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童诗 津润童年

2020-06-27倪成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童诗个性想象

倪成萍

[摘 要]童诗充满童趣、童真,受到儿童的喜爱。统编教材在低年级选编了大量的童诗,满足了学生阅读童诗的要求。在教学童诗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写作、链接生活、展示真我等,使学生走进童诗的世界,读童诗、悟童诗、写童诗,张扬他们的个性,释放他们的激情,从而使他们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童诗;想象;生活;个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6-0027-02

童诗,可谓诗中的精灵、天使,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富于灵气和纯情,洋溢着盎然的童趣。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说:“我们应当在中小学校大力推行诗教,让儿童诗、童话诗、科学诗、朗诵诗占领校园,让学校响彻詩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儿童诗教学,为纯真的小诗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徜徉在童诗的天空中,走向诗意人生。

一、阅读,掀起童诗的盖头

(一)赏读引路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想让学生亲近童诗,就要想方设法开展各种形式的赏读活动,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在教室后面的墙报上开辟一个“诵读角”,将师生共同收集到的优秀童诗展示出来。同时,在早读课、课前三分钟等时间,让学生读一读,学一学、记一记;学生也可以在闲暇时间自由欣赏、诵读,以营造出浓浓的读诗氛围。另外,根据低年级教材中有不少儿童诗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童诗欣赏课。在欣赏课上,教师可以将童诗与音乐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前,播放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把学生带到雷锋的世界,让学生的情感与诗歌的情感产生和谐共振。教师也可以将短小有趣的童诗跟美术融合在一起展开教学。如,在教学《欢庆》这首童诗时,我让学生尝试给诗配画,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教师还可让学生画一画周围的景物,想想它们会怎样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并模仿课文为自己的图画配上小诗。教师还可以采用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引领学生顺利地进入童诗情境中;还可以根据教材文本内容收集同一题材的诗,让学生听、读,并理解、感悟。如,教学《“红领巾”真好》的时候,穿插金波的《鸟儿的生命》《白天鹅》等,让学生受到诗歌的熏陶、洗礼,让诗歌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发芽、生长。

(二)品读入门

鲜明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只有用形象、凝练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因此,读诗是需要细细品、慢慢尝的,在反复地咀嚼中体会诗的神韵。然而,学生却不知怎样去品诗,所以我们要给予指导,传授品诗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读”占鳌头,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读诗歌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音量、速度、停顿、语气来读。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弱,往往不能处理好诗中的停顿,因此,我们可以让他们自由读,体会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不同停顿,再试着与同桌找一找停顿、说一说理由。童诗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妙,教师更应指导学生细品慢嚼。如,梁上泉的诗歌《太阳》,用了“跳、冒、叫、闹”等动词,为我们勾勒出了充满童趣的可爱的太阳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生机勃勃的黎明。通过品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有自己的理解,并用自己的方法来读诗。

(三)诵读动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童诗的节奏、韵律、反复、摹声等表现手法,使其具有律动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感悟诗的这种韵律,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诵读。在口诵心惟中,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全班朗读、个人诵读、小组比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更使学生兴趣盎然。朗读中,他们往往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注意节奏以及语速、轻重音等。在诵读中,学生不仅品味了作品的韵味,而且还感悟了作品的神韵,探寻到作品的美。

二、放飞想象,激活写作的春水

(一)依托教材,展想象之翼

儿童诗的创作要有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美感。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童心是梦幻的,儿童是张开翅膀飞翔的小精灵。现在教材中有很多联想丰富的诗歌。经常朗读、吟诵这些诗歌,能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让他们迈入多彩的想象世界,浮想联翩,并产生写作的欲望。如,在教学《欢庆》这首童诗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比比谁想象的图画更美。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迷人的诗的情境中。当他们陶醉其中乐而忘返时,教师让学生试着用简单的诗化的语言描写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彩霞献上五彩的锦缎,小溪哼着欢快的小曲,柿子挂起红红的灯笼,大山披上金黄的盛装……”

(二)因势利导,抒想象之怀

鲁迅在谈到儿童的想象力时曾说:“孩子常常会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面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儿童的眼睛未经世俗成见的污染,他们的心灵似水晶般澄澈透明,他们的情感如彩虹般绚丽多彩,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世间万物交流、对话。对着天上的一轮圆月,他会喊:“嫦娥姐姐,我请你吃个大月饼!”看着水中摇晃的月影,他会问:“月儿月儿,你喝了多少桂花酒?”这种可贵的想象力,我们绝不能视为“幼稚”“无知”,而应该切实地加以呵护、赞赏。我们可以开设专门的童诗写作指导课,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师在黑板上写“春天”一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并填下表:

通过表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诗心得以唤醒,张开了诗眼,诗情自然倾泻而出。由此可见,只有开放学生的视听、张扬学生的个性、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才能激起想象的一江春水,才能让文字在笔尖尽情流淌,才能掀起童诗写作的大潮。

三、关注生活,连接诗情的源头

(一)给一把钥匙——生活是诗

每个儿童天生就是诗人,需要我们奏响他们内心的琴弦,掘开他们的写作源泉;同时,还要教给他们观察与发现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导他们捕捉诗歌的灵感,找到诗歌的意境切入点。自然界的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叶一花在儿童的眼中、心中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像谜一般地吸引着儿童,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童诗表象。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触摸自然,和自然对话,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而感受最深刻的景象。如,春日松软的泥土、夏日瑰丽的晚霞、深秋寂寞的落叶、寒冬呼啸的北风……这一切能激起学生神奇的想象。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小诗让学生诵读,也可以自己写一些生活小诗,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诗,生活便是一首美丽的小诗。有一次,雨后初晴,一群男孩子在水坑边扔石子玩,水花四溅,喧哗一片。教师便把他们说的话以短诗的形式记录下来,读给他们听:“我和同学来玩水/扑通/小石子洗个冷水澡/哗啦/大石子也来凑热闹/哎哟哟/顽皮的水珠呀/你练跳高/怎么跳到我头上。”他们笑了——有羞涩的红云浮在脸上,更有智慧的火花在燃烧。经常的熏陶,使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好习惯,写作的火花自然而然迸发出来。

(二)赏一路风光——诗即生活

家庭中、校园里、社会上,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们用探求的小眼睛看世界,更是用纯真的心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几句小诗,便是他们丰富多彩童年生活的写照。比如,在找春、画春、写春、赞春的系列活动中,学生用心灵拥抱生活,写作出一首首生动活泼的小诗。

春雨

春姑娘哭了/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是谁欺负你了/哦/原来是粗嗓门的雷公公/把你吓哭了。

诗作虽粗糙,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让人深为感动。这种对美的向往与热爱,必将给学生带来新鲜而持久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的情操,让稚嫩的童心绽放出一簇簇灿烂的童诗之花。

四、展示真我,浇灌童诗的情感之花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要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教学生写诗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内容,再以诗的语言、诗的形式、诗的想象去描绘、表达。比如,一个学生发现黑板报被破坏了,心里很难过、伤心,于是写下了《哭泣的黑板报》:“我们班的黑板报/是个大花坛/里面种着美丽的花/碧绿的草/参天的大树/还有一个个可爱的字宝宝。/可是今天/黑板报被涂得乱七八糟的/她伤心地哭了/如果把你的脸也涂得乱七八糟/看你伤心不伤心?” 虽然诗是幼稚的,也许根本还谈不上是诗歌,但那份对班集体的热爱,对不良行为的谴责之情却在几行小诗中真切地流露出来,这不正是“我笔写我语,我语表我心”的最朴素、最真切的体现吗?

写诗本来就是轻松的、自由的,是学生心灵深处对这个世界、对生命的感悟。记得一位诗人说过:“让鸟飞去吧,它一定会唱得更好。” 让我们开启学生的视听,放飞学生的梦想,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养料与挥洒灵慧的空间,这样我们会惊喜地發现儿童就是童诗的春天。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童诗个性想象
又甜又脆的童诗
快乐的想象
童诗对对碰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