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劳动,为生命成长赋能
2020-06-27林少玲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5期
林少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注意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让劳动教育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赋能。
1.家校合作,让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
家庭,是推进劳动教育的第一站。我们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共同规划家庭劳动项目及评价办法,让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是劳动实践项目,要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可根据学生在家中的劳动达标情况,家校联动,共同评价,形成劳动奖励机制,以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
形式多样的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也能够让他们在劳动中享受创造的快乐,体验到劳动的辛苦甚至是艰难,学生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2.课程推进,让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
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开齐开足劳动课程。可以构建“普及+发展+拓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普及型课程要求人人参与,人人过关;发展型和拓展型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拓展提升。
学校的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必须规范化,而不能浮于表面。学生不能成为学习书本知识的“机器”,分数和等级也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强化劳动教育,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使学生改变对劳动的误解,战胜自我的懒惰,成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好少年。
3.整合资源,让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
社会,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大舞台。学校应该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如与周边的企事业单位、附近的公司和工厂,以及农村等,确立合作互助关系,建設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劳动生产活动、职业体验和志愿者服务等。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地,需要依托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格局。教育者应该有胸襟、有远见,让劳动教育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赋能,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