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式教学引入小学音乐京剧课堂的 策略探讨
2020-06-27褚辰霞
摘 要:本文以苏教版音乐教材中京剧选段《灯官报灯名》为例,结合其教学实录,以更好的实践适合小学生京剧教学的音乐课堂为目标,探索表演式教学引入小学音乐京剧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表演式教学;音乐课堂;京剧;小学生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肩负起继承者和接班人的这一历史使命,进而更好地推进高层次、更高目标的音乐教育改革。教育部将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但从当前京剧教学工作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开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京剧教学的水平,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尝试在低学段京剧教学中运用表演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学习京剧艺术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关的京剧基本知识,树立民族精神,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一、 设计理念
表演式教学是教师针对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课例,将课例内容创设成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课例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聆听京剧的习惯,营造有趣、生动的教学氛围丰富其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通过模仿、创造式的表演认识京剧人物,掌握相关的京剧知识并恰当地进行合作表演。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相互进步,从而提高京剧教学的质量。
二、 案例描述
笔者选用的是“苏教版”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京剧《打龙袍》选段——《灯官报灯名》课例。该选段喜庆、有趣、富有故事性,尽管简短,但仍然称得上是“浓墨重彩”。其囊括了京剧丑角、京剧念白、京剧锣鼓经等京剧元素,展现了京剧人物灯官生动、诙谐的形象。
本课通过“点灯”“猜灯”“报灯”“赏灯”等四个表演式教学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京剧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独特的表演技艺和伴奏乐器,实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实践表演式教学在京剧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效和高效。
(一)表演“点灯”——认识锣鼓经
京剧锣鼓经是由鼓、板、锣等打击乐器采用不同打击法组合而成的节奏,用来烘托主要人物的出场,表现舞台的气氛。锣鼓经在京剧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在设计教学导入的环节里,通过聆听锣鼓经的音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点灯”情境,引导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全员参与进来。在表演中熟悉灯官的人物形象,同时掌握京剧锣鼓经的知识。
教学片段1
教师:元宵节到了,当你看见漂亮灯笼挂满了街市,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高兴、愉快、兴奋……
教师:那大家能跟着音乐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表演出点亮灯笼的样子吗?瞧,京鼓也想表演了,它要和大家比比谁能按照音乐节奏点灯笼。(学生跟着京鼓一起表演,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感受热闹、喜庆的氛围)
教师:当京鼓节奏变快时,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灯笼越来越多。
教师:数百年前,在遥远的宋朝,有一位专门负责元宵节点灯笼的工作人员——灯官。他有一面神奇的“京鼓”。每当他用鼓棒敲响鼓面,就能点亮一盏宫灯。谁愿意跟着音乐的节奏来演一演灯官点灯的样子?(教师指导学生演奏京鼓,认识京鼓及其音色)
教师:除了这面神奇的京鼓,灯官还有很多神奇的乐器。它们一起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我们称为“锣鼓经”。锣鼓经一出现,灯官就会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时代做客。(学生认识锣鼓经并了解其作用)
学生在表演“点灯”的情境里跟着音乐尝试演奏京鼓,目的是启发学生感受热闹、喜庆的音乐氛围,同时认识京剧打击乐器。随后反复聆听“锣鼓经”,并在表演情境里体验故事情节的变化,将京剧历史背景时代和现在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时代隔阂,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京剧“国粹”的定义做好铺垫。
在表演“点灯”的巧思中,引导学生从聆听音乐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使其充分沉浸在京剧表演的氛围里。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热情,启迪思维,消除对京剧艺术的陌生感。同时培养学生律动的节奏感,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二)表演“猜灯”——认识“念白”
京剧“念”是指音乐性的念白。不是单纯地平铺直叙,而是有情感、有韵律、有节奏的语言。京剧念白大致分为“京白”“韵白”和“地方(方言)白”。京白是以北方话作为基础,以鼻尖音诗化,要求嗓音高亮、吐字清晰、干净、通透,讲究吐字的抑扬顿挫。马连良先生有一句名言:“念要像唱那样婉转悦耳。”由此可见,唱念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京剧的唱念都改成普通话,违背了京剧的发声规律,其韵味就不复存在了。
笔者在新授部分,运用对比表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京韵并指导他们如何发音吐字。
教学片段2
教师:这里十盏灯,灯官邀请我们玩一个猜灯的游戏。谁能按照灯官表演动作的顺序把对应的灯排列好?
“兔子燈、青蛙灯、绵羊灯……”(引导学生在熟悉的锣鼓经节奏里,尝试表演“猜灯”,并用学生熟悉的动物灯做铺垫。此处可以由教师先扮演灯官,再由学生扮演)
教师:这次“猜灯”游戏升级了,谁能按照灯官发出声音的顺序把对应的灯排列好呢?(学生初听京剧选段,启发学生感受京剧“念白”独特的字调、韵律和句法)
教师:灯官是怎么样发声和吐字报灯名的呢?谁愿意来演一演?(指导学生念出京剧上口字“灯”的韵母eng)
笔者在表演“猜灯”的情境里用动物灯替换了原本深奥、难懂的灯名,是为启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表演灯官“报灯名”,调动学生学习京剧念白的积极性。在聆听锣鼓经的基础上,做形象模仿、排列灯序、发声吐字、争当小灯官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分清团尖、上口音来体会京剧念白的韵律、节奏和语调,感悟京剧韵味的微妙之处,提升艺术鉴赏力。
(三)表演“报灯”——认识“丑角”
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脸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分析出人物的行当。鼻梁上抹一块小白粉图案是丑行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故又称其为“小花脸”。这种脸谱不全都是千篇一律的,小白粉的形状也分腰子形、桃形、枣花形、海星形等,用来划分不同的角色。丑角的脸谱装扮还离不开“髯口”,不同的髯口搭配不同形状的小白粉,让每一个丑角拥有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它独有的脸谱特色,深受剧迷们的喜爱。丑角的服饰代表了人物的身份,扮演时必须遵守规则——“宁可穿破,不能穿错”。丑角还分为文丑和武丑,其中文丑还细分为方巾丑、苏丑、袍带丑、茶衣丑、邪僻丑、老丑等数门。袍带丑,也可叫作“官丑”。这一类型,都是做官的,其本意是在讽刺封建官场中的罪恶,但丑角的表演基本以诙谐有趣为主基调,所以也不全是奸佞之人,也是可以表现幽默机智的正面人物的。我们的“灯官”就是个有趣、可爱的“袍带丑”。京剧行当的划分还体现在“做”功的规则、规范中。丑角的做功身段讲究“缩、小、绵、软、巧”,比如上身微躬、八字步出腿抬脚等。
笔者在教学生成部分创设“报灯”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即兴表演,让学生获得对京剧“丑角”脸谱、做功等知识的吸纳和总结。
教学片段3
教师:灯官要如何打扮自己?要穿什么样衣服呢?(引导学生总结京剧丑角脸谱、服饰的特色)
教师:有了这样特殊的打扮,谁愿意跟着音乐来演一演灯官报灯名的样子?(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演,要求跟着音乐节奏)
教师:皇上看到灯官有趣的打扮和精彩的表演,会如何呢?(启发学生通过表演皇帝的角色,感受京剧角色的差异给表演带来的不同)
教师: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皇上和灯官用京剧的方法来表演这一段内容。(教师示范京剧丑角的基本功表演,如选段课例出现的走台步、踢腿、抖水袖,引导学生用所学京剧程序化的动作将灯官的形象表演出来)
在学生眼里,京剧元素中最熟悉的莫过于“京剧脸谱”了。笔者从京剧脸谱、服饰的特点出发,启发学生运用创造性的表演来丰富灯官的人物形象。巩固丑角诙谐的形象,加深他们对京剧的喜爱程度。随后通过即兴表演,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京剧做功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能力。鼓励学生用程式化的表演来刻画灯官,提升表演的效果。
(四)表演“赏灯”——展现“京剧”
合作性的表演是检验整节音乐课的教学成效,引导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感悟,并使学生在合作中锻炼分工、编排的能力,提升音乐核心素养。此“赏灯”环节亦如此。
笔者巧借参加“元宵节”演出的契机,激发学生合作表演的热情,鼓励他们用合作表演的方式展示本节课所学并给予肯定。
教学片段4
教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元宵节马上就要到了,表演京剧选段《灯官报灯名》正合适。老师想邀请你们参加演出,你们愿意吗?
学生:愿意。
教师:同学们两人为一组,自分角色(灯官、皇帝),然后拿出道具装扮好自己。
表演就要开始啦!请同学表演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1. 表演的同学在台上表演时,其他同学要安静的做小观众。2. 要跟着音乐节奏进行表演,注意自己的念白和动作。(学生跟着音乐完整地表演京剧选段《灯官报灯名》)
通过京剧选段《灯官报灯名》的合作表演,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鉴赏力,检验教学成效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京剧表演的感悟,促进学生更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的发展。表演时,学生分工合作、协调关系、相互帮助,既锻炼了组织能力又突显出京剧表演的特色,让京剧教学不再流于粗糙乏味的形式,而更注重深层次的思考。
三、 总结
1. 创设表演内容的情节设计时,必须符合京剧文化背景的需要——将音乐性、舞蹈性、文学性等元素相结合,服务于京剧教学目标的要求。2. 教师应合理组织讨论、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模仿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做好京剧知识的积累。3. 必要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课前准备道具,查找相关京剧素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習京剧的积极性。4. 面向全体学生,力求真实、有效和高效的教学设计。
实践证明,表演式教学引入小学音乐京剧课堂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教师只是引路人,通过创设表演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打破“听不懂”“看不懂”的教学困局,让学生学有所得,演有所获,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的势态。为传统音乐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教学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旭东.巧用故事 演绎精彩: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故事开展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9(23).
作者简介:
褚辰霞,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