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互相融合
2020-06-26邹志平
邹志平
摘 要:基于新课标改革的总体目标来看,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小学体育教学是强健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体魄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的能力上是不同的,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要将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相互融合,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挫折教育;赏识教育;融合研究
随着目前社会上的竞争压力的增大,小学生的学业和学习任务也是非常的繁重。有的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心理负担,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也不成熟,因此,受挫折的能力也是相对薄弱的,而体育教学正是针对学生的健康进行的教学,但是它不仅仅是身体素质上的教学,在心理上也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受挫折能力的培养,并结合赏识教育建立起学生的心理防线,均衡学生的心理负担,释放学生潜在的压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1 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
所谓挫折教育不是打击教育,而是让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学会如何去释放和解决当前的困境问题,让学生的内心更加的强大起来,通过挫折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对环境、困难的适应能力。
而挫折教育又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结合赏识教育同步进行,既要赏罚分明,还要让学生欣然接受,这是我们小学体育教学的难点问题。小学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体能素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基本素养提升的同时,要带动和解决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才是关键。恰恰体育教学又是能够直接反应学生基本素养的学科,所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和提升学生解决困难的决心的必要前提。
2 小学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优秀的表现或者突出的进步所进行赞赏,从而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鼓励,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
而在小學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如果长期进行挫折教育,对于身体素质较差或者协调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就会造成一定的打压。学生长期得不到鼓励,就会丧失信心,长期以往就会使得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敢表现,甚至出现抵触和排斥的心理。而适当的鼓励和赞赏,能够让学生获得认可,就会增加学习和锻炼的信心,增强自我认同感,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和心理健康的教学目的。
3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将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进行融合
小学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和互动性,体育教学中实现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融合策略有以下几种:
3.1 充分运用环境磨炼法,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
小学生正处在思想和认识发展的阶段,对待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而挫折教育就是能够让学生很好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心态,改正自己的劣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更高的目标。作为小学的体育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切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内容,开展一些挫折教学活动,例如,在平时体育课是多组织800米长跑运动,培养学生的耐力。教师要本着挫折教育的精神不能让学生在受一点小伤或者遇到一点困难选择退出或放弃,而是应该充分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生坚持下去,帮助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当学生坚持到最后的时候,教师应该为学生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进行赞赏,这样在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双重作用下,学生既能学会面对挫折,而能在收获积极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之后的胜利和喜悦。因此,对于学生培养和树立对自我的认知观念、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意识,是非常有效的。
3.2 充分发挥体育竞技的精神,以此激励学生
体育竞技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意志力。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接力等体育比赛。比赛是残酷的,竞技有输有赢。这是对学生面对挫折的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教师要通过体育竞赛,让学生明白不到最后一刻都有机会翻转,鼓励学生永不放弃,尽自己的全力。即使结果失败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3.3 通过榜样法促进学生的进步
小学生都是喜欢得到教师的表扬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从而促进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有效融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赞赏,使之成为全班学习的榜样,这样表现不好的同学就会在心理给自己施压,从而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不足之间的比较,奋起直追,从而得到教师的赞赏,最终实现全班的进步和优秀。
4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受挫折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心,从而达到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德孝.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合赏识教育理念之实践;新课程(小学);2018年07期;2.
[2] 楼红璐.试分析“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结合;科学导报;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