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缅甸作家佐基的文学创作特点
2020-06-27周媛
【摘 要】 佐基,原名吴登汉,缅甸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缅甸“实验文学三杰”之一。《他的妻》是佐基的一部短篇小说,写于1937年,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通过对此小说的研究分析,能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佐基的文学创作特点。同时,佐基的文学对缅甸现当代文坛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对其进行研究能对缅甸文学研究做一点新的补充,为缅甸语学习者提供一点借鉴,同时还有利于加强中缅两国的人文交流。
【关键词】 佐基 缅甸文学 创作特点 他的妻
一、佐基及其文学生涯
佐基(1907-1990),原名吴登汉,因为喜爱木偶戏中“佐基”形象故取笔名为佐基。他曾赴英国留学,到中国、马来西亚等国访问交流,任仰光大学图书馆馆长,为缅甸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缅甸文坛地位极高。
作家佐基自16岁开始写作,一生硕果累累,带来了无数优秀的作品。佐基大学时研究缅甸文学及世界文学,开创新文学之路,以《紫檀花》一诗开启了“实验诗歌”的写作。
佐基的小说充满生活气息,贴近现实生活。小说大多描写人性,語言生动幽默,寓意深刻。其中以《他的妻》《神像和钥匙》《爱和战争》等为代表的小说,人物栩栩如生,意义深刻,深受广大学者喜欢。
19世纪末20世纪初,缅甸文学作品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一味追求词句华丽、矫揉造作、冗长繁长、一派颓废倾向。佐基一方面通过“实验文学”的创作影响缅甸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致力于缅甸文学的研究及评论,通过文学评论拓展和丰富自己的文学创作思想,对扭转当时创作不良之风起到积极作用。
二、佐基的小说《他的妻》
(一)写作背景。在缅甸大多数人都信仰佛教,特别是男子一生必须出家一次,男孩子出家被视为家中一件大事,出家仪式办得比婚丧嫁娶还要隆重,而缅甸男子出家的理由也千奇百怪,除了信仰因素外,如:穷人为了有个地方吃住,富人为了长命百岁,体弱者为消灾去病,强壮者为福上加寿。缅甸是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国度,女人的地位很低,不仅要挣钱养家糊口,还要肩负繁重的家庭负担。在这样的佛文化背景之下,1937年佐基写了《他的妻》这篇具有讽刺意义的小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缅甸文学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的小说开始向文学的中心移动,逐渐成为20世纪影响缅甸文学发展的主要文学样式[1]。20世纪30年代至1941年,实验文学与进步文学的发展,使整个小说界沸腾了。佐基作为实验文学的代表作家,他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又曾走出国门到他国留学,与西方文明和文艺思想有过最直接的接触,其作品饱含爱国热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冲破了传统形式的羁绊,扭转了消闲文学的不良倾向。佐基的短篇小说《他的妻》就是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写成的,生动幽默,寓意深刻,写出了生活的趣味与艰辛,具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意义。
(二)故事简介。小说《他的妻》讲述的是女摊贩玛璞和他的丈夫郭盛之间一个平凡的日常生活故事。玛璞是一位体贴丈夫、疼爱儿女、泼辣能干又颇有智慧的劳动妇女,而她的丈夫郭盛却恰恰相反,是一个既无谋生技能,又无心理家的懒汉。玛璞和郭盛膝下有一女两儿,生活非常拮据。郭盛一直没有出去工作,仅靠玛璞到市里卖鲜货为生。他在家带孩子,给孩子做饭,其它什么事情都没做,所以邻居都会嘲笑郭盛是靠老婆过日子的懒汉,郭盛也因此心里很不舒服,他为了既不被他人嘲笑,又不用干活,就出家为僧。郭盛出家以后,玛璞为了继续赚钱养家,就请了自己的姨母来帮忙照顾孩子。郭盛出家的时候和妻子约定好仅仅出家一个月,但是不知不觉三个月过去了,郭盛还未还俗。姨母也想要回自己的家。这样一来又没人照顾孩子了,所以玛璞就让郭盛还俗,但是郭盛各种逃避,一直不肯还俗。玛璞看穿了丈夫久未还俗的心思之后,就略施小计,让丈夫还了俗。
(三)写作意义。小说将生活的趣味与艰辛、“人”的尊严感以至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反思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意义。小说描写了一对普通农村夫妻的生活,把缅甸当时的社会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缅甸现实生活中像主人公郭盛一样,打着出家积德的旗帜来逃避责任的男性很多,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小说,引起更多人的反思。另外缅甸男女地位权利不平等,导致了一些女性过上了悲惨的生活。作者通过刻画玛璞这一形象,意在告诉缅甸广大女性,要用智慧来反抗摆脱生活中的不公平,敢于追求美好生活。
三、佐基文学创作特点
(一)取材于现实生活、偏重于对现实的描写和反映。佐基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客观现实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是文学的表现对象。[2]佐基认为文学创作活动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将作家的所思所感进行艺术化的活动。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感悟都来源于生活,没有大量的生活积累,是无法创作出鸿篇巨著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的。
佐基的《他的妻》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了一位泼辣能干、任劳任怨、体贴丈夫、疼爱儿女、充满智慧的劳动妇女形象,与丈夫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具有很强的社会讽刺意义。
(二)注重细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佐基的《他的妻》生动幽默,寓意深刻。小说中情节并不重要,笔墨都点染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在描写玛璞这一形象时,从玛璞的外貌形象、语言动作以及生活的细节上着重渲染。
玛璞因为生活的重任,慢慢忽视了个人形象,失去了女性的温柔,变得泼辣。原文中这样说道:“玛璞坐在地板上休息。她伸直两腿,解开发髻,不停地前后弯腰,她那一拃长的头发,蓬松下垂,吊在小腿上摇来晃去。在孩子胳膊肘的捶动下,玛璞的背前后摆动,这时,她那乱发下垂的头也跟着前后摇晃,看她那样子就像是一个魔鬼。”从这些外貌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光的流逝玛璞变得泼辣、不顾个人形象。郭盛看到这样的情景也被吓了一跳,他觉得玛璞现在的样子就像一个妖魔,十分吓人,从而也坚定了他出家的想法,为后文做好铺垫。
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自从他们结婚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玛璞既要去卖鲜货,又要照顾丈夫。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玛璞的负担重了,只能抽时间出去卖鲜货。第三个女儿出生以后,玛璞感到非常劳累,有时遇上生意亏本,看她那副样子确实令人可怜。可是,她却从不唉声叹气。”从玛璞的婚后生活描写中可以知道,玛璞不仅仅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而且还要照顾丈夫孩子,这样的玛璞是非常勤劳能干,乐观向上的。
(三)注重人性的启发、激发民族觉醒。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后,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在文化上采取了窒息缅甸民族意识和扼杀缅甸民族文化的政策[3]。随着西方现代文学的传入,不仅在写作形式上,而且在表现手法上都直接给了缅甸文学以巨大影响。
20世纪30年代缅甸实验文学运动的参与者分为两派,一派以德格多貌丹新、吴纽等人为代表,更加推崇缅甸古典文学,主张恢复缅甸古典文学,维护缅甸固有的民族文化;另一派以德班貌瓦、佐基、敏杜温为代表,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较大,认为不论事物大小,有感受就可以写。其中佐基的作品简明、清新、朴实、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注重人性的启发,具有一定的社会讽刺意义,既冲破了传统形式的种种羁绊,又扭转了当时消闲文学的不良倾向。
他的作品《他的妻》,就是很好的例子,取自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简明、朴实,着重人性的启发。缅甸僧人在社会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就连总统见到和尚也要下车行礼,普通人在街头遇有穿着僧袍的僧侣时,更会施以礼仪。所以,当邻居们嘲笑郭盛是靠老婆过日子的懒汉时,他为了既不被他人嘲笑,又不用干活,就出家为僧,这样便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化缘的时候还可以顺道看一下自己孩子,在他看来,这无非是一个妙计。而他的妻子玛璞既要挣钱养家糊口,还要照顾丈夫和孩子,但她没有任何怨言,因为生活的负担,使得她变得泼辣,变得不在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因此受到了丈夫郭盛的嫌棄。作者通过这篇小说讽刺当时缅甸男子好吃懒做、逃避责任的秉性,同时在缅甸,女子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作者也通过这一篇小说来呼吁缅甸广大女性,要用智慧来反抗摆脱生活中的不公平,敢于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在《他的妻》中,也可以看出作者鼓励激发民族意识觉醒的迫切心愿,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缅甸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人民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无非是与缅甸一部分人好吃懒做、民族意识不到位、缺乏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思想直接挂钩的。
【参考文献】
[1] 尹湘玲.《缅甸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年
[2] 毕桂发.《文学原理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
[3] 佐基.《佐基的文学新视野2》[M].仰光:塞古秋秋出版社,2016年
[4] 姚秉彦.《缅甸文学史》[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年
[5] 尹湘玲.《20世纪缅甸短篇小说的流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07年
[6] 姚秉彦、李谋.《缅甸文学概述》[J].北京大学:《国外文学杂志》,1982年
[7] 陶亚娟.《佐基文学评论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8年
作者简介:周媛(1997-)女,汉族,籍贯:云南宣威,在读研究生,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