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角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策略
2020-06-27许雅玲
摘 要:立德树人的提出要求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挖掘德育资源,采取多样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此要求的指导下,本人发现部编版教材中的革命教育题材作品较多,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本文中,本人将从审美角度,就如何借助革命传统题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美、欣赏言语形式美、理解文化内涵美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革命传统作品;审美角度;革命传统教育;实施策略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主编陈云先生在介绍这套教材的时候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坚守“文道统一”的原则,挖掘融语言知识、思想价值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以此在实现语文教材育人价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发展。语言知识、思想价值的结合点,落脚在了审美上。分析部编版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此套教材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分量,且,革命传统文章的呈现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五四运动以来,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追求民族、解放和自由的作品的过程中,受到其中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核的熏陶,使学生在感知人物形象、体验故事场景、理解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受到美好精神品质的熏陶,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提升道德素养,逐步地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审美人。基于部编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尤其是革命传统作品的特点,我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以审美为视角,驱动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美、欣赏言语形式美、理解文化内涵美,用美滋养学生,实现革命传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一、 融合思想情感与文学艺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美
革命传统作品中无一不刻画着性格鲜明,精神隽永的人,这些人的存在,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人的某些精神特质。而且,在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学生首先要品味地文本的语言。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革命传统作品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特质,感知人物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一般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
(一)关注细节,体会人物品质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革命传统题材的作品,无一不有着动人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审美的对象。细节显真章,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会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找出细节描写内容,细细地品味人物形象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
以《军神》为例,这篇文章,按照求治——术前——术中——术后这四个部分,描写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重伤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出了“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感知到人物美,为革命烈士身上美好的品质所熏陶,我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找出描写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在此要求的指导下,学生投身到文本中,对“平静地回答”“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使劲”等词汇进行勾画,通过在大脑中描绘相应的画面,感受到刘伯承在接受手术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从而体验到他身上所带有的坚强的品质。
(二)补充文本,加深人物理解
革命传统有题材的文章是作者对革命者一生的展现,是用心书写出来的。受教材版面的限制,我们无法面面俱到地对某一革命人物进行全面的认知。在阅读教材中节选的文章的时候,学生会受到篇幅的影响,或者断片取义,或者机械阅读,无法建立度革命人物的深刻认知,影响受到美好品质的熏陶。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采取补充文本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与人物相关的其他内容,以此丰富阅读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切身地体验到革命者身上的美好品质。
比如,在组织《难忘的泼水节》的时候,我为学生推荐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夜的工作》《周总理的睡衣》《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些文章,旨在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自主地建立生活俭朴、辛勤工作、平易近人的周恩来总理的形象,为周总理身上的美好品质所熏陶。
二、 融合语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欣赏语言形式美
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运用语言内容,是广大教师首先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革命传统题材作品的呈现,无法脱离语文学科教学的此目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作品价值的熏陶,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因此,我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会结合语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指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语言形式美。
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这是一篇红色教材,也是一篇回忆录。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通过回忆父亲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与敌人坚决斗争的情景,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镇静、处变不惊、坚贞不屈的品质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围绕这篇文章描绘的场景,采取“词句段运用”的方式对学生進行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通过欣赏语言形式美,塑造李大钊英雄的人物形象,感受到李大钊身上的精神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比如,在阅读李大钊同志被捕的段落的时候,我指导学生先自读文本,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学生找出了“不慌不忙”“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枪对着我和父亲”“满脸横肉”等词语。根据这些词汇,我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分析这些词语的内涵。联系文本内容,同时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与“我”的表现做对比,展现父亲的处变不惊;与敌人行为的对比,体验父亲的沉着与镇定。在学生感知了语言内涵之后,我要求他们继续反复朗读文本,切身地体验父亲的大义凛然。
因为教材中呈现的革命传统题材的文章,其中刻画的事件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甚远,不少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同身受,影响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导致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实施受阻。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带领着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当时,切身体验。因此,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还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小英雄雨来》动画片,以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在直观的场景驱使下,穿越时空,建立对故事发展的整体认知。而且,在鲜明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情节的感知中,学生会边看边思考,对雨来身上所具备的美好精神品质进行探究,自然而然地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三、 融合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美
众所周知,革命传统题材的作品大都是选取真实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的描绘的过程中,作者们往往使用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从而表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賦予文本以人文价值。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革命精神早已过时,大量地讲述革命精神,会挤占知识教学的时间,导致学生无法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导致语文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部编版教材中选取的革命传统题材作品,集语文知识和人文内涵于一体,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师要切实地立足该题材内容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手段,引导学生透过知识挖掘文化内涵,体验到文化美,自然而然地实现革命传统教育。在组织革命传统题材教学的时候,为了驱动学生从“小我”走向“大我”,我尝试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驱动学生积极思考,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文化内涵,塑造良好的道德认知。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这篇文章描绘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使学生建立对这篇文章主题的认知,我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觉得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在这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经历,畅谈读书。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他人读书观的认知,建立对读书的不同理解。如此不同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建立对文本内涵的深刻理解,感知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树立国家意识。
再以《小英雄雨来》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围绕雨来这个人物形象我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通过文章的描写,在你的心中,雨来是一个怎样的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你们觉得抗日战争时代对雨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雨来的身上学到什么呢?在这样的问题驱使下,学生会发散思维,细细地分析文本,感知雨来身上的美好品质,感受时代的影响力。同时反思历史,立足当下,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总之,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以革命传统题材的作品为切入点,找到知识教学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契合点,在融合思想情感与文学艺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美;在融合语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语言形式美;在融合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美,使学生在美的感知过程中,受到革命先烈身上美好品质的熏陶,指引生活,塑造良好的道德认知,为提升道德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飞燕.浅谈革命情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扎根[J].小学教学研究,2018(36):83.
[2]苏海峰.润“德”细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和体会[J].小学教学研究,2018(8):37-38.
[3]陈德兴.小学语文革命题材课文教学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8,4(3):230-231.
[4]谢转红.探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8(8):20-21.
作者简介:许雅玲,福建省泉州市,福建泉州鲤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