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多彩课堂教学方式探索
2020-06-27陈梅钦
摘 要:以生活中的酸碱指示剂——紫甘蓝水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作为联络整堂课的主线,为学生创建用实验来证明理论的实践现场,以便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探究能力,形成在学科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课堂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完美融合。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与健康,感受身边化学的有用性和有趣性,体会化学对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帮助,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
关键词:紫甘蓝;多彩;核心素养;信息融合;探究
一、 问题的提出
《溶液的酸碱性》选自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专题三第二单元第一课时。pH的测定和控制在工业、农业、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本节课介绍了常用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方法,以及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及表示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素养性的教学”,用更好的教育,创造更优秀的社会力量。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的信号,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课程教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化学是多彩的化学,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引导学生感受化学学科独特的魅力,教师要发展循循善诱的技能,深度挖掘化学的价值,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多彩课堂”要求教师要应用自己的情智,结合教材,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多角度、多元化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发现不同思路,激发认知冲突,推进课堂教学。传统学校的教学设计不是“学的设计”,而是“教的设计”,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这是当下我国教师面临的严峻的考验。基于“核心素养”探寻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归根结底在于如何根据特定的学习者与特定的教学目标,去精心琢磨“有效学习环境”,打造理想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 设计思路
结合新课标对本节的学习要求和活动探究的建议,以及本节在教材中所起的承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旧知识,和引出酸碱中和滴定、盐类的水解的新知识的作用,特确定如下目标。
(1)知道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本质。
(2)知道溶液pH的定义、公式,能进行有关溶液pH的计算。
(3)掌握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感受化学是基于科学依据,崇尚实证的学科,发展“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4)了解生活中的酸碱指示剂,认识酸碱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理念,感受身边的化学,有用的化学,发展“化学科学的绿色应用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要打造一堂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做到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以学生的理解思维为主线,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如何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需要一线教师的信心和智慧担当。基于此,本人对本节课进行如下的教学内容设计,如图1。
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创境,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桌上5个酒杯中盛放5种不同酸碱性的溶液,往溶液中倒入紫色溶液,观察5个酒杯中呈现的5种不同的颜色。(酒杯溶液的颜色:玫红色,紫红色,紫色,绿色,黄色)
【设疑】你知道5个酒杯中盛放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呢?
【引导】生活中的溶液有呈酸性、碱性或中性,你会判断吗?
【课堂小游戏】请2位同学,利用游戏竞技,判断以下化学生活中几种溶液的酸碱性是否正确。(雪碧——酸性、洁厕剂——酸性、白醋——酸性、澄清石灰水——碱性、食盐水——中性、烧碱——碱性)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化身调酒师,用化学实验导入新课。通过溶液颜色的多彩变化,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创造有效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实验的真实性,助推了学生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身边的物质,身边的化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用希沃制作课件,设置课堂活动的游戏竞技,让学生迎接挑战,在游戏中学知识,给本节课增添了无限乐趣。
(二)实验探究、科学推理
【过渡】以上使用的是生活常识,经验积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在化学实验室里,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以上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思考回答】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活动探究】学生分组实验,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验证溶液的酸碱性。如图2。
图2 实验探究
【教师整理】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 试剂用量1~2mL,指示剂用量1~2滴。2. 胶头滴管不要交叉使用。3. pH试纸要放在表面皿上。
【学生展示】展示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阐述实验现象与结论。
【设计意图】化学离不开实验,它是一门有情境、重探究、可实践的学科。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情境,为学生设计发展的台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经过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将方案付諸实践,在知识的形成、探索验证和实践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合情研究,促进学生理解。有效学习环境的创造与实施,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才能实现培养深度理解的能力。
多彩课堂要求教师的设计要多样化,多角度。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首先,利用希沃课件,设置了倒计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效率,再次,教师抓拍学生的实验现象,通过拍照上传,展示成果,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清晰,直观。又一次实现了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有效刺激学生的多维感官,活跃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三)由表及里,揭示本质
【过渡】溶液呈酸性、碱性、中性的本质原因,除了溶质,还与水的电离存在密切的联系。
【交流与讨论】利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计算酸碱盐溶液中c(H+)、c(OH-)的大小。
请分别计算(25℃时,KW=1.0×10-14:1. 0.01mol/L的盐酸;2. 0.01mol/L的氯化钠溶液;3. 0.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H+)、c(OH-)。
【总结】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之间的关系。结合图表,通过分析讲解,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总结规律,得出溶液酸碱性判断的本质依据。
【学以致用】利用pH的计算公式,计算3种溶液的pH(25℃)。
【设疑】1. pH=6的溶液,呈酸性,中性,还是碱性?
2. 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引起测定醋酸的pH值偏大,为什么?
3. 用同样操作测定某一碱性溶液,pH值偏大还是偏小?如果测定中性溶液呢?
4. 是不是所有的溶液都能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值?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用已经校正过的pH计测定硫酸铜溶液的pH值。
【设计意图】一环扣一环地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沿着老师的思路,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每个问题的解决都在为后面的问题铺垫,与学生的对话要留有探讨的余地,让学生在顺畅的思维中完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让学生将头脑中的碎片知识、孤立知识,有组织地组成系统,形成清晰的脉络。学生活动过程中,又一次借用现代技术手段——手机传屏直播,突破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演示实验无法顾及全班学生的弊端,做一个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得清楚的有效实验。
(四)走进生活,提升素养
【过渡】除了定量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还可以用定性方法测定溶液的酸碱性——酸碱指示剂。
【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很多的酸碱指示剂,如紫甘蓝、牵牛花、胡萝卜、紫薯、玫瑰花等等,这些植物中含有大量的花青素。
【实验大揭秘】解开调酒魔术之谜:利用紫甘蓝水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变色原理。
【趣味实验】用紫甘蓝中提取花青素作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变色情况。
【微课视频】科学原理一点通——生活中的酸碱指示剂。
【生活与健康】常见食物的酸碱性与本身的pH值无关,由最终在人体中代谢的产物来界定。
【设计意图】所有的语言的解释都是苍白的,化学需要的是用实验来说话,趣味化学更胜一筹。利用身边的化学,创造有效学习环境,启悟思想,培养学生发展“化学科学的绿色应用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另外,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强身健体,珍爱生命,从小抓起,为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思考】在本节课中使用了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这2种溶液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为什么?
【课堂习题】当堂检测,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课堂留下悬念,提前为盐类的水解的学习做铺垫。通过课堂习题巩固本节课知识,学以致用。
四、 实践感悟
总体上看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符合多元智能发展的愿景,是一节成功的多彩的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课程通过激趣创境,从生活实例中把学生带入课程知识学习,从游戏中导入课程内容,通过分组实验在学习实践中感受真知的成就感,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得到满足。本次课程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视频、游戏、案例、实验、计时器、手机投屏、实时拍照上传等,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维度引领学生,激發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并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课程内容设计完美,在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方面能做到清晰易懂,表达恰如其分。与学生的对话内容层层递进,能够抓住学生思维和知识的盲点,循循善诱,深层剖析,使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目标。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不规范,合作探究过程中分工不明确导致实验效率低,一些看似比较简单的实验,却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今后,教师在课前可以先发布一定的课堂任务,给学生一定的导向性,明确知道本节课的任务,以提升课堂效率。另外,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教师应尽可能给予学生创造实验条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才能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才能有不断创新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5版[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71-73.
[2]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0:1.
[3]张慧群.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群[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1-97.
[4]鲁向阳.初中化学基础实验:解读中重构:以“家用清洁剂探究”一课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23):43-46.
作者简介:
陈梅钦,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