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梳理与思辨中提升能力
2020-06-27高春霞
摘 要:数学学习是数学思维习惯养成的一个过程,学生要会思考、会质疑,只有在辨析中才能明确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进而更进一步理清知识间的脉络。我们要把学生真正的学习状态和水平展现出来,在复习课中,教师只需对一些知识重点或难点进行点拨、疏通,帮助学生更好地整理和复习,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梳理思辨;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与品质,养成用数学思维去认识辨清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就结合“运算律的复习”这一课,谈一谈如何在梳理与思辨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运算律”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运算律是加法、乘法计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在应用上比较困难,学习完这一单元之后学生很容易弄混了,因此在学习完这一单元后,我安排了复习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在对比中分辨这些运算律,在应用中感受它们给计算带来的简便。另一方面,重在将学生的困惑挖掘出来,找到其真正困惑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练习巩固,并使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律来解决问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 在梳理中理清知识架构
复习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将所学内容进行有条理地进行整理。在本教学环节中我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在学生汇报完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后,通过让学生分类整理,并且说出自己这样分类的理由,目的是在分类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感觉最难的运算律,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地展现出来,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帮助。
课的开始我就用谈话式导入学习:“我们刚刚学习了运算律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很自然地就回顾所学知识,把学生头脑中所学知识一下机激活: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律和乘法的运算律,学习了简便计算,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等。老师接着问:这些运算律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回忆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本身,而且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任何一个结论的获得,都是经过大量的科学探究而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举例验证——总结归纳,这也是我们学习探究的一个认识过程。
二、 在思辨中明確知识间的关联
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机会,要把知识与思维训练巧妙融合,充分揭示思维过程,使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曲折而生动的思维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律,加强对运算的理解与掌握,我让学生对运算律进行分类整理。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谁来把这些运算律分类整理一下?
生:把a+b=b+a a×b=b×a分成一类
把(a+b)+c=a+(b+c) (a×b)×c=a×(b×c) (a+b)×c=a×c+b×c分一类
把a÷b÷c=a÷(b×c) a-b-c=a-(b+c)分一类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第一类它们都是两个数相加或相乘,只是位置变换了一下,结果不改变,第二类它们都是三个数,而且看上去很相似,第三类是我们学习的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在这些运算律和性质中,你们认为哪些很容易混淆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生1:我认为加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很容易混了,因为他们都是三个数。
生2:我认为乘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分配律很容易混了,它们两个看上去也很相似。
生3:我认为乘法分配律最难。
师:这么多的运算律我们怎样很清楚地掌握呢?
生:要看清它们的运算符号,还要分清是加法的还是乘法的运算律,还要把这些运算律熟记。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我们学习了这些运算律有什么用处呢?
生:能使计算变得简单。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分成一类,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分为另一类,并各自说明自己分类的理由,学生在说理中进一步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接着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运算律和性质中,你们认为哪些很容易混淆,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一问题的抛出,将学生思维激活,学生很自然地就在脑海中将这些运算律进行梳理,找到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在思考中辨析问题,在交流中更加明确,使这些本来看似见简单而容易混淆的问题清晰化,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三、 在碰撞交流中发展学生思维
我们的课堂是需要动态生成的课堂,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对于自身的学习是一次反思和巩固的过程,对于其他学生又是一次提醒和复习的过程。学生说出自己学习中疑惑和困难,其他同学去解释讲清,真正实现了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练习的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简便计算,并且标明运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一种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①256+301( )
②25×24( )
③420÷14( )
④45×99+45( )
⑤125×33×8( )
⑥728-(350+228)( )
⑦76+168+124+232( )
⑧360×52+480×36( )
⑨36×48+51×36+36( )
师:完成之后同桌两人互相交流一下,找到你遇到困难的题目,汇报交流。
师:你认为哪一道题目最难?
生1:我感觉第4题最难
生2:我感觉第8题最难
生3:我感觉第9题最难
……
师:我们就先来解决大家认为较难的题目,同桌两人先交流一下。
谁会解决?(指明学生上前面给大家讲解)
生1:我来讲一下360×52+480×36这个算式,可以把360看作36,52就看作520,就可以得到36×520+480×36,然后再应用乘法的分配律来解决。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讲解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把360看作36,52就看作520,我不明白。
师:谁来帮他再来解释一下?
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给360除以10,再给52乘10,这两个数的积不变,因此把360看作36,52就看作520来乘,这样就能运用我们所学习的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便了。
师:谁还想说?
生:我来说一下第9小题,把看作36×(48+51+1),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师:谁能听懂他的意思?谁还有补充?
生:48+51+1中的1是表示什么?是怎么来的?
师:谁来解释一下?
生:把最后一个36看作36×1,这样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了。
师:看来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已经把困难解决了,真了不起。
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自然真实的学习过程,但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有些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够,又不敢说出来,于是就一知半解地略过,教师也往往忽略这些学生的真实想法,于是导致这部分同學不能够掌握所学内容。作为教师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给学生说的空间和时间。我通过“你认为哪一道题目最难?”这一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遇到的困难题目,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然后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补充,有针对性地分析,在思辨中明确算理,在碰撞中进一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在练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中的练习,既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中选择学生平时出错较多和比较典型的题目,注意问题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既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是这样设计练习的:
师:接下来我们做闯关练习。
1. 你能一眼看出下面的式子用哪个运算律或性质比较简便吗?
12×(40-5) 25×125×8×2
325-126-741+2+3+4+……+7+8+9
420÷1425×48
生1:12×(40-5) 乘法的分配律
25×125×8×2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420÷14 可以应用除法的性质
生2:1+2+3+4+……+7+8+9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生3:25×48可以看作25×4×12 运用乘法结合律
生4:25×48还可以看作25×(40+8) 运用乘法分配律
师:看来一个算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的简便计算的方法。
2. 你会算吗?
出示:98+998+9998+2×3
师:自己试试算一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3表示有3个2,然后分别给98、998、9998一个2,就凑成整百、整千、整万的数。
师:看来大家不仅能够掌握运算律,而且而能够灵活地应用它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复习课就要让所有学生都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就要照顾全体学生,既要有基本的练习,也要有提升的练习。通过第一个闯关练习,让学生能够将基本的运算律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去,同时也有变式练习,尤其是通过25×48这个算式,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尽相同,最后通过“你会算吗?”进一步将运算律的应用更加灵活地呈现出来。
作者简介:
高春霞,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市新吴区鸿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