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教、多元学、显性评”的教学尝试
——以初中生物学“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一课为例
2020-06-27■张蕾
■张 蕾
如何在初中课堂中落实对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近期,笔者所在的南京市雨花台区初中生物团队开展了基于“教”“学”“评”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行为改进,创新提炼了课堂教学的三要素:精准教、多元学、显性评。笔者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精准定位理念和行为
“精准教”是指要准确定位教学理念与行为。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针对学情对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进行准确的分解。据此,笔者对教材及学生的学情进行了“精准”定位。
(一)分析教材学情。
教材方面。“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是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中的最后一节,属于“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课标要求为: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生命的诞生、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学说的学习,对生命诞生的过程、进化的原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该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回归到人类自身的起源和进化研究,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本节包括了“人类起源——人猿同祖观点的形成”及“人类进化的历程及特点”两部分内容,层次鲜明清晰。本节内容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树立科学的人类进化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学情方面。八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对生物学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但科学思维能力,如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演绎的能力等还有待提高。
(二)确定教学目标。
以“精准教”为基础,依据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需求,笔者设定了立体、清晰、可检测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1.学习目标: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概述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制作人类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形成关于人类进化的科学的生命观念。
2.重点: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概述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3.难点: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形成关于人类进化的科学的生命观念。
二、多元活动提升素养
“精准教”主要体现在备课阶段,而“多元学”则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多元学”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样化,注重自学、互学、展学等多种学习活动的深度融合,将学校内外、学科内外、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融合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这节课,笔者以一段海洋中的低等生物进化到高等人类过程的动画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回顾了生物进化的四条规律,对本节内容进行过渡,启发学生思考人类的进化历程。
第一部分内容为了解人类的起源——人猿同祖观点的提出及证明过程。笔者以教材中黑猩猩表情及动作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将思路引至现代猿与现代人的联系比较上。之后,科学史呈现——林奈、赫胥黎两位科学家的观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接着,两个资料的呈现——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人猿同祖的观点。这个过程既能体现之前学习中涉及的比较研究、化石证据等对研究生物进化过程的作用,又能体现生物研究的科学性,让学生认同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证据。笔者将资料直接交给学生讨论分析并交流,注重了自学、互学的深度融合(图1)。
在第二部分——人类进化历程的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学生分组汇报课前搜集的关于四个进化历程的资料。对于较为简单清晰的学习内容,笔者放手让学生课前查阅完成,将校内外、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融合到学习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体现了“多元学”的理念。学生在查阅、搜集、归纳、展示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力、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综合素养都得到了提升。第二个活动是在这节课的最后,在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后,制作“人类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并展示。笔者提供了古猿和人类进化的四个历程图、现代人脑容量的变化、进化环境背景等彩色打印的资料,提前让学生准备了剪刀、胶棒和荧光笔等工具,两人一组,合作完成任务。
在活动中,学生分工配合完成,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在细节的处理上,学生也处理得很不错。例如,提供的材料中有“古猿”和“现代人”,对这两个贴图的处理体现了学生对人类进化历程的完整认识;又如,对脑容量的变化,学生在实际贴图的过程中,因为头部大小的区别不大,部分学生更细致深入地理解到,面部由凸到平、牙齿逐渐回缩等也是进化中的细节变化;再如,进化环境从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变化等。这个活动虽然耗时较长(约15至20分钟),需要学生自己剪贴,但实践证明,“粗糙”的资料有更好的开放性,“多一点放手”换来了学生的“多一点提升”,多幅优秀作品由此而诞生。
三、显性评价定向矫正
“显性评”是指凸显评价对学习的导向与矫正功能。课堂教学关注基础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每一个教学活动、每一节课、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应有可见的学习反馈、理性分析和矫正措施,把显性评价落到实处。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重要的内容阶段呈现了可见的学习评价活动。例如,在了解了“人猿同祖”观点,现代人与现代猿的共同祖先为“古猿”后,笔者呈现古猿生存图片,让学生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古猿向现代人和现代猿两个方向的进化。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是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也是对之前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灵活运用,笔者在学生回答中理性分析,及时纠正。又如,在学生了解人类进化的四个历程后,笔者增加“小小考古专家”环节,判别“北京人”和“汤山人”的所属阶段,及时对学生关于四个阶段特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再如,在制作“人类的进化过程”示意图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问题:将古猿黏贴在了草原环境中,将古猿标注为“南方古猿”。对这些细节,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及时提醒,并启发其他学生纠正,在师评和学生互评中,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整节课把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把显性化评价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上,笔者将本节课的两项主要教学内容,即“人猿同祖”和“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贯穿成教学主线,并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呈现。板书的版面设计上,与学生贴图活动的版面相呼应,力求通过清晰的板书,促进学生的理解(图2)。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在常态教学中是一节知识点较简单的、不太出彩的课。经过对学科素养的深刻理解,对课标的深入研究,对教材的深度挖掘,笔者将“精准教、多元学、显性评”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堂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