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课堂渗透学科经典阅读的必要性与方法探索

2020-06-24黄彩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8期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深度学习阅读

黄彩容

【摘要】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立足于教材,又以“大政治”观大胆突破教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经典书籍,让学科经典阅读深入渗透到政治课堂教学之中,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育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和终生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经典书籍;高中政治课堂;深度学习;学科思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充分优质的阅读是一个人获得强大精神力量的源泉。据国家权威发布的第十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同比2010年增长了一倍多。这是可喜的现象,也是国家大力倡导读书的结果,但与世界一些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美国每年图书阅读量人均约为21本,日本人人均约为17本,而全世界人均阅读量最大的是犹太人,人均64本。在世界总人口中占比只有0.3%的犹太人,却在全美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独占半壁江山,在全美各名牌大学教授和亿万富翁这两个群体中,犹太人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犹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与他们自小养成读书习惯密不可分。调查报告同时也显示我国国民对参与阅读活动需求高,超六成的国民期待有机会参加各类阅读活动,这说明国民有阅读的愿望。有愿望但不等于有能力,大家都希望读更多的好书、适合的书,但又不知道如何去选择,所以阅读需要被鼓励和得到指导。

基础教育里,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它是教学的纲本,是教学内容的核心载体和权威依据。但它又是概要式的、筋骨式的,缺乏丰盈的外延,只读教材,对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有些教师持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只要把教材讲得越明白、越通俗易懂,学生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得越深刻。教学中若不让学生有疑问,那他们永远学不会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会变的越来越呆板、思想僵化,缺少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人,所以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色和发挥学科优势,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立足于教材,又以“大政治”观大胆突破教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经典书籍,让学科经典阅读深入渗透政治课堂教学之中,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育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和终生发展的能力。正如赞可夫说:“学会思考,是学生一生的本钱”。

一、从现代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改革目标看经典阅读走进政治课堂的必要性

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着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素养、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人。”文件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丰富多样的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政治学科经典阅读进入政治课堂,就是其中一项行之有效、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1.激发深度探究习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霍姆林斯基曾说:“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直局限在教材的“天井”里,那难以保证他对学习有稳定的兴趣。教材编写比较浅显易懂,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可能要深奥些,它们之间就如白开水和可乐,一个人天天喝白开水很有益但久了就会无味,这就需要不时来杯可乐刺激一下胃口。讲到教材中相關知识,不时根据学生的理解层次给学生推荐一两本专业经典或有趣新书,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而且这种在阅读有趣书籍时形成的不随意识记会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促进对教材的随意识记和背诵,有利于对教材的更深入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比如,我在上《经济生活》前言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这个模块的兴趣,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我选取很多有趣经济现象、经济学家的趣闻轶事,还向同学们推荐《24堂财富课》一书,它是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写给女儿谈商业模式的书,以父女间一问一答的对话的方式,解析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学常识,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融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是鲜活的“生活经济学”,同学们像读小说一样阅读此书,用简单有趣的方式掌握了大量现代经济常识与经济学科思维,如成本思维、稀缺思维、概率思维、博弈思维、合作思维等。

2.拓展学科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动能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全面的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但创新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需要长期积累。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一个人对该学科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那他的创新能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问题曾肯定地指出:“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甚至从生理学的视角断言,缺乏阅读,将会阻碍和抑制人类大脑内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神经元之间得不到顺畅的联接。可见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这就能很好解释有些学生学习“后劲不足”的现象,即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小学阶段表现得求知欲强、理解力好,而一旦到了中学、大学阶段后,反而思维呆板、反应迟钝甚至暮气沉沉,根源在于他们长期缺乏阅读。我们也经常注意到,凡是那些除了教材之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和表达的能力都非常肤浅和欠缺的,最终表现在学习上乏味和乏力,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或家长错误归因,试图以刷题和补习来扭转这个被动局面 ,因作业负担过重、补习时间占用过多,他们就更没有时间阅读,反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从现行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看经典阅读走进政治课堂的可行性

1.学生有时间读吗

现行我国高中学生学业负担普遍偏重,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日本、韩国、美国等三国相关机构联合调查显示,各国学生认为自已接受的是“题海战术、应试训练”的,中国高中生为74.6%,而日本为26.6%,韩国为36.4%、美国为37.8%,可见,我国高中生投入阅读的时间严重不足;认为“承受的学习压力大”的,中国高中生的比例为86.6%,日本为69.0%,韩国为74.8%,美国为67.1%,中国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同样高居四国之首。那么,教师鼓励或要求学生课内外阅读,学生能接受和完成吗?事实上增加课内外阅读,并不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压力,因为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反而会提高对完成课内作业的兴趣和效率,当学生知识的储备深度越深、广度越广,他不理解的面就越窄、点就越少,他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时间成本降低,就有更多时间阅读,从而将自已的学习引入到“阅读—提效—阅读”良性循环之中。所以即使学生课业负担越重、压力越大,更要挤出时间多阅读教科书以外的经典书籍,甚至可以为了坚持阅读经典书籍减少重复性的习题训练,实现高效学习。

2.为什么要政治教师推荐

大多人会认为,学校都有图书馆、阅览室,学有余力的学生们可以自行去借阅的,书店和网络上都有各类书籍“排行榜”或各类“必读书目”清单供学生们参考,但事实上,学校图书馆的书不一定齐全,学生在茫茫的书海里或在冗长的书单里并不一定能挑到最适合自己的书。若盲目为读书而读书,多半都是事倍功半,难得的一点阅读兴趣最终消耗怠尽。而学生适合读什么书,对什么类型的书更感兴趣,没有谁比科任教师更清楚,要引导学生对某一类书籍有强烈的阅读兴趣,也没有谁比科任教师更有优势,在广瀚的书海中甄别出经典书籍,也没有谁比博览群书的教师更合适了,所以教师是学生阅读最好的引路人。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推动阅读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其实不然,语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推荐书籍一般强调文学性,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为目的,但高中政治学科另具优势,内容涵盖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常识,教师推荐的书籍内容更广博、更贴近生活,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更加有利、有力地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时我推荐著名学者王福重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讲到“消费”时推荐《蜜蜂的寓言》,讲到企业的经营时推荐程东升的《华为三十年》、王健林的《万达哲学》、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等,讲到创新时推荐埃隆·马斯克的传记《硅谷钢铁侠》、彼得·帝尔的《从0到1》,讲市场经济时推荐《卧底经济学》,讲财政政策时推荐郭建龙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学生都适时地了解到与教材所学相关的深度知识,学生都很喜欢,感觉发现了知识新天地,又感觉到学习经济学过程还这么有趣。

3.推荐什么书给学生读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发展水平有两个层次:一是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即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它是儿童某些官能成熟的标志;二是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指在成人指导和帮助下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即为最近发展区。推荐学生的阅读书目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教师在推荐学生的阅读书目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知识水平、阅读状况和课外时间的常态,包括普遍的和个体的,同时要考虑学生当时学习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还要充分考虑书籍的可读性和有趣性,做到循序渐进。比如,我在讲经济前言时介绍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时讲到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他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9岁就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经济学终身教授,并经常参加学术与政策争论,著作等身,他有一本颇受欢迎的入门级教科书《经济学原理》,虽然我强调比《24堂财富课》和《卧底经济学》要难懂些,但高中生完全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所以很多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找这本书。

4.政治课堂怎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第一,利用课堂有机渗透。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名家名言、经典著作引述的内涵与外延,在讲课时对这些内容作适当延伸和拓展,以引起學生对该名家的兴趣,推荐其著作中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或者选择介绍他的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根据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社会行为和人格,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自我调节过程以及榜样作用而形成。试想一下,课堂上教师经常就一些名人名言、名家经典、经典案例旁征博引、激情点评,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经典阅读在课堂得到很好的有机渗透,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

第二,开辟课堂阅读专栏。教师利用课堂的前5分钟,根据教学的内容和需要,举行专题或定向阅读,拿到一本好书,翻到最精彩的地方,当全班同学在课堂上朗诵一段,或者让一部分阅读丰富的同学上台荐书并朗诵他们认为最精彩的一段。这种课堂上用朗诵名家经典的做法会在学生中形成榜样作用,进而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探究阅读。现处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丰富,知识付费APP琳琅满目,教师可以择优推介给学生。比如 “得到”“樊登读书会”APP里就有许多讲经济、管理、理财的课,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教师从中可以选取一些精彩内容播放给学生听,为学生打开又一扇知识的天窗。

第三,开展假期主题阅读。高中生在校可供阅读的时间有限,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之后,教师在放假前列出阅读清单进行主题阅读,或者列出推荐书单,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或者定好主题全班共读一本书。还可布置给学生“荐书”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阅读。待假期结束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分享他们的读书心得。

5.怎样有序、高效推动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走入课堂,不是用一两节课来走秀即可,也非一朝一夕可见功效,在于师生共同坚持,有序、高效推动这项工作,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过程中须把握几个原则:一是思想上教师爱书知书、先觉先行,学生积极追随、一以贯之;二是内容上书籍内容精挑细选,教学目标有的放失;三是程序上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四是过程中要课内课外有机渗透,融汇贯通;五是方式上大声朗诵与持续默读相结合,主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经典阅读走入到高中政治课堂,是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关注到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也是培育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培养全面而又个性化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高向明.如何引领学生深度阅读经典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刊,2018.

[2]黄观水.经典阅读出现的“六不”现象及其对策[J].广东教育·综合,2018.

[3]苏肖肖,潘磊.经典阅读教学中学生“选单式思考”的培养策略[J].教师教育,2018.

[4]张有英.家校合作,有效促进学生的经典阅读[J].小学教学参考,2018.

[5]栾雪梅.微时代的经典阅读推广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6.

猜你喜欢

高中政治课堂深度学习阅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与分析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贯彻生活教育理念,全面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育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