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与面向未来
2020-06-27李鹏
我们既要教育孩子追求真善美,也要让他们辨识假恶丑,明白假恶丑是社会硬币的另一面。每个学生最终都得离开相对纯洁的校园,走向更加复杂的社会。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人,这样的人应该对规则有天然的敬畏,对师长有起码的尊重,对该受的惩戒有正确的认识和较好的承受力,等等。
和一些老班主任聊天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是“白眼狼”、没良心,考上好大学之后很少有人回来看望老师;反倒是当初那些成绩差的、比较顽劣的孩子多半记得老师的好,时不时还会回校或者到家里感谢老师当初对自己的严格教诲。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一般会问他们这样—个问题:请你们自己好好回忆一下,中学三年,作为班主任你们究竟为那些所谓的“白眼狼”做过什么?听到这个问题,他们往往先是一愣,沉吟半天,最后多半会挠挠头,还真是没做过什么。但是他们品学兼优,既不违规乱纪,也不敷衍学习,从不让老师操心,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呀?
我又问:你们曾经想过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吗?你们曾经问过他们需要老师做点什么吗?他们纷纷摇头。我说,我们的教育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优秀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做班主任的,往往是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了极少数顽皮学生的身上,既没有精力也没有想过为其他更多的学生做一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事情,而是任由他们自由生长。除了这些,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问题呢?
曾经在某刊物看到一个感人的案例:某年轻男教师为了转变一个非常聪明、有潜力但是又特别懒散、没自制力的男生,除了上课外,还和男生一个多月时间形影不离,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这个孩子犯一些小错误后也不会像其他同学一样被严格惩罚,而是简单认个错就轻易放过,一再宽容、慢慢感化,终于让他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后成绩飞涨。作者将其作为经验之谈、视为得意之笔。窃以为,这样的敬业精神的确可嘉,但这样的偏执做法不可取。我在想,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班里其他的学生得到了这位班主任什么样的关怀和教育?他在为一个学生尽责的同时是不是对其他学生有失职之嫌呢?
请所有的班主任不要忘记了:我们首先是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其次才是某个学生的班主任。教育必须面向全体,无论是在設计活动还是在制定规则的时候,都要考虑多数人的权利,考虑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成长。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太多班主任的大部分精力被极少数的“问题学生”所耗费,我们的爱心、耐心、苦心、匠心全部奉献给了他们,而与此同时,则无意间忽略了同样需要爱心与关注的其他学生。
这么说并不是说要放弃某些孩子,也不是说不要因材施教,而是说当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仅仅是为某个学生服务的时候,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失公平,而且效果未必好。就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例子,如果这个学生不是“聪明又有潜力—而是“资质平平”的话,这位老师是否会对其煞费苦心?而当我们的规则仅仅是为某个学生量身定做而不是面向全体的话,其他学生也许会有些许不平:他又不是需要特别照顾的个体,凭什么他犯错时老师可以大开“绿灯”,而到了我们这里就要严加惩罚呢?如此—来,教育的成效自然会大打折扣了。
很多相关调查结果都显示,学生们对教师最看重的品质就是能否一视同仁,他们特别在意一个教师能否公平对待学生,这一点甚至比学识、教学水平的要求还要高。如果我们对某个学生因材施教、格外关注时,是否考虑过其他学生的主观感受?这种做法甚至有可能让其他学生产生这样的恶意揣测:该老师是否拿了某位家长的好处,要不然为何总是对某同学偏爱、照顾有加呢?另外,这样不计成本、罔顾公平的做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可推广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而且还有—个问题,从这个孩子的角度考虑,如果总是被教师另眼相待,对他的成长未必是件好事,因为他很有可能慢慢被其他同学视为异类,甚至被孤立。这样的结果对老师来讲是缘木求鱼,对孩子来说就是得不偿失了。
另外,既然是基础教育,就要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在老师中间经常存在这样的论调:你别管学生以后怎样,你先把当下管好就行了。于是小学教师说,先把当下凑合着,送到初中再说,其他的管他呢;初中老师说,先把眼前应付下来,送到高中再说,其他的管他呢;高中老师说,先把现在的问题解决了,送到大学再说,管他以后如何呢。
于是乎,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学生明显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习惯、人品等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只要能勉强维持班级秩序就不闻不问;另一种是确实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只在意当下顺顺当当、服服帖帖,管他是配合演戏还是痛改前非,管他是真服假服。而第二种,当我们把眼光只是盯在当下的时候,手段往往就会出问题,效果也未必会好。
前面提到的老师真的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为了改变一个孩子,有点“抛家舍业”的拼劲。但是这会给该生,甚至包括其他在一旁“观看”的学生造成多种错误的认识:第一,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这个世界一定会有人像父母一样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地来为自己服务;第二,一个人其实可以不用遵守集体(社会)的规则,因为规则可以为我而随时改变,规则只有得到我自己认可的时候才有意义;第三,当自己犯错的时候,只要说几句好话就可以躲过惩罚,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地执行规则。那么,我们做这些努力、下这些功夫到底是帮学生呢,还是害学生呢?如果有一天学生离开校园,发现社会根本不是老师所教育的那样,那个时候他会不会怨恨我们?
我认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样的担心也不是杞人忧天。我们既要教育孩子追求真善美,也要让他们辨识假恶丑,明白假恶丑是社会硬币的另一面。每个学生最终都得离开相对纯洁的校园,走向更加复杂的社会。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人,这样的人应该对规则有天然的敬畏,对师长有起码的尊重,对该受的惩戒有正确的认识和较好的承受力,等等。以上这些品质、道理,不能等他们进入社会后才良培养,碰了钉子才慢慢懂得,而是在中学阶段,作为这些即将成为成年人的学生的老师,我们就应该让自己的教育尽可能地与社会接轨,那样才可能让他们未来少走弯路、少受挫折。
[李鹏,陕西省西安市航天中学]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