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英语教学中课堂激励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6-26甘露
甘露
摘 要: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国际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英语是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如果你想迈向国际化的舞台,那你必定要学好英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逐渐提倡英语的学习,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对于我们来说属于第二语言。第二语言的学习最好从低龄开始学习,因为年龄越小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干扰性也就越来越弱。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人去学习英语关键在课堂,课堂是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激励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但是现实情况中,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中课堂激励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旨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激励;策略探究
学习英语不像学习其他科目,学习英语的实质是一种不同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俗来讲是属于一种技能的学习而非单单指理论的学习。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的国情深受我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思想以及应试教育等的影响,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虽然从心理学上来说,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但还是有很多小学生胆怯羞涩。因此,上述原因都决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教师去激励和鼓舞。要想使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激励至关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思想严重,课堂激励方式单一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已经影响了很多代人,所以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着新课改,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教师仍然固守著应试教育的理念。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小学英语教师仍然掌握着课堂评价的主动权,即教师单向评价学生。除此之外,有的小学英语教师自身对课堂激励评价就存在片面的认识,导致其在课堂上出现不恰当地使用课堂激励策略,有的评价太浮夸,甚至对于那些说错的学生还是一味地进行鼓励。所以这些小学英语老师的课堂上很少出现学生之间互评或者学生评价老师的现象。
(二)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热情
小学生正处于十分感性、好动、自制力较差的阶段,所以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去学习。小学生正处于贪玩的年纪,他们对学习经常是“三分钟热度”,很难持久下去。然而英语的学习是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所进步,像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态度是很难学好英语的。其实很多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对英语很感兴趣,但是由于英语是外来语言,不像母语那样好理解,所以碰到难题时,他们就会开始放弃,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进度和深度。
二、教学策略探究
(一)转变教师观念和课堂激励方式
要想解决五年级英语教学中课堂激励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解放思想是前提。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应该因人而异,应该坚持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要真诚地关心学生,做到客观公正。英语是一门语言课,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身临其境。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总结出合适的课堂激励方式,注重情境教学,营造学习氛围。
(二)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这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小学教师的难题。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兼顾音乐与影像以及动画等特点正好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将小学英语教材里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可以看到的画面。通过将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学生能够比较直观清晰地理解所学知识。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在目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激励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障碍等,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知识,将其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披荆斩棘,更上一层楼。小学英语教师也要善于抓住这一点研究出属于自己的课堂激励方法,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在英语课堂的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参考文献:
[1]陈婉琳.熊德信.课堂即场评价型教学评析与启示一-以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教学艺术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2]胡小妮,黄秦安.对数学提问环节实施科学即时性评价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10,(7):1316.
[3]蔡伟.教师课堂评价质量标准研究[J].教育科学,2007,23(5):43-47.[4]嵇建中.从实例透析小生心理[J].广东教育?综合,2009,(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