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
2020-06-27余代扈
余代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以此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诚然,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内在情感需求,也是提高学生自身学习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恰当的情境创设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更好地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目的地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恰如其分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呢? 我觉得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起。
一、恰用旧知,善过渡
数学知识连贯性强,常常一个知识点衔接另一个知识点,那么,在教学新知识时,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利用旧知过渡到新知。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带着两个苹果走进教室,并揭示:这节课我们先来分一分苹果。老师指名两位学生问:“我把这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他们俩人,每人分几个?”学生很快答出。老师又说自己要留下一个苹果,只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他们俩,又该怎样分呢?生用一个圆纸片代替一个苹果来分一分,同学们很快得出“每人分半个”这样的结论。师追问:那么半个苹果用一个数怎样表示呢?有同学说用分数表示,这样很自然地就从整数除法过渡到分数的认识。又如:教学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老师创设购物情境。先这样出示“一个笔记本3元,买3个这样的笔记本共花多少元?”学生列出算式再解答。然后,变换条件“单价再变为3.5元”,问题不变,学生照样能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教学小数除法也这样先出示“4支钢笔2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呢?”学生列式计算。然后变换条件“总价再变为21.2元”,再完成小数除法的列式计算。这样,我们通过整数乘除法自然过渡到小数乘除乘法。不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还是“小数乘除法”,以及其它的一些新课导入,我们若能恰当地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并利用旧知识作铺垫,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新知识,做到由“旧”及“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道具,善引导
数学课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巧妙利用适当的实物、道具,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题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火车过桥、过隧道这类问题时,老师让学生用长方体盒子代替火车,以课桌边为桥,来模拟火车过桥、过隧道问题,学生通过现场模拟、观察、思考,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结论:火车过桥、过隧道时,所行驶路程就是桥长(或隧道长)加火车车身的长度。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通过五角星、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找角,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从而认识角,发现角的特点。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找来带有包装纸的圆柱体,自己动手操作,沿圆柱体的高展開,很容易就能明白圆柱的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而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的面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用道具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活用情境,善启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数与代数的内容,还是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都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启”而“发”。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一课时,上课伊始,老师先出示方格纸中一个长方形(其中方格边长为1厘米),让学生求面积。学生很快根据长和宽,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老师再出示方格纸中一个不规则图形(一边凹进一个方格,一边突出一个方格,可转化成长方形),这个图形的面积还会计算吗?学生思考了一下,有同学就回答到:可以将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老师顺势过渡:图形面积计算时,常常将新图形或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接着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问:你们能将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老师再顺势引导他们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样的情境创设,环环相扣、巧妙过渡,充分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乐于接受、乐于探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掌握到了新知识。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它不只存在于课的伊始,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它不仅仅是起“敲门砖”的作用,还是教学突破知识重难点的手段,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法宝,是学生实现三维目标的保障。情境创设是伴随数学课堂教学各种活动应运而生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是为教师授课服务的,更是搭建在数学课堂中学生认知世界与数学世界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