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照相师》看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2020-06-24陈绍钦
陈绍钦
摘 要:县域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发展势头良好,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因此,需要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完善文化市场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产品及其独特的文化市场。文章从实证逻辑角度,聚焦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文化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论据,同时以电影《照相师》为例分析了文化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關键词:文化产业;县域经济;《照相师》;电影
文化产业低成本高效益、绿色无污染、经济效应显著,而且它具有很强的扩张能力。显然,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让文化产业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如何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一)文化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文化产业通过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并通过科学的规划利用而形成。建立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管理体系和经济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彼此交融。县域经济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显示,文化产业对社会进步的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文化产业中很多项目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譬如娱乐影视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等。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大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渐渐超过了物质消费需求,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二)文化产业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的理论支持
如今,物质消费已经不及文化消费。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人们最大的愿望是如何吃饱穿暖,怎样提高物质消费水平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文化产品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
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科技的进步、生产水平的改善,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物质需求需要得到更好满足的同时,文化消费在家庭和社会消费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高。
同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需求最低层次是生理需求,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主要来源于对文化的需要。文化需求是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县域影像主体异域化嬗变中的多元驱动
(一)电影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与上一代导演塑造的“小城镇青年”相比,“城市白领”电影近年来赢得了更多的票房,原因有很多。电影评论家张百清先生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即政治时代、意识时代(电影意识的觉醒)、市场时代、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2004年以前,电影被认为是宣传的工具,电影的内容也是从宣传的角度来探讨的,所以当导演试图表达自己时,独立电影很难通过检验,导演想要真正意义上独立导演并展现自己的观点,不考虑电影市场和观众的口味,这样的电影很难收获好的票房。大部分接触到这些“地下”电影的观众都是通过盗版光盘观看的,他们大多数是有社会责任感和艺术感的电影爱好者。2004年以后,电影逐渐走向产业化。与单纯的宣传相比,相关人员对行业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主题的开放性和观众的宽容性不断增强,城市白领电影的爆炸性由商业资本力量驱动,这是县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二)当下观影人群的审美取向
陈旭光概括了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思想的转变:“由于媒体环境和媒体文化的变化,电影观众无论是年龄、性别、阶级,还是他们对观看和观看方式的偏好,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都相应地随着新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心理健康。”电影还展示了形式、类型、主题、风格、叙事、结构、语言、节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同时,随着流行文化转型的不断深入,电影、社会、受众和市场之间的互动日益加深。年轻观众不再注重利润率和每一个具体的人在社会现实中的困境,不再注重追求艺术和审美的电影,甚至价值取向不再是他们的判断标准。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呈现世俗化和现实主义的电影,他们更喜欢由他们喜欢的明星主演的电影。尽管他们被视为无意识的影迷,但这些电影满足了他们自身的视觉和情感需求,而其他人的判断从未构成观看电影的障碍。特别是在过去的两年里,当提到电影观众时,不可避免地会提到票房。
(三)意识形态规训与消费社会的到来
早期的电影在表达的主题上,始终采用城乡对立的结构:城市是物欲的象征,是人性的丑陋之地,而乡村则成为爱与真、圣魂与“人性化与道德化的精神岛”的依恋。早期的创造者一方面向往西方现代城市文明,一方面由于农业文明的大背景,农村社会的文化心理仍然趋向于安静、和谐、有序,抵制无序、动荡的现代都市,抵制“城市”的想象痕迹和文化。
随着消费主义思潮进入中国,电影创作者的立场从城市文明的反抗开始,以反思的内涵开始,那个邪恶的象征和充满矛盾焦虑的电影跟随消费形式的社会思潮,开始呼吁人们去追求。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之后,充满消费主义思想的作品开始成为年轻人追求城市生活的宣传。电影通过明星和“小鲜肉”、刺激的生活体验、曲折的爱情、精致的生活方式,迎合了观众对城市生活的想象。同时,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不再隐藏,充满斗争地追求财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目标和主流价值观。在这种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电影为县市的表现增添了新的文化景观,在性格和心理上也有了新的描述空间。
三、案例分析:电影《照相师》
(一)深圳元素贯穿全片
《照相师》是第一部以普通民众视角拍摄的“深圳制造”电影,描绘了特别行政区许多“小人物”的传奇生活。“摄影师”蔡祥仁在深圳老城经营一家照相馆,故事讲述了一家三代在这个照相馆中的不同发展轨迹。三代摄影棚的命运呼应了深圳的发展,也展现了科技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
(二)众主创携手共筑深圳情
照片可以记录历史,改革开放也几乎被摄像机记录了下来,并以三代摄影家为切入点,充分展现时代的变迁。第一代摄影工作室从人像摄影到第二代戶外摄影、人像摄影、婚纱摄影,再到第三代用手机拍照,事实上,是“全民照相”趋势的真实写照。
(三)电影制作与县域经济的结合
《照相师》关注的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普通民众。通过讲述在深圳老城经营照相馆的老摄影师蔡祥仁一家三代的故事,反映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扮演蔡祥仁的谢刚这样解释自己的角色:“蔡祥仁是一个传统的人,但其实不刚硬。当他的孙子们开始创业的时候,他的心态已经转变为‘蔡家人做他们不熟悉的事情。”这是改革开放洗礼后,小人物思想的转变。刘牧扮演蔡祥仁之子蔡安国,年轻时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他不仅不接受父亲的建议来接管家庭摄影室,而且他总是想逃到香港去。但他最后还是浪子回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康磊扮演的孙子蔡正雄,是深圳新一代创业者,他聪明并勇于创新。
电影将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来,也反映了县域经济的变化,将深圳的创新经济融入电影中。
四、结语
比较有效的现实选择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打造文化品牌。由于各地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程度及历史传统的不同,文化影视品牌可能由若干种不同的形式出现,但最基本的还是开发属于本地的旅游资源,创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样可以使旅游资源(包括各类文化古迹)形成自己的文化感召力,使其转化为形成产业、形成品牌、形成当地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作者不详.中国电影的“全国化”进程[J].当代电影,2011(6).
[2]作者不详.让四万万县城人民同步看上最新的电影:访北京红鲤鱼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裁朱文胜[J].中国电影市场,2011(1).
[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湖北县域文化调查[J].江汉论坛,2004(11).
[4]方其军.以公益驱动繁荣:县域电影成长的余姚样本[J].宁波通讯,2016(22).
[5]阚敬侠.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县域媒体大有可为:县域媒体服务乡村振兴调研报告[J].传媒,2018(22).
[6]郭安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云南县域经济“蝶变”模式[J].学术探索,2014(10).
[7]马霖霖,刘富国.产业园区:县域经济的新“高地”[J].走向世界,2014(37).
[8]牛华,李强.论提升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实现途径[J].北方经济,2015(7).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