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话题的构建策略
2020-06-27曾庆媚
曾庆媚
[摘要]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要有有效话题的引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抓住文本题目、关键词句和课堂生成等构建对话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同伴等进行多元互动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将阅读对话推向深入,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对话话题;建构策略;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3 8-02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指出,对话是人类生存的本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之一,它离不开对话。只有依托对话,才能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高学生生存的技能和本领。有效的对话离不开有效话题的引领,否则阅读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将有效话题构建作为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寻求能够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话题,使阅读教学向纵深发展。
一、沉潜题目,打开对话话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对文本题目视而不见,或一笔带过,或浅尝辄止,严重浪费了文本题目在构建对话话题中的作用。文章题目对于文本而言,是眼晴;对于学生而言,是进入文本的首要环节。因此,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沉潜题目,借助题目打开他们对话的话匣子。
(一)解题,聚焦文本内容对话
文章的题目常常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高度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透过文本题目,我们能够从整体上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解读题目,通过多样化的解读让学生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有所感知,以激发学生对对话的期待。
例如,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根据文章的题目,我引导学生围绕两个话题进行对话。首先,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认真读读文章的题目,大家来猜一猜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学生很轻易地就说出课文的内容。接着,我将话题延伸开来:“写小学可能写些什么呢?是否和大青树有关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分别从宏观、微观上构建话题,引导学生凭借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对文本内容进行猜想,从而使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期待与文本进行对话,大大提高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针对性、目的性。
(二)研题,紧扣文本情感对话
如果将文章比作一个有血肉的生命,那么情感就是这个生命体的血脉、灵魂。作者情感的表达无处不在,题目更成为凝聚作者情感的载体。在研究题目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紧扣情感脉搏,提出有效的话题,使学生倾听作者内心情感的声音。
例如,教学《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我们可以扣住题目中“美丽”一词,引导学生进行研读,让学生认识到“美丽”不仅高度概括出西沙群岛的特点,而且表达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带着这种情感,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西沙群岛美在哪里,哪些地方表现出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读透了文章的题目,文本的情感自然而然就浮现出来。带着对文本情感的揣测进入文本,学生的对话意愿自然就变得强烈起来,话匣子也得以打开。
二、推词敲句,架设对话支点
文本好似一棵大树,词语和句子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对文本这棵大树而言,一枝一叶可谓是“总关情”。这就需要我们基于词句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展开深度对话。
(一)让关键词语成为对话的燃爆点
字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自古以来,我国作家就注重推敲词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与关键词语对话的意识,抓住具有高度概括性、内涵丰富、含义隽永、情感凝重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深入的对话。
例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时,我抓住“总也”一词构建对话:“小朋友们,‘总也是什么意思?试着用‘总也说一句话,进一步理解它的意思。”在学生理解后,我将话题延伸开来:“课文中的老屋总也倒不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呢?”
抓住“总也”构建话题,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是完成整体感知。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概括围绕老屋作者所写的几件事。因为小猫要避雨、老母鸡要孵蛋、小蜘蛛要织网,所以老屋总也倒不了。二是解读老屋形象。通过对老屋一次次想要倒下又一次次站起的感悟,学生感受到老屋的善良、乐于助人、慈祥体贴等特点,进而体味到美好品质所滋生的真情与快乐。
(二)让关键句子成为对話的导火索
在文章中,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往往对句子进行精雕细琢,锤炼一些关键句子。这类关键句或总领文本内容,或对文本进行总括,或传递文本的主题思想……抓住这些关键的句子,就好比找到对话的导火索,能够引燃学生对话的热情。
例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我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引导学生对话:“这一句话在文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结合文中几个诗节的内容,聚焦“爱心”,理解句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又对话题进行扩展:“如果用一个词作为雷锋的代名词,你会选择哪个词语?由此可见,最后一句还有怎样的作用?”
抓住这个关键句子展开教学,既完成对文本各个诗节内容的对话,又引领学生围绕话题探寻文章的主题思想,强化学生对文本关键句解读的意识。
三、捕捉生成,创造对话机遇
阅读教学与一般的活动不同,它既有一定的预设性,又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因此,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深入解读教材,研究学情,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抓住对话机遇,使学生经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地。
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加上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对话障碍,从而在课堂上发出“嘀咕声”。这些障碍如果得不到重视,将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巧用“嘀咕声”,则能将对话推向深入。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有一个学生面对小鸟的建议,发出了一声嘀咕:“小鸟有翅膀,可以飞翔天空,井底的青蛙怎么跳出来啊!”听到他这样说,我灵机一动:“是啊,这真是一个难题。请你为青蛙策划一个跳出井口的方案。如果它跳出井口,他会看到怎样的世界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正是利用学生课堂上发出的“嘀咕声”,引导他们进行方案策划。“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引发学生和跳出井底看到世界后的青蛙进行对话,从而深化学生对《坐井观天》寓意的理解。
同时,阅读课堂还会出现很多生成的情况。例如,对话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学生自身原因形成的认知困惑等,这些都是对话的资源。只要教师运用得当,善于捕捉,就能够使阅读对话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积淀的重要路径,也是学生阅读素养发展的主阵地。阅读教学有效性离不开有价值的对话,对话又依托有效话题的构建。只要教师能够在实践中保持一颗匠心,寻求多样化的策略,阅读课堂就必然能够“声声入耳”。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