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精神在中职思政课堂的融入性探讨

2020-06-23郑晓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2期
关键词:福建乡土思政

郑晓冰

[摘           要]  乡土精神是富有地域特性的文化资源,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具体表达。它能很好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对提升中职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具有很好的融入性价值。“福建精神”作为中国乡土精神的优秀典型,如能在本省职校思政课堂进行有机融入,将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关    键   词]  乡土精神;福建精神;中职思政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2-0232-02

乡土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种具体表达,是中职思政课堂有效进行课堂思政的重要契合点。爱拼敢赢的“福建精神”是富有地域性特征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对本省乃至其他地域的学生而言,都凸显富有思政价值和时代意义的教育素材。

一、乡土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堂的意义

乡土精神源于地方文化,是一种丰富而独特的教学素材。将富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乡土精神相关的文化资源引入中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能让有限的课堂理论教学空间得到极大的延展,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从思政课堂到课堂思政的有效途径

首先,丰富了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发展了教学手段。乡土精神扎根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乡土文化风格、题材十分多样,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十分鲜活且价值极高的教学素材和教育资源。同时,中职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视野和教学手段得到了提高和丰富,进而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域,为多样化教学提亮添色;其次,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富含乡土精神的地方文化,充分融入思政课教学以后,将有更多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待挖掘,可有效改善思政话语体系的重建,让中职思政内容更具渗透力和感染力。

(二)提升学生对思政课认同感

亲切感提升认同感。由于中职学校的办学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学生均为本省甚至本县市的居多,如能将具有乡土精神的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的,可以极大地提升课堂对学生的感染力,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中职生的思政认同。同时,乡土精神的融入还能打破课程界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爱乡爱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中职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前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领域中,一些非主流的、非正能量的文化和错误思潮通过网络输出的形式给中职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精神作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是筑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源。因此,乡土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能更加坚定中职生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爱国爱乡的理想信念。

二、福建精神与中职思政课程内容的契合点

福建精神是乡土精神的优秀典型。“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孙春兰同志在中共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初次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16字概括为“福建精神”。16字是对福建精神的高度概括。这是福建人民长期实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福建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福建精神涵盖了福建人民的理想信念、文化内核、道德典范和职业精神,与中职的思政课程体系的内容多有契合。

(一)“爱国爱乡”与理想信念教育

“爱国爱乡”是激发中职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动力。爱国爱乡是福建人民兼具深厚的家国情怀并乐于投身奉献的崇高情怀,这也是福建人民虽然走遍全世界,事业成功且凝聚力强大的精神信念。中职学生经历中考的失利,被社会上固化的教育评价所边缘,理想信念缺失,进而丧失学习动力。思政课堂作为中职教育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更是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本质上是统领思政所有课程的一个价值目标,“爱乡”则是“爱国”的价值起点。而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从实际意义上做到“爱国”,“爱乡”便是我们课程思政的突破口,在实际教学中应予以结合。如,在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可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就读的专业未来面向的职业群与家乡发展的需要是密切结合的,学好技能便可以回报家乡;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理解职业道德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岗位成才的必要性,鼓励学生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并成就自己;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价值观对人生行动的作用,同时了解“我的梦”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家乡是放飞“梦想”的出发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融入家乡建设的作用;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让学生根据家乡面貌的变化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现代化强国等知识点,从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二)“海纳百川”和文化自信教育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是对福建人民宽广胸襟和文化自信的精神表述。福建文化源自中原、汇及海外,博采海陆文明,形成了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这些让人引以为傲的精神特质,是课堂思政的绝佳素材:首先,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要学会悦纳自己、自信自强,把福建精神的这种乐观、自信的基因融入其中;其次,如哲学与人生中所提及的“人是社会的人”,让学生认识到“独行难、众行易”,认识到尊重差異、和谐共处是福建人与人为善的精神品质;最后,“海纳百川”更是福建开放求强的发展气度。千年的海洋文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让福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省份,更是“一带一路”的前沿。同时,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为代表的福建精神更是影响全球。因此,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的对外开放、文化自信相关内容方面多有结

合之处。

(三)“乐善好施”和道德示范教育

“乐善好施”是福建人民特有的道德风尚。穷可施力,达则济世,福建人民从穷到富,多以能帮助他人或者为社会做出贡献为荣,从兴资办学到扶贫扶弱、修桥通路,从家乡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福建人的感人事迹。这种良好的道德基因应该得到传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时,尤其是在了解道德的特点和作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观在福建精神中的体现,明白在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从福建著名乡贤的优秀事迹中去了解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好公民的同时,勉励学习、成才报乡报国。除此之外,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方面也是很好的切入点。

(四)“敢拼会赢”和职业精神教育

“敢拼会赢”是福建人民奋发向上、勇于拼搏职业精神的真实写照。从农到工、从商到学,福建人民都有一种过人的拼劲和搏击时代浪潮的胆略,通过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福建优秀人才的典型教育,首先给我们这些渴望成功的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素材。因此“敢拼会赢”的精神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是高度契合的,如“敢拼会赢”是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精神感召、职业生涯的构建是“敢拼会赢”的实践前提、就业—择业—创业是从“敢拼”突破到“会赢”的发展路径、制定和管理发展措施是“敢拼会赢”的战略。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敢拼”其实还可以体现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恰恰体现了“敢拼”的韧劲。除此之外,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不管从企业的成功生产经营还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企业家等典型,其代入感极强。除此之外,福建人民在“敢拼会赢”中“开风气之先”,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前沿的精神实例,在哲学与人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也能得到生动的回应。

三、乡土精神在中职思政课堂的融入路径思考

乡土精神在中职思政课堂的融入,要求思政老师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在国家思政课程改革精神的统一指导下,乡土精神融入课程的途径通过有机整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来到达灌输与渗透并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兼具的课程思政效果。

(一)教学目标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教学目标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由于思政课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目标内容已由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统一做出规定,具有明确性、统一性。乡土精神教育融入教学目标,应在实际教学中应以严格遵守统一的大纲要求为前提。在原则性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特色进行灵活性的增补:首先在认知目标上,主要侧重于省情、市情的了解,如福建的经济发展情况、政策优势、就业创业环境等“敢拼会赢”的大背景;其次在情感、态度目标方面,侧重于乡土精神人文价值的挖掘和提升,如“海纳百川”“乐善好施”形成的福建海外交通史、地方文化背景、风土人情、英雄事迹的了解,进而提升“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要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乡土精神是对现行教学内容的具体补充。为了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性目标,现行思政课教材以及2020年新课标改革以后即将面世的新教材,在思想和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和意识形态性。但是,如2020版的新课标的课程实施部分中提到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即多样性是为统一性服务的。以此为指导,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在坚持课程思想原则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讲授需要,可以将更多富有说服力的现实素材融入其中,有助于学生对个别抽象原理的理解,提升内容的鲜活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如前面所提及的,在教材知识点的讲授中,有机地融入以“福建精神”为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典型案例等素材,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教材在事实说理上因统一性而无法兼顾特殊性的不足,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课程思政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政认同感。

(三)教学手段要追求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乡土精神在思政课堂的融入,需要更新教学手段。实质上,更新教学手段不是目的,而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才是开展教学的旨归。乡土精神的素材与中职思政课程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植入,而是需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来有机融入。首先要保障实践教学环节,延展教学空间。虽然如前所述,很多关于乡土精神的相关素材可以结合到教学内容中,但是,如能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教育效果会更加深刻。比如说,谈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提前到本土的优秀企业(最好是校企合作单位)去参观和学习相应的企业文化,体会“敢拼会赢”的职业精神,另外,当地一些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方博物馆、专题社会活动等特色资源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次,课堂教学要增加学生的体验感。由于乡土精神便于学生就地取材,为了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可以将改变课堂的授课形式,可以是一次观影会,也可以是一次摄影展,或是一次专题讲座。如,在可以通过“印象家乡”的主题设置,让学生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进行业余采风,捕捉家乡的人、地、物,开展“手机摄影展”“老照片展”、VLOG展网络评选等直观且新颖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家乡的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家乡的变化、新时代为什么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意义、乡土精神和家乡变化与民族精神和“强国梦”的联系、乡土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等,并及时将大社会融入小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发言,以此收获育人价值。

總之,中职思政课堂应积极借乡土精神,积极开展融入性的教学,提升思政课堂对学生的感染力和亲切感,从而提高思政课堂的实效性和育人能力。

参考文献:

田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福建乡土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那个梦
福建艺术战“疫”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
最后的炊烟