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莲花落说唱艺术的审美性研究
2020-06-24高若琳
高若琳
摘 要:太原莲花落是山西省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典型的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其富有地方方言特色,有着独特韵味,也是迄今为止太原市唯一尚存的地方曲艺品种。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极为盛行,是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曲艺形式,文章从艺术学理论艺术史及艺术人类学等多重角度探究太原莲花落的审美特征与其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莲花落;太原;艺术特征;审美研究
注:本文系四川音乐学院院级研究生科研课题“太原莲花落说唱艺术的审美性研究”(CYYJS201837)研究成果。
一、莲花落发展之概况
莲花落,即莲花乐。这个有着悠久历史、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为何会有这样美丽的名称呢?追寻其起源,佛家莲花座下所传之乐便是莲花乐。众所周知,莲花是佛教讲经传道之中重要的意象,而莲花座亦是天神修行打坐常用的座驾,莲花乐就是在莲花宝座下讲授真经演化而来,后又演化成莲花落。我国有名的莲花落除了太原莲花落外亦有绍兴莲花落,本人从莲花落的历史溯源、地域特征等多方面入手,以此深入探析太原莲花落流传至今的历史溯源以及其内在的历史性、地域性与审美性。
(一)太原莲花落的历史溯源
莲花落这一说唱曲艺艺术形成于宋元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之中,莲花落逐步從最初的宗教传道募化之乐,发展成为民间的卖唱乞讨之技,到了近代最终成为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说唱之艺,而在此过程之中逐步形成了南北两种风格的莲花落,主要代表为北方的太原莲花落与南方的浙江绍兴莲花落。
莲花落作为一个巨大曲艺母体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中发扬光大,诞生出许多相似的说唱曲艺艺术。而太原莲花落,追其溯源,最初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传入山西太原,《山西曲艺名科》中记载:“道光年间,河南水灾,逃到山西文水、交城一带一批灾民,他们把形成曲艺形式的莲花落传入文水。”莲花落在隋唐时期是原本佛教募化时僧侣散花所用之乐,而到了宋元时期已经落入民间,如其他艺术门类一般逐渐世俗化,等至清代曲艺艺术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甚至成为了一种卖唱乞讨之技艺。书中记载河南水灾后,灾民纷纷逃灾至与河南相邻的黄土高原地区,即山西太原,在灾民逃荒过程中用莲花落这种拥有佛教感化色彩的说唱方式,或诉说自己的苦难遭遇,或使人发笑逗乐,进而将莲花落传入当时的山西三晋大地。
莲花落传入三晋大地后,虽然在山西各地都有莲花落艺人,但是并未形成一个大的曲艺派系。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太原市曲艺演员曹强经过对莲花落老艺人的采访调查,将许多流落民间的莲花落唱腔与唱词进行了收集整理,与此同时,积极培养新生代太原莲花落的曲艺演员。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创新研究与传艺教学之中,太原莲花落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集语言、唱腔、表演、板式、曲本于一体的太原莲花落说唱曲艺体。散落民间、未成体系是20世纪60年代前是太原莲花落的真实状况,那么20世纪60年代后曹强可谓以一己之力将太原莲花落发展成了形式创新、自成一派、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说唱曲艺艺术。
进入21世纪,科技不断进步发展,科技革命之后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随之有了重大变革,我国曲艺艺术在不同程度上都被新兴的艺术形式所冲击。当代年轻人娱乐与消遣的方式,从进戏园变成了影院,而曲艺艺术也渐渐失去了原本的活力。而太原莲花落同样不能独善其身,观众群流失的直接影响小则是太原莲花落演员的生计问题,大则是太原莲花落的发展与传承问题,所以太原莲花落当务之急是需要适应新时代、发展新形式、注入新活力,只有从多方面创新才能更好地将这一传统说唱曲艺艺术流传下来。
(二)太原莲花落的文化背景
太原被称为龙城,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孕育着多种多样的艺术门类与艺术形式,多少艺术家、艺术作品在这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太原莲花落同样也被这肥沃的文化土壤滋养着,并开出了绚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太原作为三晋大地的心脏,其有着鲜明的文化多元化特征与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太原因其地理位置的中心性以及晋商在历史舞台上的活跃性,兼收并蓄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果实,多元化的文化在此地得到开放的接受态度与开放的发展空间。这里的老百姓淳朴憨厚、性情直爽,对于多元化的文化也有着极大的接受力。太原莲花落在清代由河南传入得以存在,正是因为太原对于文化的包容与开放。
综上所述,太原的文化环境是集多元化与包容性于一身的,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才能并存,并被认同、被发展、被创新,而莲花落这一曲艺艺术的母体才能在太原曲艺演员的不断努力进步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太原莲花落。
二、太原莲花落的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
(一)太原莲花落的地域性与方言性
莲花落自传入以来,在太原这个极具特色的大地上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太原莲花落之所以能从最初的莲花落曲艺母体之中脱离出来,形成全新的一种曲艺艺术,必然融入了太原当地的地域性特色。而且由于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曲艺表演艺术,故而最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就是在说词、唱词之中运用太原当地方言,即太原话,从而展现出太原莲花落地域性与方言性的艺术特征。而另一明显的地域特色就是在曲本故事、串词台本之中加入太原人熟悉的民间民俗、日常生活故事。
太原地域方言属于北方语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比较通俗易懂,而且太原莲花落是将太原话与普通话相结合,所以对于多数普通年轻人来说更加有可观赏性。在太原莲花落表演中,使太原本地人有极强亲切感的莫过于其地域性方言的使用、地域性建筑及地域性民俗民间故事的使用。
在地域性方言的使用中,首先,太原莲花落大量运用了叠词,例如,“糊糊”即玉米面做成的粥类,“铁链链”即铁链子,“牛牛”即代指不同种类的小飞虫,“疙蛋蛋”即圆球类物体,“摇摇”即背心此类衣物,等等。其次,运用了极具太原方言代表性的语气词,例如在句尾加入“哇”“咧”“嗷”等语气词。最后,运用大量太原方言中的专有名词,例如,“nia”即人家的意思,“gelaolao”即犄角旮旯之地,“misu”即模样的意思,等等。运用这些方言就会让当地人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并有良好的趣味性,使人忍俊不禁。故而,成为太原莲花落艺术特征之一。
在地域性建筑的运用之中,太原三面环山、易守难攻,中心商务区面积较小,并且环路方正,多为正南、正北方向,街道亦为正东、正西方向,简单好记,所以在太原莲花落中出现的标志性路名以及标志性建筑物可以引起当地观众的强烈共鸣。这也表现了太原莲花落具备极强的地域性特色。
在地域性民间民俗故事的运用中,太原莲花落选择的题材基本上都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例如《卖花生》《三进太原》《梦游三晋》《家庭批判会》《拍马》等一系列经典曲目,都是直接取材于老百姓生活的琐碎小事。其原生素材就是从民间来,精选提炼之后再艺术化、曲艺化到舞台之上,从而再到民间去,由此形成了一个艺术作品的良性循环,使其地域性、方言性、世俗性的艺术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可以感同身受,有着极强的共情力。
(二)太原莲花落的音乐性与韵律性
太原莲花落是唱白错杂的曲艺表演,主要是通过词本的演唱以及道白的叙说来完成一个表演。其演唱形式相对简单,由一人双手敲击竹板,无音乐伴奏,主要靠人声演唱与敲击节奏吸引观众。这样的表演形式,要求演员具有良好的音乐演唱功底,在唱词上必须要有韵律性,以此来激发观众的兴趣。
在音乐节拍上,演员左右手各执两个竹板,执节而歌,节奏与说唱结合。在一曲太原莲花落之中,开场与过板是没有说词及唱词的,只有竹板的节奏。而竹板敲击的基本节奏,分别有大竹板、小竹板、垫板等。一般开场和过板开头节奏多为弱起大竹板,最后以三拍大竹板、小竹板、大竹板强收结束。而在说词的时候敲击竹板的节奏一般在句尾处后半拍垫板,而且每句说词多只有最后这后半拍的八分音符墊板结束,基本无其他敲击节奏。在唱词部分,全程都有四分音符作为伴奏,根据唱词的长短变化而出现,为唱段加强其特有的节奏性、音乐性。
在音乐旋律上,要按照唱词与说词转变而转变,讲求依字行腔,唱词说词的转变影响着旋律的转变,由于其对押韵的要求高,是以旋律会按照唱词押韵的平仄而形成高低音律。故而,其唱词的韵律性是极强的,语调与旋律互为配合,听起来极为和谐。
(三)太原莲花落的表演性与趣味性
太原莲花落是曲艺艺术,要求其有舞台表演的张力以及对观众高度的吸引力,所以这要求演员有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曲本内容的体验感以及代入感。人们对于曲艺表演的需要自宋代以来大多都为茶余饭后的娱乐,所以太原莲花落深受百姓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短小精悍的表演时间、幽默讽刺的唱白曲本及丰富多彩的演员表演。
在太原莲花落的表演性上,演员虽然只有双手的大小竹板敲击节奏,但是大小竹板在必要时可以模仿雷声、雨声等特殊音效。而更重要的是演员在舞台上运用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展现出高于语言的表演张力,使观众有着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双重享受。
在太原莲花落的趣味性上,太原莲花落表演时间比较短小精悍,大多为十分钟到二十分钟,观众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而且在欣赏过后往往有意犹未尽之感。不仅因为其表演时间短,更因为其短暂的时间使其笑点更加集中,使观众应接不暇。其次,在题材选取、语言选用上,多为极具世俗性的幽默讽刺,或反映现实社会,或批判不良现象,极大程度上迎合符合了老百姓对于曲艺艺术的审美取向。故而,太原莲花落也以风趣、逗笑著称。
三、太原莲花落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
(一)幽默世俗,讽刺逗趣
太原莲花落最重要的审美意蕴之一就是幽默讽刺、世俗逗趣。首先,在当代多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些令人厌恶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或深或浅也受之影响。而太原莲花落从题材选择上就直接击中人们的内心世界,用最贴近生活现状的素材作为舞台演出的蓝本,采用巧妙的反讽语言,将人们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不仅产生了一种啼笑皆非的表演效果,更是在逗趣之中讽刺了社会现实。
回顾太原莲花落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这种曲艺艺术最初是演员艺人傍身之技艺,对社会底层的酸甜苦辣都了然于心,所以这种苦中作乐更是娱乐自我、娱乐大家的最好方式。在诙谐当中表现着实际,在逗趣当中表现着嘲讽,在滑稽当中表现着疑惑,在戏谑当中表现着无奈。这些审美意蕴与当时太原人的性格不谋而合,其文化内涵也不言而喻。所有一切矛盾在太原莲花落之中用幽默讽刺展现出来,故而,成就了一种独属于太原莲花落的审美取向与文化内在。
(二)朴实含蓄,俏皮委婉
太原莲花落虽然将太原人对于现实社会的疑惑展露无遗,但是却有着黄土高原人民特有的朴实含蓄与俏皮委婉。不同于法国巴尔扎克的讽刺,太原莲花落的讽刺是朴实含蓄、俏皮委婉的。这种朴实是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苦中作乐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在太原人的日常生活中,更多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像多数传统的北方家庭一样,太原人一生都是为美好的家庭生活而奔波,朴实勤劳、含蓄委婉是其性格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太原莲花落在这样民俗环境之中显得十分和谐。
太原莲花落之中对于黑暗现实、追求金钱、从众心理、做作虚伪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展现并不是严肃批判的,而是用押韵俏皮的语言侧面暗示含蓄表达,其目的不是一时之间引起观众们的同仇敌忾,而是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表现出来引起人们思考,更表现出俏皮含蓄的审美特点。
(三)言简意深,寓教于乐
太原莲花落还有着言简意深、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与文化内涵。在相对短暂的表演时间中,其不仅能够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还能“抖包袱”引笑料,最后引人深思,所以,太原莲花落的语言极为浓缩且句句精华,每句都有唱白都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为整个表演表达的中心思想服务。
虽然太原莲花落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大众,但是人们发笑之后常常意犹未尽。不仅是对笑料的回味,而且是在发笑之后对这种讽刺的深刻思考,这种幽默讽刺背后有着真实发生的现实生活。虽然用娱乐欢快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能够用其特殊的共情、巧妙的点拨、无声的暗示引发起观众的无限联想,从而把观众引入一种对不良现象的反感与抵制。在逗乐之中,告诉普通老百姓不要去做这种令人发笑、令人讽刺的事情,从而形成一种寓教于乐的审美意蕴。
四、结语
太原莲花落是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不断发展。但在如今新媒体、新艺术的冲击之下,有着日渐衰落之势,本文希望通过对太原莲花落粗浅的审美研究,将其艺术价值展现出来,让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山西少数曲艺艺术之一太原莲花落的魅力所在,加强对其进一步传承的意识与力度,希望日后能将其与新兴艺术形式结合,为广大爱好者展现其崭新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刘芳.太原莲花落的历史沿革与现状、问题及思考[D].山西大学,2007.
[2]曹彬.太原莲花乐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3]谢骋.太原莲花落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特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6.
[4]米亚龙.太原莲花落《长寿秘诀》演唱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9.
[5]曹彬.太原莲花乐艺术研究[J].沧桑,2009(6):149,232.
[6]安泽华.浅析太原莲花落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J].黄河之声,2016(9):109-110.
[7]樊宇红.太原莲花落的历史沿革与现状[J].黄河之声,2017(4):103-104.
[8]曹强.太原莲花落 卖花生[J].曲艺,2019(11):67.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