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生家书

2020-06-24闻立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书武汉医生

闻立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为这份承诺医生要付出多少?常常是家庭与健康的代价。对国家,他们是先锋,是战士,但在家人面前,他们总是抱愧。每个逆行的身影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记录,家书正是这些故事的载体。

谭文斐家书:“是对我父子两人20年隔阂的一种释怀”

2019年,国际医学名刊《柳叶刀》发起首届“威克利-伍连德奖”评比,获奖文章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医生谭文斐撰写的《给父亲的一封信》。

当天,《柳叶刀》在其官网以中文形式发表了这封信(严格来说不算是学术论文)。这是《柳叶刀》首次以全中文的形式展现中国学者的文章。

《给父亲的一封信》讲述了两代中国医生的行医故事。谭文斐的父亲是辽宁大连某医院的外科医生,父亲留给谭文斐最深刻的印象是:无休止的手术、忙碌,“28年的行医经历中,父亲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和委屈”。

即使如此,父亲在1998年弥留之际,仍叮嘱谭文斐要从事麻醉工作。谭文斐其实原本是“文青”,怀揣着导演梦想,但父亲的突然去世让他一夜长大。1999年,谭文斐从大连医学院(今大连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麻醉医生。

2019年是谭文斐从事麻醉工作的第20年。多次手术后,他都会怀念已故的父亲。2019年7月,他把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以《给父亲的一封信》的形式“寄出”。信的落款时间为7月24日,这天是谭文斐的44岁生日。

谭文斐表示:“《柳叶刀》期刊发表这篇文章,我和父亲行医的故事得以传播,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父子两人20年隔阂的一种释怀,是我对父亲的和解,也是和自己的和解。”

下文为《给父亲的一封信》全文:

父亲大人:

您好!见信安。

昨夜沈阳惊雷四起,暴雨如注,恰逢毕业20周年聚会,大学的朋友圈里20年前年轻的模样已经模糊不清。我虽身在沈阳,不能参加聚会,但是许多陈年往事,就像倾盆的大雨注入流淌不息的浑河水,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许多不能释怀的回忆。

1974年7月8日,您作为术者完成的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没有完全清醒,误吸窒息死亡;当时遵义市毕节专区医院刘院长出面解决纠纷,被患者家属殴打,全院停止工作三天。

1993年1月16日,您作为术者完成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拔管时呛咳,血压急剧上升,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患者死在手术台上;当时医院主管副院长命令全院停止手术一天,滿城风雨,您一夜之间双鬓斑白。

这两件事您并没有正式和我深谈过。1974年的事情是在我出生之前,但是每次您的大学同学聚会,都会有人不经意地提起,大多数时间他们也是为了回忆您年轻的时候手术技术超群。虽然一毕业就跟随大连医学院南迁,但是丝毫没有影响您28岁就成为优秀的普外科术者完成各类手术;每每提到您28岁就完成胃大部切除术时,我都看到您黯然神伤,在一旁默默地苦笑着。

1993年的事情我还记忆犹新,因为这件事情不仅对您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戏剧性的影响,拟好的副院长的任命件被收回了;而且这件事情让我暗下决心,1994年高考,坚决不报医学院。

谁也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

1999年我本科毕业,分配到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做麻醉医生。

2002年我考取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从事临床麻醉工作。

2008年5月9日,我做完总住院没有多长时间,作为夜班的领班医生负责所有急诊手术麻醉,责任与风险并存。

夜班接班不久,骨科急诊二开手术,颈间盘膨出切开内固定术后出血,压迫气道,同时患者四肢麻木的症状加重,需要紧急探查止血。麻醉诱导后,患者通气困难,脉搏氧饱和度报警的声音由高亢变为低沉,患者的面容由苍白变为青紫,气道压力持续走高,我遇到了麻醉医生职业生涯中最不愿意面对的尴尬境地:患者无法插管,无法通气!

眼见心率走低,马上心跳骤停,三个麻醉医生已经启动紧急预案,准备环甲膜切开通气;我仔细检查了一遍麻醉机,发现是通气螺纹管路的问题,改为呼吸球辅助通气后,患者转危为安。

手术结束后,在更衣室里,术者黯然神伤,默默地苦笑,像极了您大学同学聚会时的样子;我在一旁默默地流泪,术者看到了安慰我说,不是成功了吗,怎么哭了?我说,没事,想我爸了。

2012年2月15日,我刚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半年,轮转妇科麻醉。

我负责麻醉的病人是本院职工的母亲,80岁,诊断是卵巢巨大囊肿,拟行开腹探查术。患者具有常年的冠心病病史,所以当天我的所有注意力都是保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老奶奶进手术室后,心脏麻醉的功底提示自己,建立有创动脉监测,很顺利就完成了。老奶奶说,昨天一夜未眠,肚子胀得厉害;看看她巨大的肿瘤,如同六月怀胎,我安慰她,一会儿麻醉后可以好好睡一觉了。老奶奶还是抱怨肚子胀,我有些不耐烦,示意助手准备麻醉诱导。

镇静药物刚刚推注一半,老奶奶突然开始喷射性呕吐。原来,巨大的肿瘤压迫,术前一天的食物全部淤积在胃肠道,常规要求的8小时禁食水时间对她是远远不够的。紧急抢救,反复吸引,气管插管,再次吸引气道;虽然抢救很及时,但是当天老奶奶还是送到重症监护室,恢复了两天,平安出院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可以回到1974年,仔细研究那个胃大部切除患者的病历。虽然您一直强调是返流误吸造成患者死亡,但是从麻醉医生的专业角度,我更怀疑是硬膜外麻醉复合过量的镇静药物造成的患者呼吸抑制,因为1974年县医院里能实施全麻的麻醉医生还是很少的。

我还可以回到1993年,当然要带上现在才有的强效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掌握好药物剂量,患者带着气管导管可以睁眼睛,握手,而没有呛咳。可能事情就会缓和,看不到您做医生受到的委屈和自责,我可能会欣然报考医学院,因为麻醉技术的进步,会冰释很多我们父子隔阂。

命运的指挥棒始终在我们父子职业舞台上熠熠闪光。

1977年,您下乡到毕节大方县双山区医院做外科医生,每天做完手术,夕阳西下,术后康复的患者陪您在河边聊天喝茶;2016年,我主动申请援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民风淳朴,每天手术麻醉结束,我都会到小河边走走,想象着您1977年的样子,耳边是您的教诲:做医生,要解除疾病,造福患者。

最难忘的其实还是1998年5月3日,您在弥留之际,把我叫到身边,对我说,虽然爸爸知道你不愿意做医生,但是,毕业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还是做麻醉医生吧,外科医生离不开麻醉医生,麻醉工作风险高,没有人愿意从事,你是我的儿子,我希望你能勇挑重担。

今年是我从事麻醉工作20年,愿您安息。

儿:文斐敬上

2019年7月24日

公开资料显示,如今的谭文斐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中组部第8批援疆干部人才。

文章正式刊登后,他也因此受到关注,但他说,医生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很平凡的工作,“各行各业都要带有良心工作”,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有100多名麻醉医生,自己仅仅是团队中很普通的一员。

谭文斐15岁的儿子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高兴,今天告诉我,他也想当医生,给我吓到了。其实我不希望他当医生的,太辛苦了,但他现在对医生这个职业很感兴趣”。

对于近年来伤医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谭文斐说:“老百姓对待医生和面对死亡的看法需要转变,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职工作,但我们不是神仙,無法让人起死回生,大家应该尊重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谭文斐希望大家看到这篇文章后,可以更加了解医生面临的种种压力,也希望鼓励工作在一线的医生同行继续秉承着救死扶伤的信念认真工作。

文力家书:“对家庭我像‘逃兵,但对国家而言我是‘先锋部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无数医务人员奔赴一线。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文力也是其中一员。2020年2月,他的一封家书被收入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感动了无数人。

对于文力来说,虽然过年前武汉疫情已经开始为公众知晓,但当“去武汉”三个字如此之快地出现在眼前时,他还是觉得有些突然。

“其实在新春之前,北京就已经设置发热门诊了。当时我就穿着防护服接诊发烧的病人。那时的工作量很大,而且已经是连着上班了。”文力说,那段时间已经连续加班数日,每天工作时长都有10多个小时。

“愿意支援武汉的同事很多,报名很踊跃,报完名后,我感觉医院应该还会有一段时间统计或者选拔,然后通知准备。可结果是,隔日就告知我入选了,并且要求10小时后就出发。”

大年初二上午,文力所在的医疗队集结,当日抵达武汉,投入工作。现在回想起来,文力用了“五味杂陈”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是长沙人,从小就经常到武汉旅游,我感觉长沙和武汉就像亲戚邻居。并且我近几年也曾到武汉参加专业学术交流,这座城市越来越美,我很喜欢,可以说有特殊的感情。眼看‘战火烧到了老家门前,这仗我不打,着实面对不了自己。”

但与此同时,“我过年以及之前的一段时间几乎都在值班、加班,家人等我过年都等了好几天,春节期间也有很多约好了的事务日程。还计划去一趟外地见未来岳父,对方家还做了特别多的安排。结果一下子去不了,我就觉得挺过意不去的”。

权衡之后,文力觉得,首先还是要“应战”,“国家的需要当前,别的事也就放下了”。出发前,他对新冠肺炎已有的相关专业信息及其危险性已充分掌握。但“国家的需要和家人的期待这两方面的问题一直在脑海里冲撞”,对自己的安危,反而没有想太多。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还和父母说了谎,告诉他们自己要去南方出差,不能在家过春节了。

“很多事不身临其境,你的感受是有偏差的。”文力说,虽然自己在出发前已经做了许多专业准备和心理准备,但当真正进入病区的那一刻,仍然被震撼了。

“到武汉看见的事,不在武汉时,是想不到的。之前,我听说有支援武汉的大夫在聊要写遗书什么的。我当时一听,心里还有点看不起他们。心想,这人怕到都快叫救命了,就别上战场了。”

可真上了战场,文力才发现,还是要跟家里交代一些事。“至少跟家里好好说说,安抚一下。这病真的好凶,万一自己感染发病了,有没有机会再说这些话都不一定了。”

1月30日,在武汉的隔离病房完成第一次值守工作后,文力带着歉意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告诉了父母真相。下文为该信节选:

爸妈:

不好意思。大过节,家里装修,又有传染病的时候,家里现成的“劳力”+“大夫”就这么没影了。

我还要告诉你们的是,我并不在自己所说的南方某城市出差。实际上,作为国家医疗队的成员,我已经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房里开始救治患者了。你们问的俞姐姐、白姐姐都说了假话。别怪他们,是我请她们帮我圆谎的。

现在新的工作进入了正轨,有了点时间,你们也可能在网络媒体上看见了我的身影,谎言不攻自破。那就希望你们担心之余少一点被骗的伤心吧。我也一把年纪,检讨就免了。写此生第一封家书,表达歉意吧。

在这里挺好的,能吃能睡,还能帮助到他人。不过还是对不起,说了假话,还在别人阖家团聚的日子让你们担心我的安危。着实是有不得已:从接到通知到踏上飞机只有十来个小时,出发前还有太多的业务准备,时间紧迫,我没有精力面对作为儿子的责任和内心深处的波澜。所以,我就干脆“忽悠”了你们一下“溜”了。

我比普通民众更深知这次疫情危险,我也怕感染。可武汉离咱们的家乡长沙那么近。作为重症专业资深工作者,“战火”烧到老家门前,这仗我不打,着实面对不了自己。看到你们不知情地积极为我准备行李深入“险境”,内心的愧疚感又岂是“百爪挠心”能够形容的。对家而言,我跑得像个“逃兵”,挺狼狈的。但是请宽心,对国家需要而言,我们是武装到牙齿的“先锋部队”。儿子不是“出走”,而是胜券在握的“出征”。所以请原谅我这个成年人犯的“孩子错”。

有多年医院培养的专业技术做支撑,有单位及国家如此坚强的后盾做依靠,我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平安回家。

父母看到这封家书后,给文力的反馈是“绝对理解、绝对支持”。但文力心里知道,“都是至亲,他们担心、睡不着觉,是肯定的。只是他们又装作没有。想起这些,自己心里也挺难受。我骗完他们之后,他们又骗我。原来有一种体现感情的方式是谎言。”

但同时,在武汉,文力也感受到很多温暖。“最初到达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分院的时候,我们还在一个壮士断腕、心绪有点激动的状态。但见到当地的医生护士时,却突然发现他们情绪反而很平稳。我感受到一股坚定、自信的力量,帮助大家迅速、平稳地投入到临床诊治工作中。”

文力说,当地医护人员好像就是处理日常的工作,“他们表情中看不出是在面对极度艰险、高危、困难的工作,能感受到的都是认真、专注。我感觉他们内心比我们更强大,这让我很钦佩,也促使我克服了刹那的慌乱,进入工作状态”。

在单位,除了临床诊疗工作之外,文力也担任北大医学部临床老师十余年。一些随队“出征”的“90后”医生护士曾是他的学生。“平时工作中,他们很多时候需我们来引领。但这次我发现这些年轻医护长大了,显得特别勇敢、坚韧,还特别忘我。我曾经担心的,他们此次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对困难预计不足的情况,都没有出现。看到青年队伍的成长和承担,我很受鼓舞。”

到武汉后,文力也曾观察当地为医疗队提供帮助的司机、服务员、保洁阿姨。“他们在这种高危的状态下,包括认识的人中可能已经有人感染、甚至逝去,但我在他们的眼中同樣感受不到恐慌,看到的只有坚定、积极、专注。”

文力说,曾经工作和生活也一直让自己处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中许久,没能完全恢复。此次医疗援助工作中,国家和群众的支持也让自己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其实在这里治愈患者的同时,我的心也在被治愈着。”

14岁女孩写给医生父亲:“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父亲膝下:

流感突起,肺炎逼至,想父亲安康!恭惟父亲工作兢兢业业,是以稍有声望,日前升迁,感言良多。曾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将为患者尽心尽力,故常常早出晚归,于我偶有失信——抢救病人以忘时,误我培优也。某才学浅薄,不甚通世情冷暖,曾怪罪于您,望您见谅!日前流感横行,您于院中应多加留意,谨防传染。吾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病毒肆虐的当下,亦如是。日月不居,时节易迈,亥猪将逝,子鼠已来,抟沙转烛间,又是一年,小女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女儿婉清再拜问起居

这是一个14岁的女孩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父亲写的家书,经过媒体报道,在互联网上感动了无数的网友。

这个女孩叫孙婉清,是一名中学生。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她的处境与同龄人有些不同,因她的父母都是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她有时被迫独自“留守”。

快乐与健康,是孙婉清对父亲孙鹏最质朴的祝福。“提笔时,我已经有一周没见过父亲了。”她说,这其实是一封拜年信,为了写好这封信,她从除夕前两周开始酝酿,甚至改了好几稿。

孙鹏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急诊科和发热门诊工作,疫情发生后,他为方便工作,也怕给家人带来传染风险,就在医院旁租住。

除夕前两天,父亲因为给年迈的奶奶送药,终于得空回家吃了一顿饭。“但是那天,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交流。我给爸爸盛了饭,他就端着饭到门口过道去吃,他怕传染给家人。”孙婉清说。

那一次短暂的见面,孙婉清像家长一样嘱咐爸爸:“多戴两层口罩,注意身体,勤洗手,少吃外卖多做饭。”那天,她已经写好的拜年信就放在书桌上,爸爸甚至都没有机会走进她的房间,询问她的近况。

虽然身处隔离病房,但是孙鹏只要有空就会和家人联系,也会想办法逗女儿开心。1月24日晚近8点,除夕之夜,孙鹏暂时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得空给妻子张清发来一张合影——8名医生身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他让女儿猜猜哪一个是自己。孙婉清说,她很快就辨认出了爸爸,她得意地放大图片,指着右上角那个仅双眼可见的医生说:“这是爸爸,因为只有他的眼镜框是方形的。”

随后,孙鹏又发来了一张8名医生的背影照片。为了方便工作,医生们的防护服背面都互相写下了大大的姓名,以方便辨认。他以这种方式告诉女儿“答案”,并附上一个开怀大笑的表情。

“我以前觉得医生这项工作挺好的,有时和爸爸一起走在路上,有人认出他说‘孙医生谢谢你,觉得挺自豪。现在觉得真的挺累的,选择医生这个职业,非常伟大。”

随着全市医院的扩容和收治的肺炎病人越来越多,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孙婉清的母亲张清随时待命。张清看到女儿信中“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话有些意外,因为这是他们医学生誓言的开头语——“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

20多年前,张清踏入医学学府时宣读的誓言犹在耳畔。耳濡目染,女儿竟将这个誓言也记在心里。此刻重温这句誓言,张清心潮起伏,激动难平。“许多年来的细细体味,一点点明白这托付有多重,以及为这份承诺要付出多少。”

大年初一,孙婉清决定将这份隐藏多日的小秘密告诉给父亲,她一早就把这封写得工工整整的拜年信拍照给父亲看,以示新年的问候与祈愿。

“写得真好看!”没过多久,父亲就回复了。一句由衷的称赞、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笑脸,这是平日里不善表达的父亲最外露的夸赞。

孙婉清说,父亲平时和自己交流比较少,工作繁忙又劳累。他心里总是装着病人,常常听他唠叨着“今天某某病人来看小病症,被我发现了癌症;还有某某病人,他来找我复查,情况好转”……

听得越来越多,见得越来越多,孙婉清逐渐理解父亲的难处。最近她又想起父亲不得已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当病人跪着抱着你的腿、求求你救他,那一刻你怎么能离开?这就是性命相托。”

孙婉清用这封信表达了对父亲职业的自豪和对父爱的理解。孙鹏说,看到女儿发给他的信,一下子觉得女儿长大了。

“等爸爸回家,我想把这封拜年信亲自交给爸爸。我想和他说,很高兴你可以回来。”孙婉清说,“希望爸爸可以抱抱我,我已经想念这个拥抱很久很久了。”

作为医生的孩子,常常独处和自处,让她不经意间收获更多的理性与冷静。也是某一年的冬季,老师用粉笔写下一个句子,从此印刻在孙婉清的脑海中——“眼下正是一年中颜色最为单调的季节,目之所及,四处是裸露的黄色土地,以及遒劲的灰色树枝,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欧阳胜伟家书:“真正的使命感让人无惧而往”

2020年2月8日,一封来自抗疫一线的家书刷爆了益阳人的朋友圈,这是益阳医专附属医院呼吸内科负责人欧阳胜伟写给10岁儿子欧阳子谦的。千余字的家书中,这位父亲对自己的苦与累没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字里行间,都是传递给孩子的责任与担当。

子谦:

你已经10岁了,这是爸爸第一次给你写信,因为爸爸一直是个不善于表达之人。今天写这封信,是想跟你说说最近所发生的事,希望对你以后的成长有所帮助。

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发生不明原因肺炎,后确诊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这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全国感染人数达3万多例,死亡600余人。这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一场医务人员与病毒的较量。

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春节爸爸妈妈没有回家陪你吗?因为爸爸是一名呼吸科医生,妈妈是传染病医院的护士,病人需要我们,国家需要我们。只有爸爸妈妈站出来,无数和我们一样的叔叔阿姨站出来,才能打赢这场战役。战胜病毒,挽救生命,我们责无旁贷。爸爸是一名共产党员,更要冲锋在前。“担当身前事,不计身后名。”孩子,请你记住这句话。

2020年2月2日晚7点,受市卫健委指派,爸爸和同事从益阳医专附属医院出发,奔赴桃江县人民医院参与会诊和看望病人。其间看到一个7岁的小孩不幸染病,虽然在医院精心治疗下已经明显好转,但他妈妈仍然无比恐惧。聆听着她的哭诉,我亦心痛与担忧,想到了你在乡下开心快乐地玩耍着,而这小孩只能躺在床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们,任凭妈妈在床旁哭泣。我唯恐我们一身的装备吓着他,赶紧与他细细沟通,直到他和他母亲的心情都慢慢平复下来。

疾病不仅摧毁着人的身体,也摧毁着他们的心理和意志,所以他们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或许普通人对这样的感染者避之唯恐不及,而爸爸必须选择直面他们。爸爸不是英雄,不是勇敢,也不是无畏,而是一种义务、责任和决心。生而为医,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只有真正的使命感才能让人无惧而往!

看到了什么,是不是看到了爸爸妈妈?看到后面写的字了吗?相信你也知道是哪位爷爷说的,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2020年2月3日,爸爸响应国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号召,调入益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妈妈所在医院),治疗重症患者,和爸爸一起奋战的有很多叔叔阿姨。

相信你也看过很多视频了,那些感人的画面就在身边。因为爸爸进去时未带手机,未拍摄到现场医护人员的照片,给你看一组其他工作人员拍摄的照片吧。

他们穿上防护服,一进去就是四到六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脸上被口罩帽子压出了深深的勒痕,手脚被汗水泡得发肿,累了,只能坐地上休息一小会儿。这些都是人之子女,他人之妻或孩子之父母,想起家人都是满腹心酸。可他们依旧站在前线,不畏艰辛,从未退缩。

为何这些叔叔阿姨能坚持下来?因为这是一种责任,这是这个行业的伟大之处,这是一种国家力量的支撑。

爸爸跟你说这些,只是希望你對人生、对生命有新的感悟。爸爸不是传说中的盖世英雄,但是爸爸想做你心中的英雄,做你心中的榜样!希望你将来能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于担当,勇敢接受任何挑战。

此时,借用孟子一段话,与你共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爸爸妈妈还是不能回去陪你,但是我们的心永远跟你在一起。今天的不团圆,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团聚。

元宵节快乐,我的谦谦。

思念你的爸爸:欧阳胜伟

2020年2月7日

2月9日,已经是欧阳胜伟连续工作的第16天。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这位有着18年从医经验的“80后”共产党员挑起了大梁。

腊月二十九,欧阳胜伟在医专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值班;除夕夜,他守在医院发热门诊;大年初二,他被调入新冠肺炎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沅江地区病例的诊治;2月2日晚,他连夜奔赴桃江县人民医院参与会诊;2月3日,他调入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益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负责重症病人的诊疗工作。

冒着随时被感染的风险,辗转一个又一个的“战场”,在欧阳胜伟眼里,这都不算什么。在这场战“疫”中,相较而言,他更心疼前线的护理人员。

每天,欧阳胜伟和同事要整理大量的医学资料,对比病人的各项指标,及时更新诊疗方案。“有些患者喜欢自行上网查资料,关于病毒的各种说法反而给他们带来压力和恐慌。”欧阳胜伟说,由于防护服有限,他不能时时出入病房,就通过对讲机和患者沟通,及时为患者疏导情绪,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早日战胜病毒。

欧阳胜伟的妻子刘霞是益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肺病诊疗中心的护士。疫情发生后,经验丰富的她走上最前线,负责医院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工作。

欧阳胜伟调入市第四人民医院以后,虽然两人相隔不过一两百米,却难得有机会见面。两人只能趁空在微信里报平安,寥寥数语后,又投入到各自的战斗中。

“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这是欧阳胜伟最常对妻子说的话。在这对医护夫妻眼里,爱是彼此牵挂,又是各自坚持。

携手奋战在抗疫一线,两人只得将孩子送到了乡下外公外婆家。下班后,两人自行隔离。

平日里,欧阳胜伟不善言辞,对孩子总是身教多过于言传。第一次半个月没见孩子,他很是想念,便提笔写下了这封家书。“想给孩子分享一些人生的感悟,希望他长大以后做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欧阳胜伟说。

“团聚时,你选择告别并逆行,畏惧时,你选择坚守与担当”“向医务工作者致敬!感谢您们的责任与担当!”“可敬的父母,为孩子成长注入了正能量!”“素未谋面,真心敬仰!”“了不起的人民卫士,愿你们平安归来”……家书公开后,赢得众多网友的留言点赞。网友“心悦”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感谢有您!我们一起加油,早日摘下口罩,迎来亿万民众欢呼的那一天!”

赵春光家书:“儿领国命,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

父母大人敬启:

儿领命离湘赴鄂,已有一周,衣甚暖,食颇饱,眠极安,父母勿念为盼。

疫事一起,情形颇烈,武汉三镇,尽为病土。儿自领命,无一日不着白衣,无一日不在前线,施针药,救死伤,施我所学,冀有所得,不敢半点儿戏,不敢一丝懈怠,惟望不负二老所嘱,医院所托,国家所命。

常忆我父,着戎装,执甲兵,护卫南国天空,兵锋所指,宵小不敢窜犯;念我母,供三餐,勤耕织,耳提面命,受形秉气,养育之恩,日日挂怀。犹念垂髫之时,父母命我行正步,敬军礼,望我从军报国,以承父业,孩儿顽劣,未进行伍,唯报国之心,时时不敢涣散。今疫事一起,儿自请缨,蹈火而行,生死不念,唯忧我父,溽不知热,唯虑我母,寒不知冷,星汉两城,相隔甚远,不能绕膝床前,儿颇念之,但喜吾妻甚贤,可解二老孤怀,所需所命,可尽驱使,儿虽远离,亦如膝下。

此役,万余白衣,共赴国难,成功之日,相去不远,苍苍者天,必佑我等忠勇之士,茫茫者地,必承我等拳拳之心,待诏归来之日,忠孝亦成两全;然情势莫测,若儿成仁,望父母珍重,儿领国命,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赵家有死国之士,荣莫大焉。青山甚好,处处可埋忠骨,成忠冢,无需马革裹尸返长沙,便留武汉,看这大好城市,如何重整河山。日后我父饮酒,如有酒花成簇,聚而不散,正是顽劣孩儿,来看我父;我母针织,如有线绳成结,屡理不开,便是孩儿春光,来探我母。

惟愿我父我母,衣暖,食饱,寝安,身健。儿在他乡,亦当自顾,父母无以为念。

时时戎马未歇肩

不惧坎坷不惧难

为有牺牲多壮志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孝儿春光顿首,顿首,再顿首

这封迟迟未能启封的家书,充满了国士赴难、义无反顾的悲壮和忠孝两难的家国情怀。

2020年2月7日,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35岁的赵春光主动请缨参战,跟随医院组织130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武汉。这天是他儿子赵一勤5岁生日,赵春光来不及吃完儿子的生日饭,就和同事们一起紧急奔赴武汉。

赵春光一直工作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病房,他说,医生每天都要对几十个重症患者进行救治,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每一位白衣战士时时刻刻也在与死神斗争,不敢有丝毫懈怠。

赵春光说,初到武汉,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心理、生理压力大,挑战每一个人的身体极限。

2月13日,赵春光轮班回到宿舍,脱下穿了一整天的防护服,听着窗外的救护车鸣笛声。突然间,他无比想念父母妻儿。赵春光说,每天面对重症病房里的生死博弈,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回来,还能不能尽做儿子的本分。他顺手打开电脑,就想写一封信给家里,万一真的怎么着了,也给家里人留个念想。

赵春光说,那个时候真的是一边写,一边掉眼泪。“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說是一封藏起来的遗书。”他没有勇气将信直接发给父母,因为他们年纪大了,怕看到这封信,他们心里承受不了;也不敢发给妻子,担心她忧思牵挂。

赵春光把信转给一位相识多年的挚友,并把爱人的微信号也留给了他。赵春光叮嘱朋友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你就加我爱人微信,再把这封信转给他们。”

4月3日,这封“封藏”了50天的家书,被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潇湘家书》栏目播发了。同在湘雅医院工作的妻子李娜说,这封家书,朋友在医疗队返湘之际转给了她,她看哭了。其实丈夫在武汉时,她很害怕很担心,每天她都会要一份在武汉的湘雅医疗队的排班表,在里面寻找丈夫赵春光的名字。

母亲张新英含泪对记者说:“我心里不好受,儿子冒着大危险,我看不下去了。”

父亲赵贺庭倒是很自豪地:“儿子是党员,党员就要勇于担当,冲锋在前。”赵贺庭是一位老党员,转业退伍飞行员,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是第一批运输救灾物资进入灾区抢险的战士。日常生活中,赵贺庭习惯用硫磺香皂,既能洗洁,又能消毒。老父亲在即将出征武汉的赵春光背包中,塞了两块硫磺香皂。

在武汉,赵春光用到那两块硫磺香皂时,才体会到父子情深。赵春光说:“父亲是老党员,是战士,总是冲锋在前。经过武汉战役,我觉得自己与父亲一样,是勇敢的战士。”

陈雪松家书:“清零,我们转战下一个战场”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她也是同济医院的退休职工。最初时她的指脉氧很差,需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而她对呼吸机的耐受性也差,经常出现烦躁等情绪变化。我很担心她会病情恶化进而需要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通气。因此,在治疗上,我们密切关注她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次查房加强与她沟通和心理疏导,‘三八节制作了特别祝福卡片,并通过与她的同济医院同事和她的儿子联系鼓励她战胜病魔的信心。慢慢地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指脉氧逐步稳定并撤除了无创呼吸机,后又逐渐脱离鼻导管吸氧,在病房甚至可以自由做起呼吸操。患者本人对我们的治疗和帮助表示由衷地赞叹和感谢,每每有同事和她联系,她都会把我们夸奖一番。当看到患者的病情好转,脸上出现笑容,逐渐康复,我们医护人员也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

“第一次生命是爸妈给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你们给我的,你们都要好好地回到亲人身边,武汉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等疫情过后,你们一定要来武汉做客,吃遍武汉的各种美食,逛遍这里的美景!”

这段话,摘自同济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一位出院患者手写的感谢信,这样的感谢信,还有很多。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从早期参加重症监护病房救援到整建制接管50张床位的重症病房,50多天成功救治了112位重症患者,C8西重症病区管理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既定目标,这也是中法院区唯一一个零死亡率病区。

3月25日下午,随着最后一位患者康复出院及八位患者转运至医院缓冲病房,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120名医护人员接管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8西重症病区清零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雪松和其他队员们转战到下一个战场——武汉市肺科医院,进行新的战斗。他是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2月2日来到武汉,在湖北已经有50多天了。

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穿脱防护服的一套流程,陈雪松已经烂熟于心。脸颊上的“最美印记”、被消毒液腐蚀的双手,在重重防护下进入隔离病区为患者治疗,医护人员的辛苦都被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下来。

陈雪松到达武汉的时候,还是漫天飞雪的冬天。深静脉穿刺、取咽拭子、插鼻胃管、导尿等会接触到患者血液及分泌物的危险操作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防护服下和病毒“短兵相接”是经常的事儿,“我们都已经习惯了”。

春天来了,樱花盛开,气温也升高了,医护人员工作起来却更加费劲了。“差不多刚穿好防护服时,就已经闷出了一身汗。在隔离病房工作,几乎不能停下来,否则汗液蒸发后反而冷得很,一冷一热很容易着凉。”工作强度增加了、不适感也增加了,但陈雪松和队友们都会咬牙坚持下来。“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危重患者还在等待救治,我们一点都不能懈怠。”

在武汉50多天了,陈雪松说:“不想家,肯定是假的。好在现在通讯技术发达了,还能和家里视频一下,但也只能视频一会儿。”

在陈雪松驰援湖北期间,他的大女儿画了好几幅战疫的画报,小儿子觉得爸爸是参加“汪汪队”去帮忙打怪兽去了,视频里还唱歌给爸爸打气。“心一直在一起,但一家人要团聚,还得再过一段时间。”

“前些天有医疗队返回江苏了,我们看着既羡慕又期待。”陈雪松说,刚到武汉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没底的,但现在有了一定的经验,留守武汉,他觉得充满了信心与希望,“胜利很快就会来的”!

陈雪松还向江苏后方写了一封书信,但他并没有选择写给自己的家人,而是第一个想到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虹教授。在武汉,陈雪松经常能接到王虹教授发来叮嘱和鼓励的短信。医生们一身救人的本领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而在武汉一线抗疫,导师的鼓励也成了他坚持的力量源泉。在写给导师的“家书”里,陈雪松颇为自豪地汇报了战疫的成绩。

敬爱的王老师:

您好!

学生到武汉参加抗疫救援已经55天了。由于时间紧迫,也怕您担心,出发前未告诉您,当您通过其他途径得知我奔赴前线后,在我们出发的当晚就给我发来了消息,叮嘱我注意安全。您送我的“两个一丝不苟”至今我犹清楚地记得:对待病人,按照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一丝不苟;做好个人防护,按照感控程序一丝不苟。这也是我在抗疫一线秉承的原则,无论在严重的初期,还是状况缓解的现在,每每有放松的时候,想起您的教诲我都会重新端正态度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

此后您还不断收集国内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及诊治进展、疫情防控的最新消息发给我。每次回到驻地,看到老师的信息,我都充满了感动,既有知识学习的督促,又有暖暖的关心。您都会叮嘱我做好防护,是的,自己防护好才能不给组织添麻烦,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您还想尽一切办法帮我解决医院工作上的困难,学生真的很感动。因为在前线时间较久,难免有情绪上的波动,您就鼓励我放松心态,相互团结,健康快乐地去工作。您是我在前线坚持的力量源泉。

向您汇报,截至3月26日,我们所在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8西重症病区清零,共成功救治了77位危重症患者,病区管理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既定目标,也是中法院区唯一的零死亡病区。学生没有辜负您的嘱托与信任!下一步,我们将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ICU。请老师放心,我一定会再接再厉,继续坚守,待到抗疫最终胜利后再向您汇报战绩!

祝您身体健康!

此致

敬礼

学生:陈雪松

2020.3.27

曹晓英家书:“乖孩子,现在换你守护这个家。妈妈要守护自己的阵地了”

在较早收治确诊病例的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抗疫医生曹晓英的家书格外引人注目。这封家书是她在即将进入隔离病房前,写给带女朋友回家过年的儿子的。

儿子:

展信佳。妈妈还是决定要进隔离病房。没有听你的话,跟你道歉。

那晚电话争吵中你说:“现在形势严峻,医院的医生都可以上,为什么你这个快退休的人还要进隔离区上一线?这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吗?”我知道这是你对我的关心和担心。但我还是希望你能理解我,这是妈妈的职责和使命。

儿子,人生不应该是求得安逸,有奉献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晚年亦复如是。

儿子,妈妈选择了医生这份职业,就注定我们聚少离多。妈妈百分百爱你,但我的时间并非百分百属于你。三十年前,我就与传染病结下不解之缘,你见过传染病人和家属看我的目光吗?那里面透出的是对医生的信任,对健康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渴望。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我深知感染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我毕生的愿望就是消除这种痛苦和折磨。对不起儿子,我们短暂的别离是为了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等这次疫情平息,媽妈答应你,尽可能地多陪陪你们。我相信你能理解的,对吗?

儿子,请你放心,妈妈和同事们都有信心也有能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手足口病、人感染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鼠疫,我们都打赢了,而且赢得漂亮!

儿子,说不怕是假的。但在使命面前,“害怕”这个词必须放下。今年我虽已56岁了,但妈妈是临床一线骨干,又是一名老党员,我必须扛起自己肩上的职责,必须义无反顾!

儿子,你说今年会带女朋友一起回家过年。妈妈很开心,因为你真的长大了。这些年妈妈总是忽略你的成长,没想到一晃你已经是要准备进入人生下一阶段的大人了。我很是欣慰。想想平时你总爱开玩笑说我是“三不管”,不管家不管你不管自己。但今天不一样,妈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年夜饭,放在冰箱的冷冻室,你回来热热就能吃。我就不陪你们过年了,替我向小玲道歉。

儿子,纸短情长,妈妈要准备穿防护服了。你放心,我会加倍小心。

乖孩子,现在换你守护这个家。妈妈要守护自己的阵地了。“使命必达,在所不辞”,这是妈妈践行的承诺,是妈妈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曹晓英生于1964年5月,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副主任医师,是该院感染病诊疗中心主任。在郴州出现疫情后,曹晓英是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当时整个医疗团队有24名医生,30多名护士,都和曹晓英一样,大家住在医院,与家人分离。

卢剑海家书:“在武汉,除了忙,我们都很好”

2020年2月15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卢剑海有感而发写了一封家书。两天前,他跟随顺德驰援湖北医疗队,支援武汉市一医院重症病区。在这里,他将充分发挥专长,担起医者使命。家书里记录了他那几天的经历感慨,节选如下:

2月13日夜间,我们飞机顺利到达武汉。2月14日,从早上六点多开始,接收和处理大量工作备用物资以及各自生活用品,分装、整理、分派,然后接受专业培训,医院介绍,工作制定,感染防控布置,防护服训练……直至半夜。

2月15日,开始进入医院,开启真正工作模式。我被选中,作为第一批进医院的医生之一。八点起床后,抓紧时间,继续练习防护服,直至十一点,车到了。

今天,武汉天气突变,刮起风,温度骤降,下起雨夹雪。一辆载满医护人员的小客车在公路上呼呼往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驶去,路上少见其他车辆。车窗泛起一层薄雾,二十多分钟的车程里,车上异常安静,就像载着士兵们,正奔赴战场。

有人问我,你怕吗?说实话,有点,更准确来说,应该是焦虑。也许因为前面的未知,不知是否存在洪水猛兽。

那为什么要来这里?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经问过自己。我想,应该是,就好像一个面对正在掉落井里的小孩,我们会下意识地伸出了援手。武汉,目前病得最严重,是最需要专业人员的时候,所以,我来了。

老婆,面对你的泪目,我甚是愧疚。谢谢你的支持!虽然平时有些埋怨和唠叨,但是每次在关键的时候,你总是坚定地相信我,站在我的背后。“老公,不用担心,家里很好。”其实,我知道都是用你的辛劳,夹杂着委屈,延续我们的和谐、幸福。

临走前,宝宝,你说,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打完病毒要早点回来,陪我一起玩。爸爸,是不是明天就回来啊?宝宝,爸爸答应你,等回来后一定好好陪你玩,带你滑滑梯,看动物。

面对爸爸妈妈,从一桌的无微不至的菜,能感受出您们的爱,但却说不出那三个字。谢谢您们的养育之恩,现在您们的儿子很好,吃得好,睡得着。

哥哥姐姐,感谢我们一起长大,父母年纪大了,目前家里只能靠你们了,我这,放心好了,下一顿,我来请。

我的同事,老师,亲戚,同学,朋友们,其实,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利用我的专业顺势而为。谢谢你们的关心和祝福。有你们的支持,我会做得更好。

我坚信,经过所有医护人员和大家共同努力下,瘟疫将很快将会离去。待春暖花开之期,便是凯旋之时。我,仍然是那个固执的少年。

家书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是情感的传承。对家人的歉疚挂念、师友之间的关心鼓励、迎难而上的责任担当、同心战疫的必胜信念……这些真挚的情感都会在一封封医生家书里集中呈现,而这些家书背后的动人故事,也值得永远铭记和传颂。

(参考资料:《<柳叶刀>首次全中文刊发中国医生家书》《中国青年报》2019年12月29日、《医生家书:对家庭我像逃兵,但对国家而言我是先锋部队》《潇湘晨报》2020年3月4日、《14岁女孩写给医生父亲的一封家书》《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1月31日、《益阳抗疫医生的家书刷屏朋友圈:真正的使命感让人无惧而往》《益阳日报》2020年2月9日、《不惧坎坷不惧难——湘雅医生“荡气回肠”家书的家国情怀》央视网2020年4月7日、《江苏留守武汉医生“家书”:清零,我们转战下一个战场》《扬子晚报》2020年4月3日、《湖南医生家书:对不起儿子妈妈还是决定要进隔离病房》国家卫健委网站2020年1月26日、《佛山顺德医生写家书:“在武汉,除了忙,我们都很好”》《羊城晚报》2020年2月9日;作者:周馨怡、宋宇晟、周甲禄、喻珮、莫蓉、看卓才旦、杨彦、张楠、欧阳志强、岑婉梅等)

一封80年前的医生家书

1941年12月26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第312医疗队队长刘宗歆在抗击鼠疫前线义乌写给妻子一封家书。

写完这封家书一天后的傍晚,刘宗歆就在救治鼠疫病人的过程里不幸感染细菌。由于病情发作太快,经抢救无效,不幸于1941年12月30日晚上8时左右逝世,牺牲时年仅29岁。

这封家书,和他以身殉职的事迹,都指向了一段悲壮的历史——抗战中后期,日本公然违反国际法准则和人道主义原则,灭绝人性地对中国民众发动的细菌战。

细菌战第一个战场为什么选在浙江

相信很多人会心存疑问:日军发动细菌战,为什么不針对当时国民政府所在的重庆,而是选在战事显然并不频繁的浙江呢?

猜你喜欢

家书武汉医生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家书( 连载一)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