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蚕标准化共育等3种省力高效养蚕技术的应用效果试验

2020-06-24李啟亮刘永辉

中国蚕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蚕蚕茧蚕桑

李啟亮 刘永辉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养蚕业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产业,茧、丝、绸等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受到消费者的高度赞誉。自我国古代开始养蚕业的近5 000年中,聪慧的劳动人民进行了家蚕的饲养驯化和养蚕技术的创新研究[1],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蚕桑人通力配合,在蚕桑生产中经过试验、分析、总结,形成了小蚕立体片叶育、大蚕大棚地蚕育、大蚕蚕台育及蚕种催青与补催青技术等[2-6]一系列技术成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茧丝绸行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我国自2006年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蚕桑产业逐渐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拓展延伸,充分发挥了东部地区的丝绸产品研发、国际贸易优势和利用了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提升了蚕桑产业在世界的领先优势。然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助推了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造成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在农村留守的老、弱、病、残以及儿童成为了栽桑养蚕的主力军[7],青壮年养蚕劳动力短缺现象加剧,严重制约着蚕桑这一优势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战略的变化,蚕桑科技工作者在养蚕生产实践中不断归纳﹑总结,在传统家蚕饲养技术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小蚕标准化共育、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等省力高效的养蚕技术模式[8-13],但在蚕桑生产上应用的数量较少。为将这些省力高效的技术在蚕桑生产中推广应用,我们于2016年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和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开展了小蚕标准化共育、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和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的应用试验,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分享给从事蚕桑产业发展的同仁参考,以期扩大省力高效技术的应用规模和数量,推动蚕桑产业对“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菁松×皓月一代杂交种,由云南佳浩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繁育提供,盒种装卵量31 000±500粒。

1.2 试验方法

1.2.1 小蚕标准化共育试验 2016年中秋蚕期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大营村民小组,选择饲养条件和技术水平基本一致,且每户饲养2盒以上蚕种的11户养蚕户进行小蚕标准化共育试验。将养蚕户饲养的菁松×皓月蚕种分作2个部分,其中一部分蚕种进行小蚕标准化共育,共育室共育前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并按照表1的技术要求饲养至3龄起蚕第2次给桑后,分发到各养蚕户;另一部分蚕种则直接分发到各养蚕户自行补催青并收蚁饲养。标准化共育的小蚕分发到养蚕户后,与未采用标准化共育的小蚕一起在同一蚕室分区域饲养,直至上蔟采茧,均采用相同的技术处理。为防止处理间的蚕、茧混杂,安排技术员按户调查统计小蚕标准化共育与未采用小蚕标准化共育的蚕茧产量情况。

表1 小蚕标准化共育参考表

项目补催青1龄2龄目的温度/℃27~2827~2826~27相对湿度/%80~8580~8575~80换气次数/(次/d)4~64~64~6光线要求黑暗昼明夜暗昼明夜暗饲育形式全防干育全防干戓半防干育采叶标准叶位、叶色(仅作参考)最大光叶或上一叶、黄绿或嫩绿色最大光叶下1~2叶、浅绿色除沙时间及次数眠除1次起、眠除各1次扩匀座时间及次数1次/d1次/d蚕体消毒时间及次数收蚁1次起蚕1次克蚕菌胶囊添食时间及次数饷食1次

参考《种桑养蚕百问百答》[14]并结合多年蚕桑生产实践总结完善。

1.2.2 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试验 2016年中秋蚕期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者孟村,选择饲养条件和技术水平基本一致,且每户饲养2盒以上蚕种的7户养蚕户,进行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和普通片叶育的对比试验,将试验使用的蚕种实施统一的补催青和小蚕标准化共育,共育到3龄起蚕第2次给桑后,分发到养蚕户饲养至5龄起蚕后,将5龄蚕分作2个部分,一部分采用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另一部分采用普通片叶育。为防止处理间的蚕、茧混杂,安排技术员按户调查统计2种饲养方式的蚕茧产量情况。

1.2.3 方格蔟自动上蔟试验 2016年春蚕期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卧龙村选择集中连片、饲养条件和技术水平基本一致,且每户饲养2盒以上蚕种的9户养蚕户进行方格蔟自动上蔟试验。采用统一补催青和小蚕标准化共育,饲养至3龄第2次给桑后发放给各养蚕户,在3~4龄采用普通片叶育,至5龄起蚕第2次给桑后采用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在5龄老熟上蔟时,同一养蚕户的熟蚕分作2个部分,一部分采用方格蔟自动上蔟,另一部分采用传统的人工拾取法上蔟。为防止上蔟过程的蚕、茧混杂,安排技术员按户调查统计2种上蔟方式的用工时效及蚕茧分别采摘、交售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蚕标准化共育

2016年中秋蚕期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大营村民小组11户养蚕户小蚕标准化共育的蚕茧产量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小蚕标准化共育的养蚕户盒种产茧量仅陈光宏和毕国伟2户低于40.00 kg,其余各户的盒种产茧量均在40.00 kg以上,最高的为51.38 kg,盒种产茧量最高和最低间的极差为12.94 kg,平均盒种产茧量46.07 kg;而未采用小蚕标准化共育自行补催青的养蚕户平均盒种产茧量为41.42 kg,而且不同养蚕户的盒种产茧量存在较大差异,最高的达到49.12 kg,最低的仅有25.60 kg,极差为23.52 kg。与未采用小蚕标准化共育的养蚕户相比,采用小蚕标准化共育的养蚕户中除毕国伟户外,其余10户养蚕户的盒种产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最高的达到61.29%(左帆户),增幅最低的也有4.60%(谢昌雄户),平均盒种产茧量增加4.65 kg,增幅为11.23%,按照当年的蚕茧价格38.50元/kg计算,平均每盒蚕种可以增加收入179.03元。

表2 2016年中秋蚕期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大营村民小组11户养蚕户小蚕标准化共育的蚕茧产量

盒种产茧量相比是指小蚕标准化共育比自行补催青增减的百分率。

2.2 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

2016年中秋蚕期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者孟村7户养蚕户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和5龄普通片叶育的蚕茧产量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的盒种产茧量在38.75~47.41 kg之间,而5龄片叶育的盒种产茧量在31.49~38.51 kg之间,同一养蚕户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的盒种产茧量均不同程度高于5龄片叶育,增幅在12.64%~47.06%之间,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的平均盒种产茧量比5龄片叶育提高9.47 kg,增幅达27.75%。

表3 2016年中秋蚕期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者孟村7户养蚕户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的蚕茧产量

养蚕户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5龄片叶育饲养量/盒产茧量/kg盒种产茧量/kg饲养量/盒产茧量/kg盒种产茧量/kg盒种产茧量相比/%罗庆文1.047.4147.412.064.8632.4346.19郭辉1.038.7538.751.033.7133.7114.95李发康1.567.9445.292.065.7632.8837.74周永林1.041.5241.521.554.2636.1714.79苏海鸥2.089.6244.812.077.0238.5116.36黄显有1.559.3739.581.035.1435.1412.64沈维明1.569.4646.312.578.7331.4947.06合计/平均9.5414.0743.5912.0409.4834.1227.75

盒种产茧量相比是指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比5龄片叶育增减的百分率。

2.3 方格蔟自动上蔟

2016年春蚕期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卧龙村9户养蚕户方格蔟自动上蔟的蚕茧产量及用工情况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方格蔟自动上蔟与人工拾取法上蔟相比较,在盒种产茧量和蚕茧价格上基本持平,人工拾取法上蔟略高,但采用方格蔟自动上蔟比人工拾取法上蔟能够减少盒种用时81.35%。总体来看,尽管人工拾取法上蔟较方格蔟自动上蔟平均盒种产茧量增加1.28 kg/盒﹑鲜茧单价增加0.77元/kg,按当季实际鲜茧价格进行计算,盒种产值累计增加81.72元/盒;但方格蔟自动上蔟比人工拾取法上蔟每盒减少20.5 h用工,按当地约12元/h的工价进行折算,可以减少用工投入246.00元。因此,方格蔟自动上蔟相比人工拾取法上蔟增加收益164.28元/盒,增幅达9.98%,最主要的是方格蔟自动上蔟减轻了劳动强度。

表4 2016年春蚕期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卧龙村9户养蚕户方格蔟自动上蔟的蚕茧产量及用工情况

养蚕户方格蔟自动上蔟人工拾取法上蔟饲养量/盒上蔟用时/(h/盒)盒种产茧量/kg蚕茧价格/(元/kg)饲养量/盒上蔟用时/(h/盒)盒种产茧量/kg蚕茧价格/(元/kg)上蔟用时相比/%罗忠福2.55.044.3138.543.525.046.7239.08-80.00罗忠德2.05.540.1239.162.527.039.7838.44-79.63蔡孝红2.53.539.5440.182.022.043.7241.75-84.09罗孝明2.54.542.7038.143.023.544.5238.34-80.85罗永生3.05.538.1838.642.528.537.4439.56-80.70蔡进学2.54.037.9638.724.024.538.9438.64-83.67鲍勇兴2.56.038.5238.503.528.039.1239.42-78.57马永华1.53.541.6738.902.022.542.7240.80-84.44白忠文2.54.539.1839.083.525.540.7540.76-82.35合计/平均21.54.740.2438.8726.525.241.5239.64-81.35

上蔟用时相比是指方格蔟自动上蔟比人工拾取法上蔟增减的百分率。

3 小结与讨论

采用小蚕标准化共育,平均盒种产茧量达46.07 kg,增幅为11.23%,盒种增加收入179.03元。之所以会出现增产增收的效果,是因为采用小蚕标准化共育切合了小蚕对高温、多湿抵抗能力强、生长发育快、对病虫害抵抗力弱的生理特点,通过熟练养蚕人员和专用蚕室的结合,创造了适宜小蚕生长发育的良好饲养条件,增强了小蚕的体质;加上实行严格的消毒防病措施降低了小蚕接触病原的概率,从而降低了家蚕在幼虫期间感病的风险,保证了蚕茧的丰产丰收。尽管采用小蚕标准化共育对蚕茧的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但因小蚕标准化共育存在必要的劳动力和物资消耗,且人工工资和物资价格上涨,导致小蚕标准化共育的成本较高;更有个别采用小蚕标准化共育的单位或个人,片面追求共育蚕种的数量,在人员和设施紧张的情况下出现小蚕饲养管理不到位,而在大蚕出现蚕病暴发的现象;还有参与小蚕标准化共育的蚕农,担心分蚕不均。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短期内养蚕农户对小蚕标准化共育难以欣然接受。故此,要加强小蚕标准化共育的饲养管理培训及实际操作指导,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小蚕标准化共育人员,采用小蚕标准化共育温、湿度自动控制设备,并制订小蚕标准化共育与大蚕饲养及蚕茧质量丰产丰收的奖惩管理措施,在蚕桑生产中逐步推广应用小蚕标准化共育。

5龄期采用斜面立体条桑育有利于保持桑叶新鲜,从而延长家蚕的食桑时间,而且蚕沙与桑叶的分开,减少了蚕沙对桑叶的污染;有利于减少家蚕相互爬行造成抓伤,减少了家蚕相互间的蚕病感染。本次试验结果显示,采用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比普通片叶育平均盒种产茧量提高27.75%。另外,家蚕饲养至5龄,食桑量大,每天采摘片叶耗费的人工较多,而进行条桑剪伐较为容易,且速度较快,5龄期基本不除沙或除沙次数明显减少,对减少5龄蚕饲养的劳动力投入效果明显,从而也会变相地增加养蚕的经济效益。然而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虽然可以做到2层叠加利用,但是仍然需要较大的蚕房面积,若能结合蔬菜大棚或者简易蚕房[15-16],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的推广应用将事半功倍。

采用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因存在部分家蚕寻找不到合适的营茧位置,而形成叶子茧或者游山蚕,以及因除沙不及时导致蔟中环境较差,出现蚕茧的产量下降和质量欠佳的现象,蚕茧增产效果有限,甚至不如人工拾取法上蔟的产量高,蚕茧的价格也略有下降。但是,方格蔟自动上蔟的盒种用时比人工拾取法上蔟减少81.35%,将蚕茧的产量和价格下降及节省的劳动力进行折算,采用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仍然能节省164.28元/盒的成本,增加养蚕效益达9.98%,不仅能为养蚕生产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有助于发挥蚕桑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小蚕标准化共育、5龄斜面立体条桑育和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贯穿了家蚕饲养的各个阶段,若能将之结合应用,就能充分挖掘蚕桑生产的产能和质量,提高养蚕收益,尤其是在解决养蚕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大量人力资源紧张方面效果更为明显,既有利于继续保持养蚕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能充分发挥蚕桑这一古老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在养蚕生产实践发展进程中广大蚕农和蚕桑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和创新,除了本文谈到的小蚕标准化共育、5龄斜面立条桑育和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外,还有人工饲料养蚕、全龄1日2回育和工厂化养蚕等许多养蚕技术在改良完善中[17-19],通过蚕桑技术工作者与蚕农相互配合进行试验示范、分析总结,新型的养蚕技术将会在蚕桑产业中发挥“高产、优质、高效”的作用,促进蚕桑产业在目前农村“脱贫攻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小蚕蚕茧蚕桑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