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究教学视域下预习的有效开展研究
2020-06-27赵淇琛
赵淇琛
摘 要:深度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效预习为深度探究教学的开展提供厚实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资源整合、问题探究、知识结构化等方式进行有效预习,推进深度探究教学,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探究教学;有效预习;深度学习
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培养核心素养的方向后,引起诸多教育者的关注。尤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方面,研究者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深度探究教学可以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成果。深度探究教学是指“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1]。深度探究教学不是一味追求知识的难度和深度,而是在展现知识多个维度的过程中,学生能以主体身份建构意义丰富的价值体系。深度探究教学是“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2]可以说,深度探究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依据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深度探究教学。
一、有效预习在深度探究教学中的意义
深度探究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参与,要求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预习,作为教师讲解前的重要学习步骤,则正好回应了深度探究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获得通过自己努力就可掌握的知识后,深度探究教学才能“有限教导”、“间接教导”,进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帮助学生个性成长,推进学生终身发展。
1.有效预习能促进理解性的教学
深度探究教学不是灌输性的教学,是理解性的教学。[3]学生通过有效预习,能在教师讲解前,率先了解并接触相关知识内容,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提出自己个性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少讲,也促进了课堂的高效。而且,学生在有效预习后,更能运用预习所得去理解课堂中的新知,从而促进了理解性教学。
2.有效预习能促进反思性教学
深度探究教学不是接受性教学,而是反思性教学。[4]学生通过有效预习,建构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这个初始的知识体系还不太成熟。学生在有效预习后,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可以进一步修改调整之前建构的框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自我的反思就得到了升华,学生进而由表层步入深层,由浅显走向深度。
3.有效预习能促进体验性教学
深度探究教学不是单向的静态教学,而是体验性教学。[5]学生在预习中,亲身在知识的不同维度去探索、感受,能产生自己独特的疑惑或想法,拓展自己的思维,释放自己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已经不是单向的静态的教学,而是能充分唤醒学生主体感知、感悟的教学。
二、有效预习的策略分析
1.资源整合利用
在目前很多教学过程中,预习虽已受到师生们的重视,但不少学生的预习,只是在教师授课前简单翻翻教材,浏览下大致内容。由于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其本身也有精简的特点,学生只浏览教材,理解教材的程度是难以保证的,仅通过教材把握课程内容也是困难的,所以,这样预习的有效性是大打折扣的,后续的深度教学开展也将受到影响。当前我们处于一个资源丰富的时代,学生应该系统综合运用身边的资源来进行预习。学生可参考这样几个步骤进行预习:①按照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预习问题;②借助教辅、词典等工具书,疏通教材文本,尝试理解课程的核心概念;③通过小组等形式,开展同学合作交流;④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收集查找。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初步实现了对学习的充分参与,增强了预习的有效性,为深度探究教学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问题探究
深度探究教学是对话式教学,[6]强调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意志,而问题就是师生之间对话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前,分析学情和课程地位以及内容,设置一些课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多维度的:既有知识点方面的问题,又有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还有情感价值方面的问题。这样,问题可以成为学生预习的指引,提高效率。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设置的预习问题,还需呈现由浅入深的梯度。学生在预习中既能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又能通过自己思维获得进步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循序渐进,不断发展。
比如,在高中历史《鸦片战争》一课的学习时,学生在初中已经熟悉鸦片战争的时间、基本过程和结局,但是对鸦片战争的具体原因和深远影响还缺乏深入理解。教师在学生预习前可以设置这样三个问题:①根据1840年中英两国当时的发展情况,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②结合所学,试从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③有人说,鸦片战争本质上是商业战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通过预习,试着阐释你的观点。这三个问题中,既有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建构,又有历史学习的方法考查,还涉及到学生对鸦片战争性质的评判。三个问题,逐层深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能回答出前两个问题,再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解决第三个问题。通过这样的预习问题探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预习情况,再深入点拨、启发,深度探究教学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层次,学生的深度学习也得以开展。
3.知识结构化
在平常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并展示学科知识的结构,但是容易形成灌输性教学的模式。为改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加深学习理解,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布置知识结构化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尝试对“知识的内在要素和条件进行分解”。[7]学生可以在预习时,尝试提炼课程内容主题,提取课程核心概念,并画出课程的思维导图。虽然学生在预习时建构的知识框架不尽完美,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内在逻辑的理解,亲身体验了生产知识的流程。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货币的本质与种类》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①提取本课的核心概念,并查找资料理解核心概念的基本含义;②尝试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通过这些预习行为,学生可以初步体验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进而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拓展知识的外延,实现深度探究教学。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资源有效整合、问题探究、知识结构化等方法,将大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进而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伍远岳.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準.[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
[2]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
[3]伍远岳.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
[4]伍远岳.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
[5]伍远岳.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
[6]李松林.深度教学的四个基本命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4.
[7]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