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课堂的历史动态教学构建
2020-06-27张枫
张枫
动态教学是相对于静态教学而言的。静态教学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方面活动。新课程改革下应运而生的动态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打破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和模式化,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有教材之外的收获,促进综合发展。以历史学科而言,现今历史教科书虽然以严谨而科学的体系整合了历史知识,却大大降低了教材的可读性,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史学界很多老师称之为“一盒精制模块、名副其实的压缩饼干”。设想历史教师仅凭“一个黑板,一支粉笔”,很难不把一节历史课化为一潭死水!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化历史静态教学为历史动态教学。在当今新课程深化改革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课堂对打造动态历史教学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智慧课堂是一种智能化的高效课堂,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理论,以“互联网+”的现代多维思维方式为基础,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其优势在于教师运用移动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化推送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师生立体化的互动交流及评价反馈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动态学习发展的动态学习环境。智慧课堂教学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如图1)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为例,分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课堂平台在高中历史动态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并阐发智慧课堂对构建高中历史动态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智慧课堂融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学后教
“先行组织者”理论是奥苏贝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他指出:这是在下达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不仅能清晰而紧密地联系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还比学习任务抽象、概括,水平更高。用先前学习过的材料去解释、联系、整合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是其目的。课前,历史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动态地向学生推送本课学案,涉及旧的和新材料,并利用智慧课堂制作相关微课。学案(节选)如下:
学法指导: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依次递进)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因素
(2)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内在原因
本课的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理解不够深入。关于中日建交的根本原因,他们往往脱口而出:“二战后,日本一直是美国的小弟。中日建交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结果。”当老师接着追问:“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直接推动中日建交,那么中日建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学生陷入沉思,不得其解。此时,课前发送的学案和录制的微课就派上用场了。老师播放微课,讲解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问题,这是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常会遇到的也是一直困扰高中生学习历史的问题。通过微课讲解和引导,学生基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根本原因是“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和激励。
教师将智慧课堂融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使學生对静态的历史教材历史形成动态的认识。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务必在课前预设和调查学生的知识盲点,再运用智慧课堂把新旧教材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课前推送给学生,做到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二、智慧课堂融入情境教学策略,以学促教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所创设的一种真实有趣的情景,恰当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它能够将学生快速地引入到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关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的重要性,许多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笔者认为:一节优质的高中历史课堂应该在充分预设的情况下做好灵活变动的准备,又在每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下面就人教版必修一第24课的教学设计来谈谈智慧课堂融入情境教学所达到的动态生成效果。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微课制作的功能录制了一段微课,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之旁白和背景音乐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成就,并把中国外交比喻成一个巨型朋友圈,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众多的朋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美国、日本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类型的朋友,并请学生在移动学习终端上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此三种朋友,加以点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入新课。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教学中,教师先后播放一段视频和一幅名为《杜勒斯的眼疾》的漫画,引导学生在移动学习终端上口述或输入关键词表达70年代之前中美关系。教师使用一键同屏,点评的时候还发现有的学生在移动学习端上还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这是上一课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便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教师将智慧课堂融入情境教学策略的探索和实践,意图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是要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的目的。这种教学环境能够支持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比如真实的情境创设,获取信息,启发思考,交互学习,共享资源,自主探究等等。这种动态的历史课堂在实际提升了历史教学的课堂质量的同时,更促成了学生个体的历史核心素质养成。
三、智慧课堂融入思维引导策略,以学定教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问题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相当重要。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思维引导策略是从问题意识视角构建课程,将“知识问题化”,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课程领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如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必须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在传统课堂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几乎被能力强的同学牢牢控制,能力一般的同学,只能成为无可奈何的“看客”。而借助网络,传统的优秀学生把控课堂的局面将会被打破,几乎每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理解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后,很多同学通过移动学习终端提交了“为什么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了呢?”的问题。当然这是本课重难点。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从智慧课堂平台的资源库向学生推送相关的历史史料、图片以及声像资料,请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把有关中美70年代改善关系的理由进行罗列,请学生思考并在规定时间内连线作答。教师在点评学生提交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有一小部分同学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作为中国考虑的因素。这种情况下,教师针对性讲解,解决了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的疑难问题。越南战争中美国在前线的失利,引起美国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是美国考虑与中国改善关系的重要原因,但是教材没有涉及,所以教师请同学通过移动学习终端查询越南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和必要的补充,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形成动态认识。
教师将智慧课堂融入思维引导策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这种融合不仅仅促进了历史课堂上分层教学和动态生成,也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值得历史教师借鉴。但是在借助网络时教师要注意进行网络监管,师生监督,生生监督。
四、智慧课堂融入教学评价设计策略,以评促学
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必不可少。针对教学评价只在乎学生成绩的单一评价进行改革,教学评价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智慧课堂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课堂模式(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一个连续化和动态化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单方面进行教学评价和总结,如果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的话,信息化教學可以做到对教学进程做出实时调整,当然也能为教学评价提供丰富多样的方式和手段。
首先,智慧课堂平台大数据分析助力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在使用智慧课堂中的提问和投票功能让学生选出恢复的原因和根本原因后,借助大数据分析系统(如图2、图3)记录学生的课堂学习结果,参与度等,客观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结合教师点评,加深学生对教材理解。
其次,以智慧课堂平台为依托的历史课堂设计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使用“一键同屏”,使每一位同学讨论的内容和观点都能通过教师端显示在大屏幕上,实现信息共享。此时教师在师评的同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形成动态认知。
再次,课后,教师使用智慧课堂平台试题库搜索与本课相关的题目,并推送给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借助班级微信群或者QQ群,就本课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再由历史课代表把讨论情况整理归纳,留作课后巩固。老师根据学生在智慧课堂平台的作业完成和提交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
智慧课堂平台在历史动态教学中的应用,让我们看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和交互性得到充分发展。历史虽然只记载过往的经历,但教师应与时俱进,将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不断运用到历史教学中,这会给历史课堂带来无限的活力,使学生犹如插上飞翔的翅膀,自由自在飞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