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2020-06-24钟亮
钟 亮
一、经济新常态对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影响
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从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从而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投资、消费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民间投资逐渐萎缩,地方政府举债规模也逐步增大,这使得政府财政投资也更加谨慎。而乡镇经济发展对政府依赖程度较高,尤其是乡镇中的一些小微企业,本身在外部融资环节中就受到诸多限制;从出口层面来说,贸易摩擦、欧债等原因,造成外需不足,而国内却正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像乡镇企业这一类技术低端、服务水平较低的企业,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同时,当前的国家政策引导着市场“去产能”、“去库存”,这使得乡镇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农民工占据了大量的比例,这也极大地增加了乡镇的经济压力。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乡镇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另一方面,在新经济形势下,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对传统的产业进行升级换代。而乡镇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职能角色。当前,乡镇经济发展中农业依旧是其第一产业,但农业发展速度整体较为缓慢,且属于低端制造产业,农业生产管理粗放、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换代,也无法满足人口多样化的需求。
二、经济新常态下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乡镇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能够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新经济常态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管理体制层面来看,虽然国家针对社会各个区域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相比较,乡镇经济体制仍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一方面,乡镇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机关组织人员臃肿、管理成本消耗大等显著特征,管理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各地区往往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城市经济发展上,而乡镇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获取较少,财政支持力量较弱,影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活力。
从经济结构层面来看,乡镇人口占据总人口数量超过60%以上,然而经济总量却占据国民经济总量的30%,无论是生产均值还是人均值在城乡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乡镇区域的工业化水平整体呈现出较低的状态,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也缺乏规模较大的企业作为经济支持。
从农民收入层面来看,虽然政府目前对“三农”投入了较大的经济力度,我国农业也处于长期稳定发展状态,但农民收益却相当有限,与大部分城市居民相比,收入差距较大。这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较快,而农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销售渠道受阻,农业生产效率显著下降,从而严重阻碍了乡镇经济发展。
从服务水平层面来看,乡镇地区的大部分农民教育素质不高,虽然当地政府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匡扶旅游业的兴盛;但一方面,人员素质较低依然会影响到旅游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劣质经营也严重阻碍了乡镇经济的长效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乡镇居民在市场卫生维护上缺乏系统化的管理,环境污染和治理严重失衡,不仅给政府治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也无法满足产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三、解决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依据实际情况创新乡镇发展模式
我国虽然地域较为辽阔,但不同地区及乡镇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针对当前乡镇经济发展现状,要想创新发展模式,就必须要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由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实地勘测工作,考察当地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等,基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就经济产业而言,乡镇需要寻找到一个适合当地经济特色的支柱产业。在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同时,乡镇也可以借鉴其他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等,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发挥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和生态休闲业等,更快地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当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农业来发展绿色生态休闲观光产业等,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还能够促使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二)推动乡镇地区经济体制改革
乡镇经济发展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而,在推动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当地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管理与经济之间的紧密结合。同时,政府也应当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中发挥主导力量,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例如:精简管理机构内的人员,既要避免一岗多职,还要明确关键岗位的职能权限;简化业务处理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络管理一体化,加快政府管理效率等。此外,合理开发农村用地,减少外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乡镇经济稳步发展。
(三)调整乡镇经济结构
面临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趋势,乡镇应当尽快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紧跟市场变化趋势,依据当地的产业现状和经济情况,逐步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乡镇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乡镇也要注重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些生产效率低、污染大且消耗资源多的制造业企业应当及时关停;对于一些具备区域发展优势的产业,则应当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并适当放宽金融限制。结合本地区的农业发展,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农业生产当中,转型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乡镇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行业,建立生态旅游业和农村电商产业等,将产业链逐步延伸至其他行业,保证乡镇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四)深化乡镇金融制度改革
受政策限制,当前我国大部分乡镇金融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不仅缺乏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规则,而且服务网点较少,乡镇中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或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农商行作为金融产业支持,这也加剧了当地企业的融资难度。而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必须要以更多的资金投入来保证正常运转、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针对乡镇中小微企业资产薄弱、风险抵御能力差的特征,结合当地市场现状不断优化金融政策,转变管理方法,维护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时,大力支持当地金融业态的发展,采用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建立融资公司的方式,使多元化的金融机构能够进入市场,提升乡镇金融网点的覆盖率,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也能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五)加强乡镇环境治理
乡镇环境治理需要乡镇主管部门主导开展,基于当前乡镇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的现状,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制定节能环保方案,做好环境保护和污染源治理,带动基层群众开展环保工作;另一方面,乡镇主管部门也要加强环保工作的监管,制定相应的处罚条例,加大处罚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商场小贩及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源控制,通过个人检举、追加处罚等方式,减少不文明现象,倡导乡镇人员绿色出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经济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必要环节,但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限制。因而,乡镇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要立足于自身在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转变经济模式、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深化金融制度改革以及加强环境治理等方式,促进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