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2020-06-24张文娟
张文娟
事业单位正常运作必定离不开充足的现金流作为支撑,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目标也是保障单位能够正常运营,而且对资金配置进行严格规划,提升单位资金利用效率,更好防范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通常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完成,拨款划分为差额与全额,拥有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使得单位具有兜底政策。但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尽管也存在极少的财政资金拨款,但是主要仍然依靠自身的收入维持,所以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财务管理,才能够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将每份资金都用到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及业务发展上,既能保证单位生存发展,又能更好为社会公众服务。
一、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涵及特征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与其他事业单位的不同就在于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两者在功能、运营形式方面还是存在相似环节。因此自收自支不仅需要确保最大化社会效益,还需要从经济效益最大化出发,才能够为日常运营管理提供充足资金。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受到政府监管,但是资金使用权不会受到限制;其次就是财务管理模式更加趋向现代化企业,以财务管理效率为主;最后就是财务管理质量有着严格标准。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当下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重要的改革内容,通过自收自支的方式来增强事业单位的竞争意识,运用市场的力量来提升事业单位服务质量。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存在困境
(一)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财务内控制度是财务管理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事业单位当中,对于财务内控制度研究不够深入,自收自支单位也较少投入资金进行财务内控制度优化,最终致使自收自支单位会计基础比较薄弱,某些财务管理职权没有明晰,财务管理架构不健全等问题,使得财务内控对于财务管理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还会使得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不科学,对于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风险点无法进行识别;而且职责容易交叉,比如合同审查、签订都是由同一岗位完成,无法形成相互牵制的平衡局面。所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否可以保证财务管理的独立运转主要在于财务内控制度是否完善。
(二)资产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资产管理由自己负责,但是对于资产管理欠缺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无法确保单位资产配置的高效,给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带来极大的资产管理负担。资产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对资产管理缺乏重视,或者是各个部门资产混用,缺乏资产调用审批流程,造成单位资产管理混乱,许多资产的来龙去脉根本无法查清。其次是资产管理制度成为摆设,对于资产管理工具、流程并没有进行更新,使得资产配置作用无从发挥,造成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者脱轨。最后是自收自支单位全员资产管理理念尚未成熟,比如某些办公用品超标准采购仍然被归为单位支出,不涵盖在固定资产账户当中。总之资产管理的精细化不足,使得许多资产配置并不高效,极易造成资产浪费,给自收自支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预算管理执行不严格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管理执行并不严格,许多执行工作没有根据预算管理流程落实。尽管自收自支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到预算管理当中,但是其仍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就是预算管理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尽管会进行预算编制工作,但是执行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自收自支单位预算编制制定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监督体系作为保障,才能够将预算管理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由于预算的编制,通常是根据自收自支单位历史数据进行编制,对于自收自支单位当期的财务、运营实际情况缺乏实际调研;在后续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结果与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事业单位往往为追求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就会忽视其中的差异,为预算管理的发展埋下隐患。此外在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自收自支单位的业务部门参与度不足,致使预算信息与业务部门所提交的预算信息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也是造成预算管理工作实施困难的重要原因。最后则是预算管理执行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四)欠缺高效税务与财务统筹管理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当中,通常会以资金管理作为核心,并且资金利用效率也是财务管理效率的重要体现。但是多数自收自支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并不高,主要原因就是税务与财务统筹管理效率较低。资金管理当中,需要对收入、支出以及纳税资金进行综合管理,但是在营改增政策后,自收自支单位的税务管理也需要进行改革,对单位的税务、财务统筹管理形成极大的挑战。而且高效的税务、财务统筹管理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但是自收自支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无法满足高效的税务、财务统筹管理体系的需要。
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优化具体策略
(一)打造财务管理目标
当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改革后,在运营管理上将会与现代化企业趋同,因此需要明确与市场的实际关系,从而结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经验,结合自收自支单位特征,打造现代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将传统事业单位非企业、非盈利模式进行改革,单位性质变化也要求自收自支单位将财务管理目标进行重新构建。自收自支单位结合自收自支的特征,将财务管理目标与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结合,不仅具有市场特性,同样具有事业单位特性。因此自收自支单位应该将财务管理目标与业务绩效进行挂钩,以独立运营、自我发展、自我管理为导向,形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独特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增强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必须保证资金运用效率的提升,针对资金运用进行科学化预算,然后对自收自支单位的各类账户收支情况进行明确记录,使得各账户资金调动要经过单位审批。此外需要单位负责人积极参与到资金管理工作当中,必须要对资金运用流程进行再梳理,将存在的漏洞进行补充,尽可能降低资金运用所面临的风险。倘若自收自支单位需要进行资产投资时,应该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调研,从可行性、科学性等多个方面对投资方案进行验证,降低投资风险。自收自支单位只有充分增强资产管理水平才能够为后续经营管理、发展等夯实基础环境。
(三)提升预算管理、预算执行水平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应该更加重视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关键环节,对于单位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要将自收自支单位中各部门的预算进行落实,科学规划预算编制过程,将各类预算指标进行筛选明确,营造良好预算管理基础条件。其次则是针对预算管理积极构建沟通机制,对于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反馈,促进财务与业务部门两者的深入沟通,使得预算编制符合自收自支单位的实际状况;也为预算执行提供问题反馈的平台,便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及时调整偏差,促进预算执行水平提升。
(四)强化税务与财务统筹管理
高水平税务与财务统筹管理体系可以对财务资金资源进行宏观统筹管理,而且能够在营改增政策下顺利落实税收改革。因此自收自支单位要加强对税务的统筹管理,及时掌握税务政策,降低事业单位税负;另外在税务强化过程中,将财务统筹管理体系进行优化,自收自支单位应该将财务统筹管理列为战略级工作。此外还需要自收自支单位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自收自支类型的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具有较高要求,需要制定科学的财务、预算等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发挥出自收自支的作用,从而提升事业单位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