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乡土史料的创造性运用
2020-06-27陈怀宇
陈怀宇
2019年3月1日,“东莞市2019年馆校共建研讨活动”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举行,活动主题为“古代东莞的教育”。为了配合研讨活动,笔者执教了一节题为《明朝东莞教育那些事》的展示课。下面,笔者以这节课为例,谈谈信息技术支持下乡土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运用。
一、乡土史料的收集及创造性运用
备课伊始,笔者经过筛查资料获知,明朝大臣祁顺及其家族与明朝东莞教育有着重大关联,而松山湖状元笔公园的修建则与祁顺的经历有关。于是,以“祁顺”这条线索为起点,笔者实地走访了状元笔公园、松山湖图书馆、东莞图书馆、东莞博物馆、寮步牛杨村等地,开始了明朝东莞教育的资料、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1.祁老师录制微视频讲述家族故事
祁顺(1434-1497),字致和,号巽川,东莞梨川(今东莞东城)人,祖籍东莞寮步牛杨村。明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弘治十年(1497年)卒于任上,归葬牛杨村金钗岭。除祁顺外,祁氏家族在明朝还另有两名进士、多名举人,留下了“祁门三进士,九子十登科”的佳话。
祁顺下葬在牛杨村金钗岭,而金钗岭的对面就是状元笔公园。从公园简介可知,状元笔公园就是以祁顺的艰苦求学之路为线索而开辟成景点的。
通过实地走访和地图比对可知,松山湖实验中学与状元笔公园、牛杨村相距甚近,三者呈斜三角关系(如图1所示)。
巧合的是,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好有一位来自牛杨村的祁老师,其先祖正是祁顺。笔者将所得资料整合后,邀请祁老师录制《状元笔公园的由来》微视频,以此作为课程的起点和探究的线索。
2.馆校合作深挖馆藏资源
图书馆、博物馆资料丰富,是收集资料和史料的必到之处。东莞图书馆四楼独辟一室名“东莞书屋”,专门收藏与东莞有关的书籍。因图书不能外借,笔者遂利用平板电脑和手机,将书中有关明朝东莞教育的重要章节、段落拍照保存,然后通过技术手段转换成可使用的图片、文字资料。
东莞博物馆三楼设有“古代东莞”陈列馆,其中有古代东莞教育的内容,一楼更辟有东莞历代碑刻陈列,其中包括祁顺的墓志、墓表,以及《东莞县重修儒学记》、《东莞县重修文庙儒学记》等,这些都是古代东莞教育的重要实物史料。另外,博物馆还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基于“史料实证”的东莞学宫的解说视频。要研究古代东莞的教育,就必然不能绕过东莞学宫。在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明意图后,工作人员同意将东莞学宫的解说视频交给笔者,笔者则将其巧妙融入课中。
二、课堂设计及信息化教学
导入:状元笔公园的由来
乡土史料教学,关键是用好本地资源。笔者以状元笔公园导入,然后以祁顺家族故事为依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第一环节的学习。
环节一:从一个家族看一个时代一一“祁门三进士”和明朝东莞科举教育
1.平板自学。这一部分采用平板操作,将祁老师录制的微视频《状元笔公园的由来》预先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上,布置学习任务如下:
结合视频思考:
(1)“祁门三进士”的出现跟明朝东莞的什么制度有关?
(2)松山湖创建状元笔公园有什么现实意义?
当学生看到熟悉的祁老师讲述自己的家族故事,他们看得格外认真。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不难得出答案,笔者则进行简单点评。在这一看、一答、一评之中,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家乡也有传奇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无形中会升起一股自豪感。
2.史料分析。借着祁顺及其家族,课堂过渡到明朝科举制度的学习。笔者展示多则本地图文、碑刻史料及问题:
材料一:明代東莞有进士81名,举人550名,较唐、宋、元、清为多。明代东莞四品以上官员共54人,其中尚书4人,布政使5人,侍郎5人。出现颇有名声的文学家陈琏、史学家陈建、哲学家林光、数学家刘杰、军事家袁崇焕、画家张穆、抗清英雄张家玉。
一一杨宝霖《明代东莞教育兴人才盛》
材料二:东莞明代科举名人分布示意图
一一李宁利、彭劲松《东莞明代科举文化》
材料三:岭南人才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皆以为无逾东莞者。盖入皇朝以来,逾百年于兹,岭海人士,列官中朝长贰台省者,无几何人,而东莞一邑,独居其多。君子推原所自,咸归重于学校育才之效焉。
一一(明)邱濬《东莞县重建儒学记》(碑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东莞科举教育的效果。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东莞科举人才的地域分布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东莞教育与人才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不难得出结论:①明朝东莞科举实力雄厚、人才鼎盛;②明朝人才主要集中在今市中心区域;③明朝东莞教育兴所以人才盛。
环节二:从一间学校看一个地区一一“东莞学宫”和明朝东莞学校建设
3.拖图游戏。在了解明朝东莞的学校建设情况后,笔者结合图书馆、博物馆的资源,以“东莞学宫”为中心设计了拖图游戏。
首先,让学生打开平板观看《东莞学宫》微视频,布置任务如下:
结合视频思考:东莞学宫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东莞学宫的布局、功能有了明确理解,很容易得出答案:为国家培养治国人才,传承中华文明。
然后,通过平板操作,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如下学习任务(如图2所示):
(1)请将相同功能的“方块”从松湖实中地图拖到东莞学宫地图上。
(2)请结合自己的理解指出:东莞学宫与松湖实中在建筑、功能分区上的异同点。
学生们在平板上进行拖图游戏的同时,邀请两位学生到大屏幕上合作完成第一项游戏任务。这项任务比较容易,但有几个“方块”对应不上,如东莞学宫地图中的“明伦堂”、“乡贤祠”、“先师庙”和松湖实中地图中的“实验楼”、“艺术楼”等,这正是老师需要向学生进行解释说明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东莞学宫与本校在建筑、功能分区上的异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明朝的学校已有德育、教学两大分区和专门的宿舍、饭堂等,这跟现代学校基本一致;但明朝的学校还设有专门的祭祀场所,这则是现代学校所没有的。这种异同,是因时代发展需求而定,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但现代教育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科学则是应该肯定的。
环节三:从一日课程看一种模式一一“学习内容”和明朝东莞课程设置
4.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最熟悉的一日常规无疑是课程表。為了更好理解明朝的课程设置,笔者从学生的课程表入手,设计了以比较“学习内容”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布置任务如下(如图3所示):
要求:请阅读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同的课程和不同的课程,并谈谈现代教育应该如何继承和创新。
松山湖实验中学以“创造教育”为特色,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设了一百多门极具特色的走班制校本课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在小组探究后,学生得出如下结论: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有校本课程,可以各依所需、各凭所好去选择课程,其他还有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都是明朝没有的;相同的课程则有语文、数学、历史、习字等。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课堂小结:传承与创新
笔者对学生所说的继承和创新的观点进行点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东莞地区的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正因为教育兴,所以人才盛,为不同时期的国家和东莞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东莞正在加快推进惠及万千学子的“东莞慧教育”,同时也在积极筹划面向未来的未来教育,这既是对古代东莞教育的传承,更是创新、发展,是培养适应未来发展人才的积极探索。
三、课后反思及总结
1.乡土史料教学有助于核心素养落地课堂
乡土史料的突出特点是本土性、独特性,是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极佳史料,运用得当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学生在无形中产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通过挖掘身边的人和事,借助博物馆、图书馆丰富的本地资源,将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加以整合,让过去的实实在在的“证据”说话,无疑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和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创造性运用校本资源,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着手,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教学之中,这样他们会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更容易进行“历史解释”,也更容易理解“时空观念”。
2.信息技术有助于乡土史料的创造性运用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而信息技术无论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呈现还是形式创新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将乡土史料进行创造性运用,很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运用信息技术将沉寂的家族故事录制成可视化的影像史料,让学生得到更直观、形象的感受;将丰富的图书馆、博物馆资源设计成游戏化的活动教学,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还可以通过网络“虚拟”游览某地,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史料,首先要做好乡土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掌握第一手史料。其次,基于所收集和整理的乡土史料进行课堂设计,将游戏化的思维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最后,通过乡土史料的教学,有助于核心素养落地课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家乡的人、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发展变化的,更加热爱家乡,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