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的维度

2020-06-24胡亚飞

大观 2020年2期
关键词:智能时代摄影艺术转变

胡亚飞

摘 要:智能时代的发展改变着传统艺术行业,尤其是摄影艺术,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和机械领域、医学前沿、化学物理等科学技术进行多维度的对话,从而丰富了摄影艺术的形式内容和传播方式,并试图改变摄影美学的传统价值。文章从摄影艺术与科技的对话、摄影图像与受众之间的对话、传统摄影美学价值与新的审美可能性的对话这三方面,论述智能时代之下摄影艺术面临的多维度问题。

关键词:智能时代;摄影艺术;美学;转变

如果我们以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为一个切入点来代表一个历史时期,那么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大致上经历了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电气、原子时代,到近一百年以来,人类已经开始步入以互联网为“生产工具”的人工智能时代。在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工具就如同水、电、气这样的资源一样,由专业部门提供给全人类使用。吴军在《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中指出,“我们在过去认为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因为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使用而迎刃而解。同时,大数据和机器智能还会彻底改变未来的商业模式,很多传统的行业都将采用智能技术实现升级换代,同时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对于未来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智能时代的发展也在改变着传统艺术行业,尤其是摄影艺术。

一、摄影艺术与智能科技的对话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让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们开始反思传统的摄影美学途径。大众的观看之道已经不再局限于肉眼所见,仰仗于科技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甚至虚拟现实。

19世纪下半叶,由于欧洲当时的工业和科技发展,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摄影术诞生了,影像得以在涂了感光剂的相纸上保存。在此,摄影的本质我们可以理解为出于一种记录的需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探讨了传统摄影艺术中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和工业文明下催生出来的机械复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前者所具有的那种仪式感和被膜拜的距离感,随着后者带来的便捷性逐渐萎缩和消失了。那些原本只能在宫廷里或者展厅里可欣赏到的唯一的原作,在机械复制技术的操作下可方便地出现在大众群体里,并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罗兰·巴特在《明室》里没有提及摄影师以及他与他所拍摄的照片之间的关系,而是开始关注照片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这也预示着未来智能时代摄影艺术的大趋势:便捷、交互、虚拟。

清华大学医药学院刘欣宇的作品《跳着绳的蛋白质》和赵茜带来的《冷冻扫描电镜下的肠道干细胞》,拍摄的是肉眼无法辨识的微观世界,人工智能和摄影艺术的完美合作为生命奥秘的探索者打开了一扇天窗。艺术家赵辉和王鹏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利用谷歌地图为材料,创作了作品《明信片》和《那些无人关心的对话》,他们试图探讨智能时代下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关系以及当代社会环境中人的隐私、人的窥探欲和好奇心以及这些事情和我们的复杂关系。在科学技术的强势介入后,摄影作为一种艺术不再局限于以构成、形式、内容、情感等传统审美价值为导向的美学理念,而是衍生出比如反映实验效果和过程的科技作品,以及虚拟现实作品,从而预示着摄影艺术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交互关系。

二、摄影图像与受众之间的对话

追溯艺术的源头,有巫术起源说一论,艺术起源于巫术仪式和宗教仪式。这种仪式感让受众产生了神圣的情绪,继而导致受众对艺术作品的崇拜传统,这种传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开始建立起来,它强调艺术作品的独立自主性,并且反映了艺术作品作为物品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摄影术的发明通过复制技术,将那些独一无二的作品从传统领域里解救出来了,并赋予了新的意义,发展到今天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大众可已经可以轻易得到一张网络图像,通过各种制作软件处理之后的图像与大众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单一接收转变成了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如果说对于传统的摄影,观众还留有想要去欣赏和了解的欲望,那么以VR和AR技术为主的新媒体摄影会让观众与它之间的关系变得完全不同。首先制作图像的方式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暗房技术和数码技术,其次体验图像的感受也从真实客观存在过渡到了虚拟现实,随之而来的意义也被完全颠覆。伊夫·克莱因、辛迪·舍曼和安迪·沃霍尔等一批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已经开始强调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了。媒介不断变化的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的不是摄影的固有元素和逻辑,而是与之对话的观众的阅读方式和思维广度。通过互联网,我们现在可以得到不同时期的图像,并进行拼贴、PS、复制、粘贴等操作,让过去的图像依旧保持着文化互通的活力。

三、传统摄影美学价值与新的

审美可能性的对话

策展人邓岩在《当摄影从“平面呈现”到“物理空间占据”》中谈到:“20世纪后的艺术由于资本做为文化的动力,艺术就‘社会问题的探究和‘文化导向的发掘,甚至是地域性艺术权利的争夺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坐标。”以现代资本运营为导向的智能时代,造成了人造物的泛滥成灾。传统的摄影作品,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摄影师本身的技术专业度、作品材質的专业度以及与一般即兴照片所区别开来的艺术效果方面。1839年摄影术诞生之后,传统摄影不但注重形式上的美感,还十分强调摄影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等,在苛刻严谨的制作过程中,摄影作品被赋予了瞬间凝固的永恒之美学价值,并凸显出“此时此地”的物理空间。到了20世纪初,现代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所拍摄的摄影作品又进一步赋予了摄影一种崭新的意义:摄影具有独立的纪实性特质,画面真实清晰,影调层次丰富分明。而同时代的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却认为:“摄影,按照我的想法,就是绘画的速写,凭直觉完成,不容修改。”它提出的美学价值是决定性的瞬间。等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摄影越来越强调互动性了,比如私摄影的诞生就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的体现,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现在的智能时代,我们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能通过智能手机观看世界各地的私人图片世界。如今这个智能时代所呈现的超现实景观,导致了艺术家对于新的艺术体验方式的强烈诉求。读图方式改变的同时,传统的美学和新的审美可能所衍生的文化价值形成了一场对话,给大家带来了新的疑问。艺术家许翰文的作品《Star》充斥着无数个被重叠的女明星形象,漂亮艳丽的同时却丧失了任何辨识度。这类高度完美、去个性化的女性形象已成为大众审美的参照物,人工智能时代通过媒介工具的不断改变而产生的表象美正在重塑我们的审美标准。摄影这个概念通过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比如拍摄像素和拍摄软件的应用)得到了传播,虽然手机拍摄的图片没有收藏级的专业图片那么精致上乘,但是在便捷性和分享性方面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手机图像是智能时代的产物,在审美价值上它已经丧失了传统的唯美精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去平面化的虚拟空间,至此传统的美学价值和智能时代下的审美可能性又形成了一个维度的对话。

四、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摄影艺术,首先,表现在摄影媒介工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科学技术的介入使得摄影艺术的内涵再次被拓展;其次,新型的摄影技术将不断催生出新型的图像以及收藏市场,摄影图像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再次,通过图像产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价值随着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介入,进一步影响了摄影的美学价值。以上三场不同维度的对话,引发我们对当下摄影艺术的美学转变进行深度思考。

参考文献:

[1]吴军.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2]邓岩.当摄影从“平面呈现”到“物理空间占据[EB/OL].[2019-12-30].https://zj.qq.com/a/20191025/002939.htm.

[3]陆浩民.收藏家需要培养审美修养[J].艺术经理人,2009(5).

[4]专访2017丽水国际摄影节策展人邓岩[J].中国摄影家,2017(11).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智能时代摄影艺术转变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世界机器人总动员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迎来智能时代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林玲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