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2020-06-27于万里

知识文库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传统文化

于万里

以应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丰富了传播内容、渠道和传播手段,扩大了传播范围,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点,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把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时代。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中,整个社会的媒体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对社会主要阶层的影响正在减弱,能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出时间阅览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的大众越来越少。同时,由于碎片时间利用率高,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1 新媒体概述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定论。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通信形式,是高科技、媒体内容和传播的结合。与报纸、户外、广播、影视四大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体方式。

2 新媒体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

2.1 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更加便捷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单一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范围的普遍性和传播主体的多样性。新媒体在时间、范围和空间上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局限,传播者和受众也大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当前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已遍布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加之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不断拓宽,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媒体用户实现即时互联互通成为可能,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与快速

2.2 使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元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存在,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例如,以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并不能使得电视节目资源被存储在网络上,而在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可以随时下载和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目前,台式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不同的终端平台可以相互通信,可同时利用互联网、图文共享、视频音频广播等功能传播传统文化,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进行沟通,达到沟通的效果与目的,实现了新媒体与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融合。

2.3 丰富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与渠道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传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和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极大地扩展了传统文字、图片等内容形式的存储容量,它融合了语音、绘画等多种现代视听技术,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播更多内容的交流。另外,利用新媒体技术,传统文化的传播在空间、时间上传播的自由度,使其不仅可以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还可以容纳巨大容量的历史信息,从而实现海量信息的存储与传播。

2.4 更好地满足了受众个性化需求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为受众提供更为广泛的传播机会。如此多的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个人兴趣、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和工作选择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与特点。

3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3.1 新媒体降低了社会的基本文化技能

在文明发展中,阅读和写作都是基本的文化技能。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文字逐渐失去了传统的魅力,成为信息表达的简单载体。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写作能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电脑出色的文字处理功能和强大的计算功能,彻底取代了传统的手写,成为现代白领的常态。移动网络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信件,一种传统而浪漫的交流方式,几乎被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所取代。在可预见的将来,汉语写作能力的下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不耐烦地把一段文字完整地读出来,即使新媒体再方便,也无法提高文字的阅读效率。

3.2 新媒体的普及导致了语言滥用

当今社会,“plmm”、“886”等网络词语泛滥,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语言特点:语言滥用。由于网络传播对快速传播的追求,这些词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传播效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不仅出现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也出现在一些传统媒体中。这些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现,反而增加了交际成本,会使不懂网络的人感到困惑,降低汉语的美感。媒体的出现降低了语言的严肃性,使媒体的内容有所不同。在语言滥用的所有可能后果中,网络词汇流入中小学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如果这些词汇被不成熟的青少年掌握,将来可能导致整个文化体系的混乱,甚至破坏文化的正常发展。

3.3 新媒体的发展降低了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专注度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减少了人们通过传统方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注意力。随着网络速度的提高和网络视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历史改编或历史回顾节目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它使人们失去了对历史文化的严肃性和关注,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与阅读古籍、史书等形式相比,简单易懂的历史改编剧似乎更符合这个时代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在沙发上看电视和电脑剧是一种相对舒适的生活方式,但对历史的改编和解读往往会增加一些制作团队的意见,不能反映当时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

4 运用新媒体增强传统文化传播力的对策

4.1 增强新媒体传播的文化底蕴

我们可以整合新媒体技术和文化产业,产生新的文化形态,提升新媒体传播的文化内涵。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传播动力。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拓展了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可以有效纠正新媒体传播中传统文化的肤浅、娱乐、低俗现象,极大地提高传统文化传播的质量。为了实现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激活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将传统的网络宣传模式转变为新媒体传播,通过广泛吸引网民参与,增强文化宣传效果,从而取得良好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模式转变充分说明,在以创意为首的前提下,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自身绩效,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新媒体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赋予自身技术价值和深刻内涵。

4.2 完善传统文化传播格局和传播模式

首先,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促进两者融合,完善传统文化文本传播模式,有效纠正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娱乐化倾向。并且,推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基础,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同时努力打造一批形式多样、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新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其次,要促进文本传播与形象传播的融合,改进传统文化文本传播模式,促进全民阅读。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传播模式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特别是把传统纸质文本留下的经典文本作为载体。通过促进全民阅读,改进传统文化文本传播模式,让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呈现出双赢局面,从而有效纠正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娱乐化倾向。

5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签,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应依托于新媒体传播渠道,促进其传播方式与路径的多元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同时让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传播更远。

(作者单位:河南省外贸学校)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