话;心靈碰撞交流;内化;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课(义务教育阶段目前称之为《道德与法治》课),长久以来被社会各界公认为是一门“空洞枯燥、简单说教、与现实脱节”的“假”课。初中学段,认为该学科没意思、不爱上的学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部分道法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导致这一偏见和后果的重要原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很多教师认识到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授课不能“满堂灌”,应多提问,让学生多发言。的确,师生间的问、答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教学实践中又出现了不少流于形式的“简单”问答对话,老师问一些表层的显而易见的“傻瓜类”问题,学生只需不假思索随声应和即可。这样的问答对话,只有提问之“形”,没有提问之“质”,只会再次陷入又一种“假象”。这样的对话可称之为无效对话,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相去甚远。

真正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间真诚平等的“对话”,是彼此间思想与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对话可以是直接的语言交流,也可能是表现于肢体语言的心灵沟通。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实现学生自我说服、认可、接纳,并逐渐自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话法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课堂对话要贯穿“情感教育”

立德树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人文学科,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尤其在初中阶段,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以情动心、以情育心,必须坚持把情感教育贯穿教学始终。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具体到“对话法”教学中,通过提问展开的对话首先要有温度。

比如在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一课时,学生对“生命虽然平凡,但也能时时创造伟大”这句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课堂上我结合当前的抗疫热点,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一线小护士摘下口罩的照片,再对比了她们之前的生活照:一张是疲惫的、满是压痕的受伤的脸,一张是青春的、阳光明媚的脸,这种视觉上的对比冲击给学生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在照片底部,我摘录了这样一段话: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小姑娘披上战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看到这里,学生纷纷为之动容。借此,我和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你觉得这些护士姐姐的生命有意义吗?

生:有意义(非常肯定地)。

师:为什么在几十天前,她们还只是一群还显稚嫩的小姑娘,经历了湖北抗疫战以后,她们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呢?

(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室里异常安静,看得出学生都在用心思考,片刻后,是一番争先恐后甚至是群情激昂的抢答。)

生1:因为他们挽救了生命。

生2:因为她们保护了人民,防止了疫情扩散。

生3:因为她们为国家做贡献了……

生4:……

经过上述对话,达成了学生对教材以下这句话的完全认可,即:“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甚至有同学还不自觉地把这段话读出声来,我想这段关于生命意义的真情对话,会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以情育心,关于人生观的这部分教育我们成功了。

二、课堂对话要有思想性

教育的生命是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新课标在思想性方面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具体到对话法教学中,通过提问展开的对话要有思想性。例如:在讲增强“四个自信”中的“制度自信”时,课堂上和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同学们说说我国的“制度自信”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嗯……不知道。

师:那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哪些制度?

生: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学生说出具体内容)

师: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我国为什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和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无关系?

(在短暂思考后)

生1:我明白了,正是因为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我们才能快速调动各方力量团结抗疫。

师:同学们的理解很正确。这就是我国的经济制度优势的体现。那么全国人民为什么能响应党的号召团结抗疫呢?这和我国的政治制度有无关系?

生2: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深得民心,所以人民有主人翁意识,能自觉服从国家号召。

师:同学们的理解有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疫情中经受住了检验,实践证明,我们有理由坚定我们的制度自信。

这场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对话,既拓宽了学生的思想深度,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对话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罗素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不注意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代表无效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关注学生的人格生命与情感世界。具体到对话法教学中,问题对话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忌提出远超学生认知范畴和思想境界的问题,否则不仅对话无法进行下去,还会让学生失去对话和探讨的兴致。久而久生,会认为“课太假”而丧失对道法课的兴趣。

最后,课堂对话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间的;既然是对话,老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老师。当然,教师在对话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切记:对话的内容不应过于简单,因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只有经历头脑思考、碰撞、斗争、说服的结果,即解决了“真问题”,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才能有助于道法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孔德海,赵翠芬.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探讨[J].神州(上旬刊),2017,000(021):102.

[2]唐亚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2017,000(034):P.90-90.

猜你喜欢

内化对话立德树人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