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桑枝基质栽培的秀珍菇优良菌株的筛选
2020-06-24邹湘月肖建中邵元元颜新培李飞鸣
邹湘月 肖建中 杨 勇 邵元元 颜新培 李飞鸣
(1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7;2湖南桑叶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宁乡 410600)
秀珍菇(Pleurotusgeesteranus),又名袖珍菇、小平菇,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的大型真菌,20世纪90年代从台湾引进到大陆栽培,因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和脆嫩爽滑的口感而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1-2]。目前,秀珍菇的袋料栽培基质以木屑和棉籽壳为主,但是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不断攀升的材料价格迫使种植户不得不寻求新的优质生产基质原料。桑枝作为蚕桑生产中生物量最大的副产物,来源广泛而稳定,并且桑枝还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粗蛋白等适合食用菌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3],开发利用桑枝作为培养基质培育秀珍菇,不仅能为食用菌产业提供大量可再生的基质原料,解决蚕区废弃物的有效利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蚕桑产业的附加值[4]。本试验对目前湖南省主栽的秀珍169、基因2005、秀71号、台秀57、秀珍菇188等5个秀珍菇品种进行了出菇品种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湖南当地栽培的以桑枝为培养基质的秀珍菇优良菌株,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秀珍169(X1)、基因2005(X2)、秀71号(X3)、台秀57(X4)、秀珍菇188(X5),目前湖南省种植面积较大的秀珍菇品种,菌种从相关食用菌制种单位引进(表1),经编号后扩大培养,采用同一品种等级进行出菇试验。
表1 供试秀珍菇菌种及来源
供试菌株编号品种名称菌种来源X1秀珍169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X2基因2005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X3秀71号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X4台秀57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X5秀珍菇188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
1.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葡萄糖、酵母膏、琼脂、KH2PO4、MgSO4等试剂,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均为分析纯;马铃薯、棉籽壳、麦麸、石灰和石膏等,均购自当地农贸市场;桑枝,来源于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桑园圃。
1.1.3 主要仪器设备 YXQ-LS-50SII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锅,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产品;PL203电子天平,梅特勒一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产品;DHG-9140恒温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产品;SW-CJ-2FO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产品;其他为实验室常规设备及耗材。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制备 (1)母种培养基(PDA加富培养基):马铃薯200.0 g,葡萄糖20.0 g,琼脂20.0 g,KH2PO43.0 g,MgSO41.5 g,酵母膏2.0 g,蛋白胨2.0 g,自来水1 000 mL,自然pH值。(2)原种培养基:桑枝屑70%,麦麸28%,石灰2%,含水量65%。(3)栽培种培养基:桑枝屑60%,棉籽壳25%,麦麸12%,石膏1%,石灰2%[5]。
1.2.2 母种活化及原种培养 按无菌化操作要求,将每个秀珍菇菌株的母种分别取黄豆粒大小转接于母种培养基中,25 ℃培养箱暗培养6 d,取生长旺盛的顶端菌丝转接到新的母种培养基内,获得活化好的菌丝。将培养料按1.2.1(2)项的配制方法搅拌均匀后,装在14.00 cm×28.00 cm×0.05 cm的聚丙烯袋中,每袋湿质量0.4 kg,每个品种装6袋,共计30袋,高温高压灭菌后接入不同菌株菌种,做好标记后置于25 ℃组织培养室暗培养20 d左右,待菌丝长满菌袋后备用。
1.2.3 栽培种的制作 取干燥度在70%以上且无霉变的桑枝,粉碎成粒径3~5 mm,按1.2.1(3)项的配制方法搅拌均匀后,装在规格为17.00 cm×33.00 cm×0.05 cm的聚丙烯袋中,每袋干料质量0.6 kg,高温高压灭菌后按无菌操作规程接入原种。每个菌株接种50袋,3个重复,合计150袋;5个菌株共计接种750袋。
1.2.4 菌丝培养 将接种后的菌袋移入到温度25 ℃、相对湿度70%~80%、经过消毒且通风良好的组织培养室内暗培养,接种培养2 d后观察菌丝萌发吃料的情况,留意是否有菌袋污染并及时捡出,菌丝培养大约1个月后即可满袋。分别记录各菌株在母种培养基、栽培种培养基上菌丝萌发的时间,在定植后测量菌丝生长量及生长势,计算生长速度,对测量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菌丝日均生长速度(mm/d)=生长量(mm)/培养天数(d)
1.2.5 出菇管理 菌丝培养完成后,降温至12 ℃刺激出菇,现蕾后启用加湿器保持恒定相对湿度80%~90%,当菌盖展开4~5 cm品相最佳时采收,以各潮次产量总和测定品种的生长性能及生物学效率,出菇期间记录子实体农艺性状及菌袋污染率。
生物学效率(%)=(子实体鲜质量/培养料干质量)×100
1.2.6 数据分析 各菌株试验均设置3个重复,对原始数据先进行标准化或归一化处理后,再采用Excel 2003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菌株菌丝体在母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接种后5个不同秀珍菇菌株均可以在母种培养基上正常萌发生长,其中X3号菌株虽然萌发较迟,但生长速度最快,为10.13±1.22 mm/d,且长势良好,说明该菌株菌丝对母种培养基中含量高的单一养分具有较强的分解利用能力;而X2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也高达10.04±0.74 mm/d,仅次于X3号菌株,与X3号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异,且菌丝浓密粗壮、洁白整齐;从菌丝表现来看,生长速度最慢的是X1、X4和X5号菌株,平均生长速度都在10.00 mm/d以下,与X2和X3号菌株之间差异显著,且菌丝长势一般。究其原因,应与品种的生长特性及各菌株菌丝对温度等条件要求不同有关。此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各供试菌株菌丝长势和生长速度有一定的相关性,X3号菌株的菌丝生长最快,而且菌丝浓密粗壮、洁白整齐,X2和X4号菌株次之,X1和X5号菌株生长速度慢、菌丝稀疏不齐。
表2 不同菌株菌丝体在母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供试菌株编号萌发时间/d菌丝日均生长速度/(mm/d)菌丝外观菌丝长势X118.66±0.87 c色淡、较稀疏、不整齐+X2110.04±0.74 a浓密、洁白、整齐+++X3210.13±1.22 a浓密粗壮、洁白、整齐+++X419.05±0.96 b菌丝直立、洁白、较粗壮++X518.87±1.13 c稀疏、洁白、不整齐++
表中数据后的小写英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菌丝长势旺盛、整齐,“++”表示长势中等、粗细不均,“+”表示长势较弱。表3和表5相同。
2.2 不同菌株菌丝体在栽培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桑枝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可以为秀珍菇菌丝的生长发育提供丰富的碳源,但粗蛋白含量不高(5.44%),导致秀珍菇的氮素营养供应不足,所以菌丝在栽培种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远低于母种培养基。从表3可以看出,接种后,菌丝在栽培种培养基上萌发时间都需要2 d。从日均生长速度比较分析,以X2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到了7.04±0.54 mm/d,与其他菌株存在显著差异;平均生长速度最慢的是X5号菌株,为3.87±0.34 mm/d,且菌丝长势较差,后期伴有发黄、菌丝生长受阻的现象,分析原因可能是试验所设定的桑枝栽培料配方所含碳氮比不适合X5号菌株的生长发育,从而导致该菌株的菌丝表现不佳。
表3 不同菌株菌丝体在栽培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供试菌株编号萌发时间/d菌丝日均生长速度/(mm/d)菌丝外观菌丝长势X125.86±0.37 b洁白、浓密、较整齐++X227.04±0.54 a浓白、粗壮、整齐+++X326.13±0.72 b较浓密、生长旺盛+++X425.05±0.46 c粗细不均、较浓密、洁白++X523.87±0.34 d细弱、稀疏、发黄+
2.3 供试菌株子实体的农艺性状
不同秀珍菇菌株的子实体,在同一培养条件下,其农艺性状各项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4)。从观察结果可以看出,供试菌株多为丛生,子实体菌盖颜色整体呈现深褐色或灰褐色,其中X4号菌株虽然培菌期间菌丝表现一般,但出菇的子实体菇型好,菌柄粗长、菌盖厚实有韧性,颜色偏深褐色;由于消费者偏爱子实体厚实、色泽褐色、柄长且白的品种,加上考虑运输对商品性状的影响,供试的5个秀珍菇品种中,X2和X4号菌株的子实体性状为最佳菇型,适宜批量生产,其余菌株品相均不佳,不具有推广价值。
表4 不同菌株子实体的农艺性状
供试菌株编号着生状态菌柄性状子实体形态X1丛生细长菌盖浅褐色、柄白色、盖薄X2多单生细长菌盖褐色、菌柄白色、柄长盖厚X3丛生短、粗深褐色、菌柄白色、盖薄X4部分丛生长、粗深褐色、韧性好、朵均匀X5叠生细长菌盖褐色、菌柄白色、朵小
2.4 供试菌株的菌袋污染率及鲜菇产量
在同一出菇管理条件下,菌株的抗性与菌袋的污染率密切相关,而在秀珍菇实际生产中,菌袋杂菌污染直接导致产量的大幅度降低,菇农将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故生产上引入抗性强的品种具有绝对的种植优势。从表5可以看出,所有的供试菌株在整个培养期间均存在菌袋污染的情况,以X4号菌株的污染率最高为20.7%,X2号菌株的污染率最低为7.8%,初步分析可能与菌丝生长周期有关,X2号菌丝在栽培种培养基上生长的时间较短,故污染率低,反之X4号菌株则较高。
表5 不同菌株的菌袋污染率及鲜菇产量
供试菌株编号污染率/%鲜菇产量/(g/袋)生物学效率/%X112.5387.15±7.93 c64.5X27.8432.83±9.54 a72.1X318.4403.80±15.08 b67.3X420.7426.41±10.57 a71.1X516.4352.80±23.05 d58.8
从秀珍菇平均鲜菇产量来看,所有供试菌株都能正常出菇,但不同菌株存在一定差异。菌株鲜菇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X2>X4>X3>X1>X5,其中,X2号菌株鲜菇产量最高,每袋可采收432.83±9.54 g鲜菇,其生物学效率为72.1%;其次为X4号菌株,每袋鲜菇产量为426.41±10.57 g,与X2号菌株差异不显著;鲜菇产量最低的是X5号菌株,生物学效率仅为58.8%,与其他菌株均存在显著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湖南省目前主栽的5个秀珍菇品种均能在桑枝基质中正常发菌、出菇,经综合分析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商品农艺性状、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及菌袋污染率,筛选出X2号菌株——基因2005为最适于利用桑枝基质栽培秀珍菇的最佳菌株,其菌丝生长快、长势旺盛、菇型好、抗性强,适合在湖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推广;而X4号菌株——台秀57虽然菌丝生长慢,长势一般,但其子实体品相佳、韧性好,可以作为育种材料保留;其余菌株在桑枝培养基质上菇型、产量及抗性等综合表现较差,不具有推广价值。至于桑枝与其他原料配比的栽培模式和优良菌株的筛选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